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仲景濕溫篇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其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沈堯封曰:《傷寒論·原序》云:撰用《素》《難》,當即以《素》《難》釋之。《難經》傷寒有五,即《素問》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之五氣為病也,故仲景於太陽論中五證並列,挨次剖析。此論濕痹,即《難經》之濕溫證也。《素問》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濕乃土之氣也。
故濕為五氣之一,濕溫乃傷寒有五之一。編傷寒者,以濕、暍為非傷寒,置之別論,然則中風亦非傷寒,何以獨存卷首耶?《難經》云:濕溫之脈,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與此稍異。
又曰:傷寒既以頭痛胃實等項分六經。即以「汗」字判「風寒」,「渴」字認「燥熱」,「小便不利」認「濕氣」。縱橫辨別,邪無遁形矣。讀者當於此等著實處留心。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。
倪沖之《傷寒匯言》:此濕家為病之總綱也(金錦)蓋體氣素以濕為事者,是為濕家(條辨)。其痛與痹痛不同,濕在關節而疼,故曰痹。今一身盡疼,而表有熱,故聊攝稱曰在經。熏黃與橘子黃,同是濕熱,彼以熱勝者黃而明,此以濕勝者黃而晦,宜茵陳五苓散主之。海藏以熏黃為陰黃。蓋既濕勝,則次傳寒中,小便自利者有之。
雄按:此由但清其熱,不治其濕,故次傳寒中。朮附湯主之。折衷。
沈堯封曰:丹溪云:如造麴然,濕熱鬱久則發黃也。
雄按:濕熱發黃,名曰黃疸,皆是暴病。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,其餘所因甚多,有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、黃汗,及冷汗便溏氣虛之陰黃。身面浮腫睛白,能餐勞倦之弱黃。神志不足,卒受恐嚇,膽氣外泄之驚黃。肝木橫肆,脾胃傷殘,土敗而色外越之痿黃。皆與暴病不同,不可概目為濕熱病矣。
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複向火,若下之早則噦,胸滿、小便不利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尤在涇曰:寒濕居表,陽氣不得外通,而但上越,為頭汗出,為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,是宜用溫藥以通陽,不可與攻法以逐濕,乃反下之,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。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,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,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。舌上如苔者,本非胃熱,而舌上津液燥聚,如苔之狀,實非苔也。
蓋下後陽氣反陷於下,而寒濕仍聚於上,於是丹田有熱,而渴欲得水,胸中有寒,而復不能飲,則口舌燥煩,而津液乃聚耳!
雄按:胸中有寒之「寒」字,當作「痰」字解,胸中有痰,故舌上如苔。其津液為痰所阻,故口燥煩。而痰飲乃水之凝結,故雖渴而不能飲也。楊云:此注極明確,凡《傷寒論》言胸中有寒者,俱作痰解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且感到煩躁,脈象沉而細,這種情況稱為濕痹。它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很快,這時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治療。
沈堯封說:《傷寒論》的序言提到,撰寫這本書是參考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,應該用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來解釋它。《難經》提到傷寒有五種,也就是《素問》說的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種氣所引起的疾病,所以張仲景在太陽病篇中將這五種病症並列,逐一分析。這裡討論的濕痹,就是《難經》所說的濕溫病。《素問》認為,濕在天上是濕氣,在地上是土,濕氣是土的氣。
所以,濕是五氣之一,濕溫也是傷寒五種病症之一。編寫傷寒論的人,認為濕和暍不是傷寒,把它們放在其他地方討論。既然這樣,中風也不是傷寒,為什麼獨獨放在卷首呢?《難經》說:濕溫的脈象是陽脈濡弱,陰脈細小而急,和這裡描述的稍有不同。
又說:傷寒已經用頭痛、胃實等症狀來區分六經,又用「汗」字來判斷是「風寒」,用「渴」字來辨識「燥熱」,用「小便不利」來判斷「濕氣」。這樣縱橫辨別,邪氣就無處可逃了。讀者應該在這些重要的細節處用心體會。
濕氣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、發熱,身體顏色像被煙燻過一樣發黃。
倪沖之的《傷寒匯言》說:這段是描述濕氣導致疾病的總綱。體質本來就容易受濕氣影響的人,就屬於濕家。濕氣引起的疼痛和痹痛不同,濕氣在關節處引起的疼痛叫做痹。現在說的是全身疼痛,而且表層有熱,所以姑且把它稱作在經絡。像煙燻一樣的黃色和橘子黃色,都是濕熱引起的,只是熱盛的會呈現明亮的黃色,濕氣重的則會呈現晦暗的黃色,應該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海藏把煙燻黃色歸類為陰黃,因為濕氣過盛,就容易轉為寒症,甚至可能出現小便順暢的情況。
我認為:這是因為只清除了熱,沒有治療濕,所以才會轉為寒症,應該用朮附湯來治療。
沈堯封說:朱丹溪說,就像釀酒麴一樣,濕熱鬱積久了就會發黃。
我認為:濕熱導致發黃,叫做黃疸,都是急性病。所以張仲景以十八天為期限。其他病因有很多,例如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、黃汗,還有冷汗、便溏、氣虛引起的陰黃;身體和臉浮腫,眼白發黃,能吃飯但容易疲勞的虛弱黃;精神不足,突然受到驚嚇,膽氣外洩引起的驚黃;肝木過盛,脾胃受損,土氣衰敗而使黃色外露的痿黃。這些都和急性病不同,不能都歸類為濕熱病。
濕家的人,只會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爐取暖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打嗝,胸悶、小便不順暢,舌頭上像有苔一樣。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雖然口渴想喝水卻又喝不下,所以口舌乾燥煩躁。
尤在涇說:寒濕停留在體表,陽氣無法向外疏通,只能向上走,所以會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蓋被子和取暖,這時應該用溫藥來疏通陽氣,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來祛濕,如果反而使用攻下法,陽氣會更被壓抑而出現打嗝。或者上焦的陽氣無法輸布而胸悶,或者下焦的陽氣無法化生而小便不利,這些都是依照所受損傷的部位而出現的疾病。舌頭上像有苔,並非胃熱,而是舌頭上的津液乾燥凝結,看起來像苔,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苔。
如果瀉下之後,陽氣反而陷於下方,寒濕仍然停留在上方,於是丹田有熱,口渴想喝水,胸中有寒,卻又喝不下,所以口舌乾燥煩躁,而津液才會凝結。
我認為:胸中有寒的「寒」字,應該解釋為「痰」字,胸中有痰,所以舌頭上像有苔。津液被痰阻礙,所以口舌乾燥煩躁。痰飲是水凝結而成,所以雖然口渴卻又喝不下。楊注說:這個解釋非常明確,凡是《傷寒論》提到胸中有寒的,都應該解釋為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