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仲景伏氣溫病篇
骨節疼煩、時嘔者,熱從少陰出外,舍於腎之所合,而上並於陽明也。白虎甘寒除熱,桂枝則因勢而達之耳!
雄按:喻氏謂仲景論瘧,既云:弦數者,多熱矣。而復申一義曰:弦數者風發。見多熱不已,必至於極熱,極熱則生風,風生則肝木侮土,而傳其熱於胃,坐耗津液,此非可徒求之藥,須以飲食消息,止其熾熱,即梨汁、蔗漿,生津止渴之屬,正《內經》「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」之旨也。
白話文:
[仲景伏氣溫病篇]
骨頭關節疼痛煩躁,偶爾嘔吐,這是因為體內熱邪從少陰經(腎經)向外發散,停留在腎經與其他經絡交會處,並向上蔓延至陽明經(胃經)。白虎湯(性寒涼)能清除體內熱邪,桂枝湯則順勢將熱邪引導出去。
雄氏(注釋者)認為,張仲景論述瘧疾時曾說,脈象弦數(脈象有力而快速)代表體內熱邪較多。但又進一步說明,弦數脈也可能是風邪引起的。如果熱邪過盛,就會發展成極度高熱,極度高熱會導致風邪產生,風邪會損傷脾胃(肝木克脾土),並將熱邪傳至胃經,導致津液大量消耗。這類情況不能單純依靠藥物治療,需要配合飲食調理,緩解熾熱的症狀。例如梨汁、甘蔗汁等生津止渴的飲品,正好符合《內經》中「內有風邪,用甘寒之品治療」的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