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仲景外感熱病篇
若以溫針助陽,則火熱內攻,故發熱甚。若下之以除裡熱,則內虛而膀胱燥,故淋甚。
雄按:觀此治法之三禁,則仲景雖未立方,而甘涼撤熱存津之當用,已可不言而喻矣。趙氏、方氏主用白虎加人參湯,殆從三陽合病比例而出,似亦近理。
沈堯封曰:此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。
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者,炙甘草湯主之。一名復脈湯。脈按之來而緩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者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
方中行曰:脈結代而心動悸者,虛多實少,譬如寇欲退散,主弱不能遣發,而反自彷徨也。復脈乃覈實義之名,然則是湯也,必欲使虛者加進,而馴至於實,則實者自退散,而還復於元之義也。
喻嘉言曰:脈者氣血之先,仲景於津液內亡之脈,名之曰結陰、代陰,又名無陽。原有至理,何可不知?聊為四言俚句,以明其義。胃藏津液,水穀之海,內充臟腑,外灌形骸。津多脈盛,津少脈衰,津結病至,津竭禍來。脈見微弱,宜先建中。汗則津越,下則津空。津耗脈細,不可妄攻。
小便漸減,大便自通。陽明內實,急下救焚。少緩須臾,津液無存。陽明似實,稍用調承。驅熱存津,此法若神。腎中真陽,陰精所裁。胃中真陽,津液所胎。陰枯津盛,冽泉可溉。陰精衰薄,瓶罄罍哀。何謂結陰?無陽脈闔。何謂代陰?無陽脈奪。經揭無陽,津液欲竭,較彼亡陽,天地懸闊。
沈堯封曰:此論精氣素虧而感微邪之治。前節有脈證而無方治,此未必即是前節主方。然觀方中藥,又寧必不可以治前證。
脈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。浮芤相搏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
方中行曰:浮為氣上行,故曰陽;芤為血內損,故曰陰。胃中生熱者,陰不足以和陽,津液干而成枯燥也。
雄按:沈氏云:浮為邪,芤為陰血虛。以餘論之,凡見浮芤相搏之脈,多是暑熱傷津。
沈堯封曰:衛氣為陽,人之所知也;津液為陽,人之所未知也。經云:上焦出氣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衛氣,即津液也。故在外之津液少,則曰無陽,不能作汗。在內亡津液,則曰陽絕於里,要之言陽也,即言衛氣也,即言津液也。
白話文:
仲景外感熱病篇
如果用溫熱的針灸方法來助長陽氣,反而會加重內在的火熱,導致發熱更嚴重。如果用瀉下方法來去除裡面的熱邪,則會導致身體內虛,膀胱乾燥,因此小便不利的情況會更嚴重。
總而言之,觀察這幾種治療方法的禁忌,雖然張仲景沒有直接列出處方,但使用甘寒涼性的藥物來清熱解毒並保留津液的治療方法,已經不言而喻了。趙氏、方氏主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,大概是由三陽合病的比例推導而來,似乎也比較符合道理。
沈堯封說:這段文字指的是精氣原本就虧損,而感受暑熱的人。
傷寒,脈象呈現結代,心悸者,用炙甘草湯治療。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。脈搏按下去後緩慢,有時停頓後又繼續跳動,稱為「結」。脈搏跳動後停止,過一會兒再跳動,跳動次數較少,中間有停頓反覆跳動,也稱為「結」,是陰虛的表現。脈搏跳動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跳動,然後又重新跳動,稱為「代」,也是陰虛的表現。出現這種脈象的人,一定很難治療。
方中行說:脈象呈現結代,並且心悸,這是虛多實少的情況,就像敵人想要撤退,但是主帥力量薄弱無法下令,反而自己猶豫不決一樣。復脈是符合實際意義的名字,這個湯劑的目的,就是要使虛弱的狀態得到增強,逐漸轉化為實證,那麼實證就會自行消退,恢復到原本健康的狀態。
喻嘉言說:脈象是氣血的先兆,張仲景將津液內耗的脈象,稱為「結陰」、「代陰」,又稱「無陽」。這原本就是至理名言,怎麼能不知道呢?我用四句俗語來解釋它的意思:胃裡儲存著津液,是水谷的海洋,內部滋養臟腑,外部濡養形體。津液充足脈象就旺盛,津液不足脈象就衰弱,津液凝滯疾病就來臨,津液耗竭禍患就發生。脈象微弱,應該先調理脾胃。出汗會損耗津液,瀉下也會損耗津液。津液耗竭脈象細弱,不可以妄加攻伐。
小便逐漸減少,大便自然通暢。屬於陽明經內實熱證,應該迅速瀉下以救治火熱。稍有遲疑,津液就會耗竭。陽明經似實非實,應該稍微用一些調和承托的藥物。驅除熱邪,保留津液,這種方法如同神明一般。腎臟中的真陽之氣,是由陰精所制約的;胃中的真陽之氣,是由津液所滋生的。陰精枯竭,津液旺盛,如同枯竭的泉水可以灌溉;陰精衰弱,如同瓶子空了,再也盛不下東西了。什麼是結陰?就是無陽之氣,脈象閉塞。什麼是代陰?就是無陽之氣,脈象衰弱。經文中揭示了無陽之證,津液將要耗竭,與亡陽相比,簡直是天壤之別。
沈堯封說:這段文字論述的是精氣原本就虧損,而感受輕微邪氣的治療方法。前面一部分有脈證的描述卻沒有治療方法,這不一定就是指前面提到的處方。但是觀察這個處方裡的藥物,也未必不能用來治療前面的病證。
脈象浮而芤,浮屬陽,芤屬陰。浮芤脈象同時出現,是胃氣生熱,陽氣將要衰竭的表現。
方中行說:浮脈是氣上行,所以屬陽;芤脈是血液內損,所以屬陰。胃中生熱,是因為陰虛不足以滋養陽氣,津液乾燥而導致的。
總而言之,沈氏說:浮脈代表邪氣,芤脈代表陰血虛弱。根據我的理解,凡是出現浮芤脈象的人,大多是暑熱傷津。
沈堯封說:衛氣屬陽,這是人人都知道的;津液也屬陽,這是人所不知道的。經書說:上焦輸布氣機,宣洩五穀的味道,溫煦肌膚,滋潤毛髮,就像霧露一樣滋潤,這就是所謂的氣。衛氣,就是津液。所以,體表津液不足,就稱為無陽,不能出汗;體內津液不足,就稱為陽氣衰竭於內。總而言之,所謂的陽氣,就是衛氣,就是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