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仲景伏氣溫病篇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張路玉曰:黃芩湯乃溫病之主方,即桂枝湯以黃芩易桂枝而去生薑也。蓋桂枝主在表風寒,黃芩主在裡風熱,不易之定法也。其生薑辛散,非溫熱所宜,故去之。溫病始發,即當用黃芩湯去熱為主,傷寒傳至少陽,熱邪漸次入里,方可用黃芩佐柴胡解之,此表裡寒熱之次第也。

周禹載曰:明言太少二陽,何不用二經藥?非傷寒也。傷寒由表入里,此則自內發外,無表何以知太少二陽?或脅滿,或頭痛,或口苦引飲,或不惡寒而即熱,故不得謂之表也。如傷寒合病,皆表病也,今不但無表,且有下利里證,傷寒協熱利,必自傳經而入,不若此之即利也。溫何以即利?外發未久,內郁已深,其人中氣本虛,豈能一時盡泄於外,勢必下走作利矣。

雄按:少陽膽木挾火披猖,嘔是上衝,利由下迫,何必中虛始利,飲聚而嘔乎?半夏、生薑專開飲結,如其熱熾,宜易連、茹。楊云:此注精當,非前注所及。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周禹載曰:溫氣發出,乃至三陽皆病,其邪熱溷實,不言可知,故其脈浮大也。意邪伏少陰時,則尺脈亦已大矣。今因由內發外,由下達上,而浮大見於關以上,故曰「上關上」也。邪雖上見陽位,少陰之源未靖則欲眠,尚顯本證。而目合則汗,即為盜汗,又顯少陽本證。何以獨見少陽?因母虛子亦虛,而少陰邪火與少陽相火同升燔灼也。

所以稍異熱病者,但目合則汗,不似熱病之大汗不止也。然何以不言太陽、陽明二經證?以浮為太陽經脈,大為陽明經脈也。

雄按:御纂《醫宗金鑑·正誤篇》云:浮大上之「上」字,當是「弦」字,始合三陽合病之脈。至治法,繆仲淳擬用:百合一兩,麥冬五錢,知母、栝蔞根、白芍藥各二錢,鱉甲三錢,炙甘草一錢,竹葉五十片。

楊云:此條與發汗已,身灼熱之風溫,正是一串。初起為此病,汗後則為風溫證。徐亞枝云:楊侯嘗語余曰:《傷寒論》當逐條分讀,不必固求連綴次序,其意以洄溪《傷寒類方》,但當因證以論方,不必循經而論證,為直截了當。蓋逐條分讀,則其間脈絡貫通處自見,若泥次序求連綴,不免鑿矣。及讀此評,益服其讀書另具隻眼。

《金匱》曰: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尤拙吾曰:此與《內經》論瘧文不同,《內經》言其因,此詳其脈與證也。癉瘧、溫瘧俱無寒,但熱,俱嘔,而其因不同。癉瘧者,肺素有熱,而加外感,為表寒裡熱之證,緣陰氣內虛,不能與陽相爭,故不作寒也;溫瘧者,邪氣內藏少陰,至春夏而始發,為伏氣外出之證,寒蓄久而變熱,故亦不作寒也。脈如平者,病非外感,故脈如其平時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伏氣溫病篇

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並伴有腹瀉的,用黃芩湯;如果伴有嘔吐的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張路玉說:黃芩湯是治療溫病的主要方劑,它是用黃芩代替桂枝湯裡的桂枝,並且去掉生薑。因為桂枝主治表證的風寒,而黃芩主治裡證的風熱,這是治療方法中不變的原則。生薑辛溫散寒,不適合溫熱病,所以要去掉。溫病剛開始發病,就應該用黃芩湯清熱為主;傷寒傳到少陽經,熱邪逐漸進入內裡,才能用黃芩配合柴胡來治療,這就是表裡寒熱的順序。

周禹載說:明確說明是太陽和少陽二經同時生病,為什麼不用治療這兩經的藥方呢?這不是傷寒。傷寒是由表及裡,而這種病是從內部發病到外部,沒有表證,怎麼能知道是太陽和少陽二經同時生病呢?可能會有脅肋脹滿,或頭痛,或口苦想喝水,或不惡寒而發熱,所以不能說是表證。如果說是傷寒合併其他疾病,那都是表證,而現在不僅沒有表證,還有腹瀉等裡證。傷寒引起的熱性腹瀉,必然是循經絡傳入,不像這種病一樣馬上就腹瀉。溫病為什麼會馬上腹瀉呢?因為疾病剛從體內發作不久,內部鬱結已深,而且病人本身中氣虛弱,不能一下子全部排出體外,勢必會向下走而引起腹瀉。

雄氏評論:少陽膽經屬木,挾帶火邪猖獗,嘔吐是邪氣上衝,腹瀉是邪氣下迫,何必一定要中氣虛弱才會腹瀉呢?嘔吐是因為飲邪停聚。半夏、生薑專門治療飲邪停聚,如果熱邪熾盛,應該用連翹、蘆根代替。楊氏評論:這個注解精闢到位,是之前的注解所達不到的。

三陽經同時生病,脈象浮大,浮脈在關脈以上,病人只想睡覺,閉眼就出汗。

周禹載說:溫病之邪氣從體內發散出來,甚至三陽經都生病了,其邪熱混雜充實,不言而喻,所以脈象浮大。邪氣潛伏在少陰經時,尺脈也已經大了。現在因為從內部發病到外部,由下向上,浮脈就出現在關脈以上,所以說「上關上」。邪氣雖然在陽經部位出現,但是少陰經的病根沒有消除,所以想睡覺,仍然表現出本病的症狀。而閉眼就出汗,是盜汗,又表現出少陽經的本病症狀。為什麼單獨表現出少陽經的症狀呢?因為母經虛弱,子經也虛弱,少陰經的邪火與少陽經的相火一起上升燔灼。

所以稍微有點不同於一般的熱病,只是閉眼就出汗,不像一般的熱病一樣汗出不止。那麼為什麼不說太陽、陽明二經的症狀呢?因為脈象浮大,浮脈是太陽經的脈象,大脈是陽明經的脈象。

雄氏評論:御纂《醫宗金鑑·正誤篇》說:浮大上關的「上」字,應該是「弦」字,這樣才符合三陽合病的脈象。至於治療方法,繆仲淳建議使用:百合一兩,麥冬五錢,知母、栝蔞根、白芍藥各二錢,鱉甲三錢,炙甘草一錢,竹葉五十片。

楊氏評論:這條記載和發汗後,身體灼熱的風溫病,是一脈相承的。初期是這種病,汗出之後就變成風溫病。徐亞枝說:楊侯曾經告訴我說:《傷寒論》應該逐條閱讀,不必強求前後聯繫,他的意思是參考洄溪的《傷寒類方》,應該根據病情用藥,不必按照經絡來論證,這樣才是直截了當的。因為逐條閱讀,那麼脈絡貫通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,如果拘泥於順序強求聯繫,就會顯得生硬。等到讀到這個評論,我更加佩服他讀書另有一雙慧眼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溫瘧,脈象平和,身體不寒但發熱,骨節疼痛煩躁,間歇性嘔吐,用白虎加桂枝湯。

尤拙吾說:這和《內經》關於瘧疾的論述不同,《內經》講的是瘧疾的原因,而這裡詳細說明的是脈象和症狀。癉瘧、溫瘧都沒有寒,只有熱,都會嘔吐,但是原因不同。癉瘧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,再加上外感,是表寒裡熱的症狀,由於陰氣內虛,不能和陽氣抗衡,所以不發寒;溫瘧是因為邪氣藏在少陰經,到春夏才發作,是伏氣外出的症狀,寒邪積蓄很久而轉化為熱,所以也不發寒。脈象平和,是因為疾病不是外感,所以脈象和平常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