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

苟無其順,何以為逆?章氏不能深究,而以生克為解,既乖本旨,又悖經文,豈越人之書竟未讀耶!?

蓋傷寒之邪,留戀在表,然後化熱入里,溫邪則熱變。

雄按:唐本作化熱。最速。未傳心包,邪尚在肺,肺主氣,其合皮毛(唐本作「肺合皮毛而主氣」)。故云在表。在表(唐本無此二字),初用辛涼(何以首節章釋改「辛平」,今訂正之)輕劑,挾風,則加入(唐本無「則」』「入」二字)。薄荷、牛蒡之屬;挾濕,加蘆根、滑石之流。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,不與熱相搏,勢必孤矣。

傷寒邪在太陽,必惡寒甚,其身熱者,陽郁不伸之故,而邪未化熱也。傳至陽明,其邪化熱,則不惡寒,始可用涼解之法。若有一分惡寒,仍當溫散。蓋以寒邪陰凝,故須麻桂猛劑。若溫邪為陽,則宜輕散。倘重劑大汗而傷津液,反化燥火,則難治矣。始初解表用辛涼,須避寒凝之品,恐遏其邪,反不易解也。

或遇陰雨連綿,濕氣感於皮毛,須解其表濕,使熱外透易解。否則,濕閉其熱而內侵,病必重矣。其挾內濕者,清熱必兼滲化之法,不使濕熱相搏,則易解也。略參拙意。

不爾,風挾溫熱而燥生,清竅必干,謂水主之氣,不能上榮,兩陽相劫也。濕與溫合,蒸鬱而矇蔽於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。其病有類傷寒,其(唐本無此字)驗之之法,傷寒多有變證;溫熱雖久,在一經不移。以此為辨。(唐本作「總在一經為辨」;章本作「而少傳變為辨」較妥)。

胃中水穀,由陽氣化生津液。故陽虛而寒者,無津液上升,停飲於胃,遏其陽氣,亦無津液上升。而皆燥渴。仲景已備論之。此言風熱兩陽邪劫其津液而成燥渴,其因各不同,則治法迥異也。至風雨霧露之邪,受於上焦,與溫邪蒸郁,上蒙清竅,如仲景所云「頭中寒濕」,頭痛鼻塞,納藥鼻中一條,雖與溫邪矇蔽相同,又有寒熱不同也。傷寒先受於足經,足經脈長而多傳變;溫邪先受於手經,手經脈短,故少傳變。

是溫病、傷寒之不同,皆有可辨也。

雄按:上第一章,統言風溫、濕溫與傷寒證治之不同,而章氏分三節以釋之也。

前言辛涼散風,甘淡驅濕,若病仍不解,是漸欲入營也。營分受熱,則血液受(章本作「被」)劫,心神不安,夜甚無寐,成斑點隱隱,即撤去氣藥。如從風熱陷入者,用犀角、竹葉之屬;如從濕熱陷入者(唐本者下有「用」字),犀角、花露之品,參入涼血清熱方中。若加煩躁,大便不通,金汁亦可加入。

老年或平素有寒者,以人中黃代之,急急(唐本作「速」)透斑為要。

熱入於營,舌色必絳。風熱無濕者,舌無苔,或有苔亦薄也。熱兼濕者,必有濁苔而多痰也。然濕在表分者,亦無苔。

白話文:

葉香岩外感溫熱篇

若不順應自然之理,何來逆轉之說?章氏未能深入探究,而以生克之說來解釋,既違背根本旨意,又悖離經文,難道竟沒讀過前人的著作?!

傷寒的邪氣,停留在肌表,然後轉化為熱邪入里;溫邪則直接表現為熱症。

(註解)唐本記載為「化熱」,速度最快。邪氣還未傳至心包,仍在肺部,肺主氣,與皮毛相連(唐本作「肺合皮毛而主氣」)。所以說邪氣在表。邪氣在表(唐本無此二字)初期,應使用辛涼(何以首節章釋改「辛平」,今訂正之)輕劑,如果夾雜風邪,則加入(唐本無「則」「入」二字)薄荷、牛蒡等;如果夾雜濕邪,則加入蘆根、滑石之類。或是使風邪從熱邪外透,或是使濕邪從熱邪下滲,不與熱邪相搏,則邪氣勢必孤立無援。

傷寒邪氣在太陽經,必然惡寒明顯,即使身體發熱,也是陽氣鬱結不通暢的緣故,邪氣尚未化為熱邪。傳至陽明經,邪氣化為熱邪,則不惡寒,才能使用涼解的方法。如果還有一點惡寒,仍應溫散,因為寒邪陰冷凝滯,所以需要麻黃、桂枝等猛烈藥劑。如果是溫邪,屬陽邪,則宜輕劑散邪。如果用重劑導致大量出汗而傷及津液,反而化為燥熱,則難以治療。初期解表用辛涼藥,必須避免寒凝的藥物,以免遏制邪氣,反而不易解表。

如果遇到陰雨連綿,濕氣侵犯皮毛,必須先解表散濕,使熱邪外透,容易解除。否則,濕邪阻閉熱邪,使熱邪內侵,病情必然加重。如果夾雜內濕,清熱必須兼用滲化的方法,不使濕熱相搏,則容易痊癒。略述個人淺見。

不然,風邪夾雜溫熱而導致燥熱,清竅必然乾燥,即水液津液不能上達頭面,這是兩種陽邪相互剋制造成的。濕邪與溫邪結合,蒸鬱蒙蔽於上,清竅因此阻塞,濁邪侵犯清氣。這種病症類似傷寒,但其診斷方法不同:傷寒多有變證;溫熱即使時間長久,也多局限於一經,少有傳變。(唐本作「總在一經為辨」;章本作「而少傳變為辨」較妥)。

胃中的水穀,由陽氣化生津液。所以陽氣虛弱而寒冷的人,沒有津液上升,停留在胃中,遏制陽氣,也缺乏津液上升,都表現為口乾舌燥。仲景已詳細論述。這裡所說的是風熱兩種陽邪劫奪津液而導致燥渴,其原因各不相同,則治療方法也迥異。至於風雨霧露等邪氣,侵犯上焦,與溫邪蒸鬱,蒙蔽清竅,如同仲景所說的「頭中寒濕」,頭痛鼻塞,藥物從鼻腔給藥,雖然與溫邪蒙蔽相同,但寒熱的表現卻不同。傷寒先受於足經,足經脈絡長而傳變多;溫邪先受於手經,手經脈絡短,所以傳變少。

這就是溫病和傷寒不同的辨證要點。

(註解)上一章,總體論述了風溫、濕溫與傷寒的證治不同,而章氏分三節來解釋。

前面說辛涼散風,甘淡化濕,如果病情仍然不解,就是漸漸要入血分了。營血受熱,則血液受(章本作「被」)損傷,心神不安,夜間加重,不能睡眠,出現隱隱的斑點,此時應撤去解表藥。如果由風熱陷入血分,用犀角、竹葉之類;如果由濕熱陷入血分(唐本此處下有「用」字),用犀角、鮮竹葉之類,加入涼血清熱的藥方。如果出現煩躁,大便秘結,金汁也可以加入。

老年人或平素體寒者,用人中黃代替,迅速(唐本作「速」)透發斑疹為要。

熱邪入血,舌色必然鮮紅。風熱無濕者,舌苔沒有或很薄。熱邪兼濕者,必然有濁膩的舌苔且多痰。然而,濕邪在表分者,也可能沒有舌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