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仲景外感熱病篇

傷寒,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;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沈堯封曰:此承上文言煩渴、背惡寒,固當用白虎加人參湯,但亦有中暍而外復傷風寒,亦能令惡寒、發熱、脈浮,更當於有汗、無汗上辨表證解不解,以定此方之可用不可用耳!

傷寒病,若吐、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張路玉曰:詳此條表證,比前較重,何以亦用白虎加參耶?本文「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」二句,已自酌量。惟熱結在裡,所以表熱不除。邪火內伏,所以惡風大渴。舌燥而煩,欲飲水不止,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耶!

雄按:御纂《醫宗金鑑·正誤篇》:「時時惡風」,作「時汗惡風」,當遵之。又沈亮宸云:舌乾且燥,謂視之無液也。然則溫熱之審舌苔以察津液,仲師已逗其倪矣。

太陽中暍者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湯主之。

皇甫士安曰: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蓋寒傷形而不傷氣,所以脈盛;熱傷氣而不傷形,所以脈虛。

雄按:所云身寒者,雖發熱而仍惡寒,不似暑熱病之喜涼惡熱也。

朱奉議曰:夏月發熱,惡寒,頭痛,身體肢節痛重,其脈洪盛者,熱病也。夏月自汗,惡寒,身熱而渴,其脈微弱者,中暑也。

雄按:此注之熱病,乃夏至後所發之伏邪也。《內經》亦謂之暑病。中暑者,夏月外感之熱病,亦曰中暍。病有內外之殊,脈有洪微之別,是微弱本暍脈,惟身重為濕候,後條雖亦身重,而口開齒燥,暑熱內熾已極,似宜急與甘寒救液也。

方中行曰:夏日則飲水,人之常事,而曰傷,何哉?良由暑迫,飲之過多,或得之冷水澡洗,暑反入內也。

張路玉曰:此條言因熱傷冷之病,乃中暍之變證。喻氏謂無形之熱,傷其肺金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救之。有形之濕,傷於肺金,則用瓜蒂湯救之。各有所主也。

太陽中暍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;小便已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汗,則惡寒甚。加溫針,則發熱甚。數下之,則淋甚。

成聊攝曰:病有在表者,有在裡者,有表裡俱病者,此則表裡俱病者也。發熱惡寒,身重疼痛者,表中暍也;脈弦細芤遲者,中暑脈虛也;小便已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者,太陽經氣不足也。小有勞身即熱者,謂勞動其陽,而暍即發也。口開,前板齒燥者,里有熱也。

雄按:即此一端,可見其為熱熾津枯之候。雖身重惡寒,豈可再投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、藿香正氣丸等,辛溫燥烈以重劫其陰液乎?東垣、虛谷之言,貽誤後人不淺。《內經》云: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。口開謂喘喝也。以喘喝不止,故前板齒燥。若發汗,以去表邪,則陽氣外虛,故惡寒甚。

白話文:

仲景外感熱病篇

傷寒,脈搏浮弱,發燒但不流汗,體表寒邪未解的,不能用白虎湯;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體表症狀的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沈堯封說:這承接上文說的煩渴、背部惡寒,確實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,但是也有些人是中暑,而且同時又受了風寒,也會導致惡寒、發燒、脈搏浮弱,更應該區分是否有汗、體表寒邪是否已解,來決定這個方劑是否可以使用。

傷寒病,如果嘔吐、腹瀉後,七八天還沒好轉,熱邪積聚在內,體表和裡頭都發熱,時不時感覺惡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煩躁,想喝很多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張路玉說:仔細看這條的體表症狀,比前面更重,為什麼也用白虎加人參湯呢?本文「熱邪積聚在內,體表和裡頭都發熱」兩句話,已經說明了。只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裡頭,所以體表發熱症狀沒有消除。邪火潛伏在內,所以感覺惡風、非常口渴。舌頭乾燥煩躁,不停地想喝水,怎麼能不趕緊用能生津解熱的藥物呢!

雄氏註解:御纂《醫宗金鑑·正誤篇》中,「時不時感覺惡風」,寫作「時而流汗又惡風」,應該遵從後者。沈亮宸說:舌頭乾燥,指的是看起來沒有津液。那麼,用溫熱的方法觀察舌苔來判斷津液,仲景先生已經有所暗示了。

太陽中暑,身體發熱疼痛加重,但是脈搏微弱,這是夏天受涼水侵襲,寒水侵入皮膚所致。一物瓜蒂湯主治。

皇甫士安說:脈搏有力身體寒冷,是得了傷寒;脈搏虛弱身體發熱,是得了中暑。寒邪損傷形體而不傷及元氣,所以脈搏有力;熱邪損傷元氣而不損傷形體,所以脈搏虛弱。

雄氏註解:這裡說的「身體寒冷」,雖然發燒但仍然惡寒,不像中暑病人喜歡涼爽而厭惡熱一樣。

朱奉議說:夏天發燒,惡寒,頭痛,身體和關節疼痛加重,脈搏洪大有力,是熱病。夏天自汗,惡寒,身體發熱且口渴,脈搏微弱,是中暑。

雄氏註解:這個註解裡的熱病,是夏至後發生的伏邪。 《內經》也稱之為暑病。中暑,是夏天外感熱邪的疾病,也稱為中暍。疾病有內外之分,脈搏有洪大微弱之別,微弱是中暑的脈象,只有身體沉重是濕邪的症狀,下文雖然也說身體沉重,但是口張開牙齒乾燥,暑熱內盛已極,似乎應該趕緊用甘寒的藥物來救治津液。

方中行說:夏天喝水,是人之常情,為什麼說會受傷呢?原因是暑熱逼迫,喝水過多,或者用冷水洗澡,暑邪反而進入體內。

張路玉說:這條說的是因為熱邪侵襲又受了涼而引起的疾病,是中暑的變證。喻氏說,無形的熱邪損傷肺金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救治;有形的濕邪損傷肺金,則用瓜蒂湯來救治。各有其主治的疾病。

太陽中暑,發燒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脈搏弦細虛弱遲緩;小便清澈,汗毛豎立,手腳冰冷,稍微活動身體就發熱,口張開,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則惡寒加重。加溫針灸,則發熱加重。多次瀉下,則尿頻加重。

成聊攝說:疾病有的在體表,有的在裡頭,有的體表和裡頭都生病,這個就是體表和裡頭都生病的。發燒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是體表中暑;脈搏弦細虛弱遲緩,是中暑脈象虛弱;小便清澈,汗毛豎立,手腳冰冷,是太陽經氣不足;稍微活動身體就發熱,是指活動陽氣,則中暑就發作;口張開,前排牙齒乾燥,是裡頭有熱邪。

雄氏註解:從這一點,就可以看出這是熱盛津液枯竭的症狀。雖然身體沉重惡寒,怎麼能再用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、藿香正氣丸等辛溫燥烈的藥物加重劫奪陰液呢?東垣、虛谷的說法,誤導後人很深。《內經》說:因為暑熱而流汗,煩躁則喘息喝水。口張開是指喘息喝水。因為喘息喝水不止,所以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去除體表邪氣,則陽氣外虛,所以惡寒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