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仲景伏氣熱病篇

《傷寒論》曰:陽明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反譫語;若加燒針,必怵惕,煩躁不得眠;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下懊憹;舌上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周禹載曰:浮緊,傷寒脈也。何以為熱病?以其發於夏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又何以獨言陽明?以夏時濕熱上蒸,邪從胃發,且腹滿而喘,種種皆陽明證也。然咽燥非少陰證耶?不知陽明為從出之途,少陰其伏藏之地也。夫既陽明熱病,曷又為脈反浮緊?正以夏時肌腠本開,人本多汗,風邪襲入,致腠理反閉而無汗,故夏之風脈,每似冬之寒脈也。今云汗出而脈亦浮緊者,正因浮甚有力,熱邪盛而致也。

若不知者,以辛熱汗之,耗其精液,必至躁妄昏昧。火劫溫針,燥其陰血,必至驚擾無寐。下之,必亡其陰,必至胃虛邪陷,心中懊憹。此皆誤治,將何以救之乎?觀舌上苔滑者,則外邪尚在,以梔子解熱,香豉祛邪,是為合法。若渴飲漿水,口乾舌燥,知其外邪亦入,總以白虎湯為治,加人參者,以誤治而精液大傷也。

設使緊脈去而浮在,發熱飲水,小便不利,則其浮為虛,而熱已入膀胱,入膀胱者,曷不飲以四苓而主以豬苓耶?傷寒之小便不利,結於氣分;熱病之小便不利,由於血分者也。因邪郁既深,耗液日久,故必以阿膠補虛,滑石祛熱,而無取乎白朮也。

沈堯封曰:未經誤治之時,本是白虎湯主治。

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
周禹載曰:渴而小便不利,本當用豬苓湯,然汗多在所禁也,此與傷寒入腑不令溲數同意。蓋邪出陽明,已劫其津,汗出復多,更耗其液,津液曾幾,更可下奪耶。當以白虎加人參去其熱,則小便之不利者,津回而自利矣。

沈堯封曰:穀食在胃,全賴津液充足,方能滑潤達下,若津液一枯,穀食即燥結難下,故陽明非燥不病。然燥者五氣之一,而五氣中風與熱,亦能致燥。《易》曰:燥萬物者,莫熯乎火。又曰:風自火出。此三義皆因乎天者。若人之致燥有二:汗與小便是也。苟過多則亦未有不燥者矣。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溺。發汗則譫語。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
雄按:「發汗則譫語」下,似脫一「甚」字。

馬元儀曰:此證發汗則偏於陽而津液傷,攻下則偏於陰而真氣損,惟有白虎一法,主解熱而不礙表裡,但三陽病脈當浮大,而亦有微弱不起者,以邪熱抑遏,不得外達,待清其壅則脈自起,勿謂陽衰故脈微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如果患有陽明病症,會出現脈搏浮而緊、喉嚨乾燥、口苦、腹部脹滿並伴隨喘息、發燒且有汗,不會感到寒冷反而畏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患者會變得焦躁,精神混亂並且開始胡言亂語;如果使用燒針治療,必定會心驚膽戰,煩躁無法入睡;如果採用下法,則會導致胃部空虛,外邪幹擾膈肌,造成心下不適;舌頭上有苔垢的,應使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搏浮動,發燒且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通暢的,應使用豬苓湯治療。

周禹載解釋:脈搏浮而緊,這是傷寒的症狀。為什麼會被認為是熱病呢?因為它在夏天發作,不畏寒卻畏熱。為什麼偏偏說是陽明病症?因為夏天濕熱上升,疾病從胃部開始,加上腹部脹滿和喘息,這都是陽明病症的特徵。然而,喉嚨乾燥不是少陰病症嗎?實際上,陽明是疾病的出口,而少陰是疾病潛藏的地方。既然已經是陽明熱病,為什麼脈搏會浮而緊呢?因為夏天皮膚毛孔本來開放,人體容易出汗,風邪侵入,導致毛孔閉塞而不出汗,因此夏天的風脈,常類似冬天的寒脈。現在說到有汗且脈搏浮而緊,正是因為脈搏非常有力,顯示熱邪旺盛。

如果不懂得這些,用辛辣藥物讓患者出汗,會耗盡體內的精液,導致患者焦躁且意識模糊。如果用火療或溫針治療,會讓體內陰血乾燥,導致患者驚恐不安,無法入睡。如果採用下法,必定會喪失體內陰氣,導致胃虛邪陷,心下不適。這些都是錯誤的治療方式,那該如何救治呢?觀察舌頭上有苔垢,表示外邪還存在,用梔子解熱,用香豉去除邪氣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表示外邪已入侵,總的來說,應使用白虎湯治療,加入人參,因為誤診導致體內精液大量流失。

如果脈搏不再緊繃,只有浮動,發燒且想喝水,小便不通暢,那麼浮動表示虛弱,熱已進入膀胱,進入膀胱,為何不用四苓湯而用豬苓湯呢?傷寒的小便不通暢,是由於氣分結滯;熱病的小便不通暢,是由於血分問題。因為邪氣積聚深重,消耗體液日久,所以必須用阿膠補虛,用滑石去除熱氣,而不是用白朮。

沈堯封提到:在沒有誤診的情況下,本應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
患有陽明病症,大量出汗且口渴的患者,不能使用豬苓湯。因為大量出汗會導致胃部乾燥,豬苓湯會進一步影響小便。

周禹載解釋:口渴且小便不通暢,本應使用豬苓湯,但是大量出汗的患者應避免使用。這與傷寒進入腑臟後,不會頻繁排尿的原則相同。因為邪氣從陽明部位出來,已經消耗了體內津液,大量出汗會進一步消耗體液,津液如此稀少,怎麼可以進一步排泄呢?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去除熱氣,這樣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隨著津液恢復而自然改善。

沈堯封解釋:食物在胃中消化,完全依賴充足的津液,才能順利消化,如果津液乾燥,食物會變得難以消化,因此陽明病症非乾燥不會發生。然而,乾燥是五行之一,五行中的風與熱也會導致乾燥。《易經》提到:「燥萬物者,莫熯乎火」、「風自火出」,這些道理都是因為天氣影響。人體導致乾燥的原因有兩個:出汗和小便。如果過度出汗或小便,就必定會導致乾燥。

三陽合併病,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,難以轉動,口脣失去知覺且臉部污垢,胡言亂語且失禁。如果使用發汗方式治療,會導致胡言亂語更加嚴重。如果使用下法治療,會導致額頭冒汗,四肢冰冷。如果自然出汗的,應使用白虎湯治療。

雄按:在「使用發汗方式治療,會導致胡言亂語更加嚴重」下面,似乎缺少一個「嚴重」字。

馬元儀解釋:這個症狀使用發汗方式治療,會偏重於陽性而傷害津液,使用下法治療,會偏重於陰性而損壞真氣,唯有白虎湯,可以解除熱氣而不影響表裡。但是三陽病的脈搏應當浮大,但也有可能微弱不起,因為邪熱抑制,無法向外散發,等到清除壅塞後,脈搏自然會恢復,不要以為是陽氣衰弱導致脈搏微弱。

雄按:更不能誤以為陽性症狀出現陰性脈象。

章虛谷解釋:這個條目中,邪熱更為嚴重,漫延至三陽,導致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,難以轉動。口脣失去知覺,是因為不知道味道。因為胃部混亂堵塞,所以臉部污垢。熱氣過盛,神志不清,就會胡言亂語和失禁。如果未經過誤診而自然出汗,應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
雄按:仲淳提到:應加入百合。這是倒裝文法,指的是非誤診導致出汗,因此稱之為自然出汗。

雄按:尤在涇註釋:「如果自然出汗」這句話,是基於「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」四句話而來。如果誤診導致出汗而導致胡言亂語。

雄按:使用白虎加人參湯,或許可以救治。或者使用下法,如果額頭冒出汗水,這是絕汗。四肢冰冷,表示陽氣即將消逝,這就是所謂的再次逆轉,促進死亡期,不是白虎湯所能救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