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自序
自序
1. 自序
《內經》云: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夫此五氣,原以化生萬物,而人或感之為病者,非天氣有偶偏,即人氣有未和也。《難經》云:傷寒有五,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熱病、有溫病。此五氣感人,古人皆謂之傷寒。故仲聖著論,亦以傷寒統之,而條分中風、傷寒、溫病、濕、暍五者之證治,與《內經》《難經》淵源一轍,法雖未盡,名已備焉。《陰符經》云:天有五賊,見之者昌。
後賢不見,遂至議論愈多,至理愈晦,或以傷寒為溫熱,或以溫熱為傷寒,或並疫於風溫,或並風溫於疫,或不知有伏氣為病,或不知有外感之溫,甚至並暑暍二字而不識,良可慨已!我曾王父隨筆中,首為剖論。茲雄不揣愚昧,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,葉薛諸家之辯為緯,纂為《溫熱經緯》五卷。
其中註釋,擇昔賢之善者而從之,間附管窺,必加「雄按」二字以別之。俾讀者先將溫、暑、濕、熱諸病名瞭然於胸中,然後博覽群書,庶不為其所眩惑,而知所取捨矣。非敢妄逞意見,欲蓋前賢,用質通方,毋嗤荒陋。
咸豐二年壬子春二月海寧王士雄書於潛齋
白話文:
[自序]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及:大自然有四季與五行,它們相互作用,促進萬物生長,並影響著寒暑、燥濕及風等現象。這五種氣候本來是為了孕育萬物,但當人們受到這些氣候影響而生病時,可能是因為天氣偶爾失衡,或是人體內部環境不協調所致。《難經》中說:傷寒有五種類型,包括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和溫病。古人認為這五種由氣候引起的疾病都可歸類為傷寒。因此,張仲景在著作中,也是將其統稱為傷寒,並詳細闡述了中風、傷寒、溫病、濕熱、暑暍五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,與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的理論一脈相承,雖然方法尚未窮盡,但命名已十分完善。《陰符經》裡提到:天上有五賊,能見到的人就能興旺。
然而,後世學者未能深入理解,導致討論越來越多,真理卻越來越模糊。有人把傷寒視為溫熱病,有人將溫熱病看作傷寒,有人將瘟疫混同於風溫,又有人將風溫等同於瘟疫,更有人不明白有潛伏期的疾病,還有人不知道有外感溫病的存在,甚至連暑暍兩個字都不認識,實在令人感慨!我的曾祖父在隨筆中,首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剖析。現在我自知愚昧,但試圖以黃帝、岐伯和張仲景的文獻為基礎,結合葉天士、薛雪等人的辯論,編纂成《溫熱經緯》五卷。
在注釋部分,我選擇了過去學者的優秀解讀,偶爾加入自己的見解,一定會加上“雄按”二字加以區別。希望讀者能夠首先對溫病、暑病、濕病和熱病等名詞有清晰的理解,然後再廣泛閱讀各種書籍,這樣就不會被繁雜的信息所迷惑,能明確地判斷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。我不是想隨意發表個人觀點,去超越前輩學者,而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評價,不要嘲笑我的淺薄。
寫於鹹豐二年壬子春二月,海寧王士雄在潛齋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