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仲景外感熱病篇
濕字從土,土為地氣。霄壤不同,雖可合而為病,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。
傷寒,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王三陽曰:經文「寒」字,當作「邪」字解,亦熱也。方中行曰:世本作「表有熱,里有寒」,必系傳寫之誤。夫白虎本為治熱病、暑病之藥,其性大寒,安得里有寒者可服之理?詳本文脈浮滑,不但無緊,且復多滑,乃陽氣甚而鬱蒸,此里有熱也。裡熱甚必格寒於外,多厥逆身涼而為亢害之證,此表有寒也。
《厥陰篇》中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則知此「表裡」二字為錯誤可知,當為上下更易。
魏念庭曰:此里尚為經絡之裡,非臟腑之裡也。
沈堯封曰:里有寒之「寒」字,乃「暍」字之誤。如果里有寒,何以反用石膏、知母乎?表有熱,即身熱也。上節止言病名,不言脈證,此節詳言脈證,出方主治,兩節本是相承,叔和校訂時,此節幸有「寒字」之誤,不被摘出。若見「暍」字,早已摘置別論中矣。程郊倩云:暍病脈不浮,不思《傷寒論》之暍,即《難經》之熱病也。
《難經》云:熱病之脈,陰陽俱浮。浮之而滑,沉之散澀,此是緊要處,豈可模糊讀過。本條脈浮滑,與《難經》熱病脈合,則白虎的是熱病主方,而「寒」字的是「暍」字之誤。
雄按:楊素園大令云:此條「寒」字,諸家所辯,未能妥貼。徐君亞枝謂:當作「痰」字解,於義較協。余謂徐君此解,可稱千古隻眼。夫本論無痰字,如濕家胸中有寒之「寒」字,亦作痰字解。蓋痰本作淡,會意二火搏水成痰也。彼濕家火微濕盛,雖渴而不能飲,是為濕痰。
此暍病火盛爍液,脈既滑矣,主以白虎湯,則渴欲飲水可知,是為熱痰。凡痰因火動,脈至滑實,而口渴欲飲者,即可以白虎治之,況暍家乎?汪按:《靈》、《素》兩經,亦但曰水。曰寒無一痰字。
傷寒,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
張路玉曰:滑,陽脈也,故其厥為陽厥,裡熱郁熾,所以其外反惡寒,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,故宜白虎以清裡而除熱也。
傷寒,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張兼善曰:白虎專治大煩、大渴、大燥、大熱之證,惟恐表證未罷而早用之。若背微惡寒及時時惡風二條,因其中煩渴、燥熱已甚,非白虎不能遏也。
沈堯封曰:背為陽,背微惡寒者,陽虛證也。但陽有不同,真水、真火,是腎中之陰陽也;氣血,是營衛之陰陽也。此條口燥渴、心煩、則暍熱內熾,仍是白虎證。惟暍熱傷其衛氣,致背微惡寒,故加人參補其衛也。至若少陰病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則衛陽與腎陽並傷,故人參與附子並用以兩補之也。
雄按:吳鶴皋云:背微惡寒者,但覺微寒而不甚也。既有燥渴,則白虎加參,用可無疑。若背惡寒而不燥渴者,不可用也。余謂以下條參之,必有汗,故可用也。
白話文:
仲景外感熱病篇
濕字從土,土代表地氣。天與地不同,雖然可以結合而致病,但不能說暑氣裡本來就帶有濕氣。
傷寒,脈搏浮滑,這是表證有熱,裡證有寒,用白虎湯治療。
王三陽說:「經文中『寒』字,應該解釋為『邪』,也是熱邪。」方中行說:「世上的版本寫作『表有熱,里有寒』,一定是抄寫錯誤。白虎湯本是治療熱病、暑病的藥物,藥性極寒,怎麼會有裡證有寒的人可以服用呢?仔細看原文脈搏浮滑,不僅沒有緊脈,而且很滑,這是陽氣盛而鬱積蒸騰,這是裡證有熱。裡熱嚴重就會逼退外界的寒邪,常出現厥逆、身體發涼的症狀,這是表證有寒。」
《厥陰篇》中脈搏滑而厥逆的,是裡證有熱,用白虎湯治療。由此可知,「表裡」二字是錯誤的,應該上下互換。
魏念庭說:這裡的「裡」指的是經絡的裡,不是臟腑的裡。
沈堯封說:「裡有寒」的「寒」字,是「暍」字的錯誤。如果裡有寒,為什麼要用石膏、知母呢?表有熱,就是身體發熱。上一段只說病名,沒說脈象和症狀,這一段詳細說明脈象和症狀,並列出處方和主治,兩段本是相承的,張仲景校訂時,這一段幸好有「寒字」的錯誤,才沒有被刪除。如果寫作「暍」字,早就被移到別的論述中了。程郊倩說:暍病脈搏不浮,《傷寒論》中的暍,就是《難經》中的熱病。
《難經》說:熱病的脈搏,陰陽都浮。浮脈而滑,沉脈而澀,這是關鍵之處,怎麼可以含糊地讀過去呢?這條脈搏浮滑,與《難經》中熱病的脈象相符,那麼白虎湯是治療熱病的主方,「寒」字是「暍」字的錯誤。
雄氏批注:楊素園說:這條「寒」字,諸家所辯,都不能令人滿意。徐君亞枝認為:應該解釋為「痰」字,意義比較符合。我認為徐君的這種解釋,可以稱得上是千古獨見。本論中沒有「痰」字,像濕邪阻滯胸中之「寒」,也可以解釋為痰。因為「痰」字的本字是「淡」,會意是二火搏水成痰。濕邪家火氣微弱,濕邪盛,雖然口渴卻不能飲水,這是濕痰。
這暍病是火盛灼傷津液,脈搏已經滑了,用白虎湯治療,那麼口渴想喝水是可以理解的,這是熱痰。凡是痰因火動,脈搏滑實,而且口渴想喝水,就可以用白虎湯治療,何況是暍病呢?汪氏批注: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經,也只是說水,說寒,沒有一個「痰」字。
傷寒,脈搏滑而厥逆的,是裡證有熱,用白虎湯治療。
張路玉說:滑脈是陽脈,所以厥逆是陽厥,裡熱鬱積熾盛,所以外反而惡寒,厥逆常常伴有嘴唇、面部、指甲都發青,所以應該用白虎湯來清裡除熱。
傷寒,沒有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部輕微惡寒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張兼善說:白虎湯專門治療大煩躁、大口渴、大乾燥、大熱的症狀,只是擔心表證還沒解除就過早使用。如果背部輕微惡寒和時時惡風,是因為裡面的煩渴、燥熱已經很嚴重了,非白虎湯不能遏制。
沈堯封說:背部屬陽,背部輕微惡寒是陽虛的症狀。但是陽氣也有不同,真水、真火是腎臟中的陰陽;氣血是營衛的陰陽。這條症狀口燥渴、心煩,是暍熱內熾,仍然是白虎湯的證候。只是暍熱傷了衛氣,導致背部輕微惡寒,所以加人參來補益衛氣。至於少陰病口中和,背部惡寒的,那是衛陽和腎陽都受損,所以人參和附子一起用來雙雙補益。
雄氏批注:吳鶴皋說:背部輕微惡寒,只是感覺微微發寒而已。既然有燥渴,那麼白虎加參,使用是沒有疑問的。如果背部惡寒而沒有燥渴,就不能使用。我認為參考下一條,一定會出汗,所以可以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