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仲景濕溫篇
濕家,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尤在涇曰:濕病在表者,宜汗;在裡者,宜利小便。苟非濕熱蘊積成實,未可遽用下法。楊云:濕證不可妄下。額汗出,微喘,陽已離而上行;小便利,下利不止,陰複決而下走。陰陽離決,故死。一作小便不利者,死,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。亦通。
雄按:張石頑云:自此而推之,雖額汗出,微喘,若大小便不利者,是陰氣未脫,而陽之根猶在也,下雖大小便利,若額上無汗不喘,是陽氣不越,而陰之根猶在也。則非離決,可以隨其虛實而救之。至於下利不止,雖無頭汗喘逆,陽氣上脫之候,亦死。亦有下利不止,小便反閉,而額上汗出者,謂之關。經云:關格不通,頭無汗者,可活;有汗者,死。
問曰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:此可發汗,汗之病不愈者何也?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汪按:古人即表汗,亦須有節度如此,奈何近人必令其汗,又欲令其多耶?此與《傷寒論》桂枝湯下語,亦可互參。
倪沖之《傷寒匯言》:濕家不惟不可誤下,亦不可誤汗。惟風濕相搏一證(郊倩),風從前來,濕傷卑下,兩至搏擊,一身盡為疼痛(子繇)。此是微挾表邪,法當汗出而病方解(郊倩)。然時值淫雨(隱菴),不免濕氣盛行(純一)。醫云:此可發汗。若發大汗而病不愈,不惟風濕之邪不解,而且傷真氣矣(郊倩)。
況風之乘罅也速,濕之侵人也漸(子繇)。然風在外而濕在內,且大汗出而漬衣被,汗轉為濕,風氣雖去,而濕氣仍隱伏而存留,是故不愈也(純一)。使之微微似欲汗出,則正氣宣發,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灌溉,與病相應。斯正氣行而邪氣卻,營衛和而風濕並解矣(忠可)。
章虛谷曰:治風濕者,必通其陽氣,調其營衛,和其經絡,使陰陽表裡之氣周流,則其內濕隨三焦氣化,由小便而去,表濕隨營衛流行,化微汗而解,陰濕之邪既解,風邪未有不志者。若大發其汗,陽氣奔騰。風為陽邪,隨氣而泄,濕邪陰滯,故反遺留而病不愈也。此治風濕與治風寒不同者,雖寒濕同為陰邪,而寒清濕濁,清者易散,濁者黏滯,故汗法大有區別也。
濕家病,身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暈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。內藥鼻中則愈。
章虛谷曰:此所謂霧露清邪中於上也。三陽經脈,上頭而行於身表,頭中寒濕,則表氣不宣,故身疼發熱。肺開竅於鼻,而行氣於皮毛,邪從鼻入,濕遏其陽而上蒸,則面黃。氣閉則喘,氣壅則頭痛鼻塞而煩,皆肺氣窒塞,不得下降,故脈反大,其與濕中於下,而在陰之脈沉細者,迥不同也。肺通喉,胃通咽,邪在肺,不在胃,故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。
白話文:
仲景濕溫篇
濕邪導致的疾病,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後,額頭出汗、呼吸略微急促、小便量少,則會死亡;如果下痢不止,也會死亡。
尤在涇說:濕邪在體表,應該發汗;濕邪在裡,應該利小便。如果不是濕熱蘊積成實證,不能輕易使用瀉下方法。楊氏也說:濕證不能隨便瀉下。額頭出汗、呼吸略微急促,說明陽氣已經離位向上走;小便量少,下痢不止,說明陰氣也已失守向下走。陰陽離決,所以會死。也有一種說法是,小便不利則死,指的是陽氣上浮而陰氣不能下行救治。兩種說法都合理。
雄氏評論:張石頑說:由此推論,即使額頭出汗、呼吸略微急促,但大小便不利,說明陰氣尚未脫失,陽氣的根本還在;如果大小便通暢,但額頭不出汗、不喘,說明陽氣沒有外泄,陰氣的根本還在。則陰陽並未離決,可以根據虛實情況施治。至於下痢不止,即使沒有額頭出汗、呼吸急促等陽氣上脫的徵象,也會死亡。也有些病例,下痢不止,小便反而閉塞,而額頭卻出汗,叫做「關格」。經書上說:「關格不通,頭上無汗者,可以活;有汗者,死。」
問:風濕互相搏結,全身疼痛,應該發汗來解除,但遇到陰雨連綿不止的天氣,醫生說可以發汗,為什麼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呢?答:發汗後,汗出很多,只是風邪去除,濕邪仍在,所以病情沒有好轉。如果治療風濕,發汗後,只是微微感覺想要出汗,則風濕邪氣都可去除。汪氏評論:古人即使是表證發汗,也要有節度,為什麼現在的人一定要讓病人出汗,而且還想讓他們出很多汗呢?這可以與《傷寒論》中桂枝湯的說明互相參照。
倪沖之在《傷寒匯言》中說:濕邪導致的疾病,不僅不能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,也不能錯誤地發汗。只有風濕互相搏結這一證候(郊倩),風邪從前面來,濕邪侵犯下焦,兩者互相搏擊,全身都疼痛(子繇)。這是稍微夾雜了表邪,應該發汗才能解除疾病(郊倩)。但是,如果遇到淫雨綿綿的天氣(隱菴),濕邪必然盛行(純一)。醫生說可以發汗。如果大汗淋漓而病情沒有好轉,不僅風濕邪氣沒有解除,而且還傷了正氣(郊倩)。
況且,風邪乘虛而入很快,濕邪侵犯人體比較緩慢(子繇)。但是,風邪在外,濕邪在內,而且大量出汗浸濕衣被,汗液又變成了濕邪,風邪雖然去除了,但濕邪仍然隱伏存在,所以病情沒有好轉(純一)。讓病人微微感覺想要出汗,則正氣宣發,遍布全身,就像霧露的滋潤,與疾病相應。這樣正氣運行,邪氣退卻,營衛調和,風濕邪氣都會解除(忠可)。
章虛谷說:治療風濕,必須通暢陽氣,調和營衛,和解經絡,使陰陽表裡之氣周流,則體內的濕邪隨著三焦之氣化解,由小便排出,體表的濕邪隨著營衛運行,化為微微的汗液而解除,陰濕的邪氣既已解除,風邪也必然消失。如果大量發汗,陽氣奔騰。風邪是陽邪,隨著氣血泄出,濕邪是陰邪,滯留不散,所以反而遺留下來,病情沒有好轉。這就是治療風濕和治療風寒不同的地方,雖然寒濕都是陰邪,但寒邪清而濕邪濁,清者容易散,濁者黏滯,所以發汗的方法大有區別。
濕邪導致的疾病,身體疼痛,發熱,面色黃而呼吸急促,頭暈、鼻塞而煩躁,脈象洪大,能正常飲食,腹部舒適無恙,疾病在頭部的寒濕,所以鼻塞。在鼻腔內用藥則會痊癒。
章虛谷說:這是所謂的霧露般的清邪侵犯上焦。三陽經脈,向上經過頭部,行於體表,頭部寒濕,則表氣不通暢,所以身體疼痛發熱。肺氣開竅於鼻,而運行於皮毛,邪氣從鼻腔侵入,濕邪遏制陽氣而向上蒸騰,所以面色黃。氣機閉塞則呼吸急促,氣機壅滯則頭痛、鼻塞而煩躁,都是肺氣受阻,不能下降,所以脈象反而洪大,這與濕邪在里,陰經脈象沉細的情況,完全不同。肺通喉嚨,胃通咽喉,邪氣在肺,不在胃,所以能正常飲食,腹部舒適無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