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

章虛谷曰:仲景論六經外感,止有風、寒、暑、濕之邪。論溫病由伏氣所發,而不及外感。或因書有殘缺,皆未可知,後人因而穿鑿附會,以大青龍、越脾等湯證治為溫病,而不知其實治風寒化熱之證也。其所云:太陽病,發熱而渴為溫病。是少陰伏邪出於太陽,以其熱從內發,故渴而不惡寒。

若外感溫病,初起卻有微惡寒者,以風邪在表也。亦不渴,以內無熱也。似傷寒而實非傷寒,如辨別不清,多致誤治,因不悟仲景理法故也。蓋風為百病之長,而無定體,如天時寒冷,則風從寒化而成傷寒。溫暖則風從熱化而為溫病。

以其同為外感,故證狀相似,而邪之寒熱不同,治法迥異,豈可混哉?二千年來,紛紛議論,不能剖析明白,我朝葉天士始辯其源流,明其變化,不獨為後學指南,而實補仲景之殘缺,厥功大矣。爰釋其義,以便覽焉!

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。肺主氣,屬衛;心主血,屬營。辨營衛氣血,雖與傷寒同,若論治法,則與傷寒大異也。

華岫云曰:邪從口鼻而入,故曰上受。但春溫冬時伏寒藏於少陰,遇春時溫氣而發,非必上受之邪也。則此所論溫邪,乃是風溫、濕溫之由於外感者也。

吳鞠通曰:溫病由口鼻而入,自上而下,鼻通於肺。肺者,皮毛之合也。經云:皮應天,為萬物之大表。天屬金,人之肺亦屬金。溫者火之氣,風者火之母,火未有不剋金者,故病始於此。

諸邪傷人,風為領袖,故稱百病之長。即隨寒、熱、溫、涼、之氣,變化為病,故經言其「善行而數變」也。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為陽。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,為陰。風從寒化屬陰,故先受於足經;風從熱化屬陽,故先受於手經。所以言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者,由衛分而入肺經也。

以衛氣通肺,營氣通心,而邪自衛入營,故逆傳心包也。《內經》言:「心為一身之大主」而不受邪,受邪則神去而死。凡言邪之在心者,皆心之包絡受之,蓋包絡為心之衣也。心屬火,肺屬金,火本剋金,而肺邪反傳於心,故曰逆傳也。風寒先受於足經,當用辛溫發汗。風溫先受於手經,宜用辛涼解表。

上下部異,寒溫不同,故治法大異。此傷寒與溫病,其初感與傳變皆不同也。不標姓氏者,皆章氏原釋。

雄按:《難經》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章氏引為逆傳心包解,誤矣!蓋溫邪始從上受,病在衛分,得從外解,則不傳矣。第四章云:不從外解,必致里結,是由上焦氣分以及中、下二焦者為順傳。惟包絡上居膻中,邪不外解,又不下行,易於襲入,是以內陷營分者為逆傳也。

然則溫病之順傳,天士雖未點出,楊云:肺與心相通,故肺熱最易入心,天士有見於此,故未言順傳,而先言逆傳也。而細繹其議論,則以邪從氣分下行為順,邪入營分內陷為逆也。楊云:二語最精確。汪按:既從氣分下行為順,是必非升提所宜矣。俗醫輒云:防其內陷,妄用升提,不知此內陷,乃邪入營分,非真氣下陷可比。

白話文:

章虛谷說:張仲景討論外感疾病,只提到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邪氣。關於溫病,他認為是由潛伏體內的邪氣發作引起的,沒有提到外感。或許是因為書本有缺漏,我們不得而知。後人因此穿鑿附會,把用大青龍湯、越婢湯等方子治療的病症當作溫病,卻不知道那些其實是治療風寒化熱的病症。仲景說的:「太陽病,發熱又口渴是溫病」,是指少陰的伏邪從太陽經爆發出來,因為熱從體內發出,所以口渴而不怕冷。

如果是外感引起的溫病,剛開始會有輕微的怕冷,這是因為風邪在體表。而且也不會口渴,因為體內沒有熱。這種情況看起來像傷寒,但其實不是傷寒,如果分辨不清,很容易誤診,這是因為不了解仲景的理論。風是各種疾病的開端,沒有固定的形態,如果天氣寒冷,風就會變成寒邪,形成傷寒;如果天氣溫暖,風就會變成熱邪,形成溫病。

由於它們都是外感引起的,所以症狀相似,只是邪氣的寒熱不同,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,怎麼可以混淆呢?兩千年來,眾說紛紜,不能清楚分析,我們朝代的葉天士首先辨明了溫病的起源和變化,不僅為後學者指明了方向,也彌補了仲景的不足,功勞非常大。所以我解釋他的理論,以便大家理解。

溫邪從上侵入人體,首先侵犯肺部,然後逆向傳到心包。肺主氣,屬於衛分;心主血,屬於營分。辨別營衛氣血雖然和傷寒一樣,但治療方法卻和傷寒大不相同。

華岫云說:邪氣從口鼻進入,所以說從上侵入。但是春天的溫病,有時是冬天潛伏在少陰的寒邪,到了春天遇到溫暖的氣候才發作,不一定是從上侵入的邪氣。這裡討論的溫邪,指的是外感引起的風溫、濕溫。

吳鞠通說:溫病從口鼻進入,從上到下,鼻子與肺相通。肺是皮膚的屏障。經典說:皮膚對應天,是萬物最大的表面。天屬金,人的肺也屬金。溫是火的氣,風是火的母親,火沒有不克制金的,所以病從這裡開始。

各種邪氣侵犯人體,風是帶頭的,所以稱為百病之長。風會隨著寒、熱、溫、涼等氣候變化,產生不同的疾病,所以經典說它「善於變化而且變化很快」。身體的上半部分,由天氣主宰,屬於陽;身體的下半部分,由地氣主宰,屬於陰。風從寒變化屬於陰,所以先侵犯足經;風從熱變化屬於陽,所以先侵犯手經。所以說溫邪從上侵入,首先侵犯肺,是由於從衛分進入肺經。

因為衛氣通於肺,營氣通於心,邪氣從衛分進入營分,所以會逆向傳到心包。《內經》說:「心是全身的主宰」而且不受邪氣侵犯,一旦受邪,就會神志不清而死亡。凡是說邪氣在心的,都是心包絡受到侵犯,因為包絡是心的外衣。心屬火,肺屬金,火本來克制金,而肺的邪氣反而傳到心,所以說是逆向傳遞。風寒先侵犯足經,應該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治療。風溫先侵犯手經,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治療。

上下部位不同,寒溫性質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大不相同。這就是傷寒和溫病,它們的發病原因和傳變過程都不同的地方。沒有標明姓氏的,都是章氏原來的解釋。

我認為:《難經》說,從所勝的一方來的邪氣是輕微的邪氣,章氏把它解釋為逆傳心包,是錯誤的!溫邪開始是從上侵入,病在衛分,如果能從體表解散,就不會傳入內部。第四章說:不從體表解散,必然會導致內部結聚,這是指從上焦氣分傳到中、下二焦,是順傳。只有包絡位於胸部,邪氣不能從體表解散,也不能向下運行,容易侵入,所以侵入營分的是逆傳。

如此說來,溫病的順傳,葉天士雖然沒有明確指出,但楊氏說:肺和心相通,所以肺熱最容易侵入心。葉天士看到了這一點,所以沒有說順傳,而是先說逆傳。仔細分析他的論述,是以邪氣從氣分向下行為順,邪氣進入營分內陷為逆。楊氏的這兩句話非常精闢。汪認為:既然從氣分向下走是順,那就不適合用升提的方法。現在的庸醫動不動就說:要防止內陷,胡亂用升提的方法,他們不知道這裡的內陷是指邪氣侵入營分,不是真正的正氣下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