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

軒、岐、仲景,皆有明訓,何嘗概以小柴胡湯治之耶?若感受風溫、濕溫、暑熱之邪者,重則為時感,輕則為時瘧。而溫、熱、暑、濕諸感證之邪氣流連者,治之得法,亦可使之轉瘧而出。統而論之,則傷寒有五,瘧亦有五。蓋有一氣之感證,即有一氣之瘧疾,不過重輕之別耳!今世溫熱多而傷寒少,故瘧亦時瘧多而正瘧少。

溫、熱、暑、濕既不可以正傷寒法治之,時瘧豈可以正瘧法治之哉?其間二日而作者,正瘧有之,時瘧亦有之,名曰三陰瘧。以邪入三陰之經也,不可誤解為必屬陰寒之病。醫者不知五氣皆能為瘧,顢頇施治,罕切病情,故世人患瘧,多有變證。或至纏綿歲月,以致俗人有瘧無正治,疑為鬼祟等說。

然以徐洄溪、魏玉橫之學識,尚不知此,況其他乎!惟葉氏精於溫、熱、暑、濕諸感,故其治瘧也,一以貫之。余師其意,治瘧鮮難愈之證。曩陳仰山封翁詢余曰:君何治瘧之神哉?殆別有秘授也。余謂何秘之有?第不惑於昔人之謬論,而辨其為風溫、為濕溫、為暑熱、為伏邪,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耳!近楊素園大令重刻余案評云:案中所載多溫瘧、暑瘧,故治多涼解。但溫瘧、暑瘧雖宜涼解,尤當辨其邪之在氣在營也。

繆仲諄善治暑瘧,而用當歸、牛膝、鱉甲、首烏等血分藥於陽明證中,亦屬非法。若濕溫為瘧與暑邪挾濕之瘧,其濕邪尚未全從熱化者,極要留意。況時瘧之外,更有瘀血,頑痰、陽維為病等證,皆有寒熱如瘧之象,最宜諦審,案中諸治略備,閱者還須於涼解諸法中,縷析其同異焉!

大凡看法,衛之後,方言氣,營之後,方言血。在衛汗之可也,到氣才可(唐本作「宜」)清氣,入營(唐本作「乍入營分」)猶可透熱轉氣(唐本作「仍轉氣分而解」),如犀角、玄參、羚羊角等物(唐本有「是也」二字),入血(唐本作「至入於血」)就(唐本作「則」)恐耗血動血,直須涼血散血,加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物(唐本有「是也」二字)。

否則(唐本作「若」)前後(唐本無此二字)不循緩急之法,慮其動手便錯(唐本有「耳」字),反致慌張矣(唐本無此句)。

仲景辨六經證治,於一經中皆有表裡淺深之分,溫邪雖與傷寒不同,其始皆由營衛,故先生於營衛中又分氣血之淺深,精細極矣。凡溫病初感,發熱而微惡寒者,邪在衛分,不惡寒而惡熱,小便色黃,已入氣分矣。若脈數舌絳,邪入營分。若舌深絳,煩擾不寐,或夜有譫語,已入血分矣。邪在衛分汗之,宜辛涼輕解。

雄按:首章本文云:初用辛涼輕劑。華岫云注此條云:辛涼開肺,便是汗劑。章氏注此云:宜辛平表散,不可用涼。何謬妄乃爾,今特正之。清氣熱不可寒滯,反使邪不外達而內閉,則病重矣。故雖入營,猶可開達轉出氣分而解,倘不如此細辨施治,動手便錯矣。故先生為傳仲景之道脈,迥非諸家之立言所能及也。

白話文:

葉香岩外感溫熱篇

張仲景等醫家都有明確的論述,怎麼能一概而論都用小柴胡湯治療呢?如果感受了風溫、濕溫、暑熱等邪氣,重的就會成為時感(持續發熱),輕的就會成為時瘧(間歇性發熱)。而溫、熱、暑、濕等外感病邪氣流連不去的,只要治療方法得當,也能使其轉化為瘧疾而發作。總而言之,傷寒有五種,瘧疾也有五種。因為有一種邪氣引起的感邪,就會有一種由這種邪氣引起的瘧疾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!現在溫熱病多而傷寒少,所以時瘧也多而正瘧少。

溫、熱、暑、濕邪氣,不能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來治療,時瘧當然也不能用治療正瘧的方法來治療!間歇發作,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正瘧有,時瘧也有,叫做三陰瘧。這是因為邪氣入侵了三陰經,不能誤以為一定是陰寒之症。醫生不懂得五種邪氣都能導致瘧疾,草率地治療,很少仔細診斷病情,所以世人患瘧疾,大多有變證,有的甚至纏綿數年,以致於民間認為瘧疾沒有正確的治療方法,懷疑是鬼神作祟。

然而,像徐洄溪、魏玉橫這樣有學識的人,尚且不懂得這個道理,更何況其他人呢!只有葉氏精通溫、熱、暑、濕諸感,所以他治療瘧疾,都能貫通始終。我學習了他的方法,治療瘧疾很少有治不好的。以前陳仰山先生問我說:你治療瘧疾怎麼這麼神奇?大概有其他的秘訣吧?我說有什麼秘訣呢?只是我不迷信前人的錯誤論斷,而能辨別它是風溫、濕溫、暑熱,還是伏邪,仍然用治療時感的方法清除病邪的根源而已!最近楊素園大人重刻我的病例評述,說病例中記載的多是溫瘧、暑瘧,所以治療多用涼解法。但是溫瘧、暑瘧雖然宜用涼解,更應該辨別邪氣是在氣分還是營分。

繆仲諄善於治療暑瘧,卻在陽明證中使用當歸、牛膝、鱉甲、何首烏等作用於血分的藥物,這也是不正確的。如果是濕溫導致的瘧疾,或是暑邪夾雜濕邪的瘧疾,濕邪還沒有完全化熱的,更要格外注意。況且除了時瘧之外,還有瘀血、頑痰、陽維受病等症狀,這些都可能有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現象,最應該仔細審察,病例中各種治療方法都已備載,讀者還應該在涼解的方法中,仔細分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!

總之,觀察病情,衛分受邪之後,說的是氣分;營分受邪之後,說的是血分。在衛分階段可以發汗,到了氣分才能用清氣的方法,進入營分還可以透熱轉化到氣分,像犀角、玄參、羚羊角等藥物,進入血分就恐怕耗傷血液,就要用涼血散血的方法,加入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藥物。

否則,前後不遵循緩急的治療方法,擔心一出手就錯了,反而會更加慌張。

張仲景辨析六經證候和治療方法,在一經之中都有表裡淺深之分,溫邪雖然與傷寒不同,但開始都從營衛開始,所以葉先生在營衛之中又區分氣血的淺深,非常精細!凡是溫病初感,發熱而略微惡寒的,邪氣在衛分;不惡寒而惡熱,小便顏色黃的,邪氣已經入氣分了。如果脈數舌紅,邪氣入營分了;如果舌頭深紅,煩躁不安,睡不好,或者晚上說胡話,邪氣已經入血分了。邪氣在衛分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宜用辛涼輕解的藥物。

雄按:首章本文說:開始用辛涼輕劑。華岫云注釋這條說:辛涼開肺,就是發汗劑。章氏注釋這條說:應該用辛平的表散藥物,不能用寒涼的。這是多麼謬誤啊,現在特地糾正它。清熱之氣不可用寒涼藥物阻滯,反而使邪氣不能外達而內閉,病就會加重了。所以即使邪氣入營分,仍然可以用辛涼藥物疏通讓它轉化到氣分而痊癒,如果不能這樣仔細辨別施治,一出手就會錯了。所以葉先生繼承了張仲景的醫學精髓,遠非其他醫家的論述所能比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