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仲景伏氣溫病篇
自汗固不必由於誤表,然誤表致成此候者亦有之,後文白虎加人參湯,石膏亦辛甘之味。
沈堯封曰:溫熱二病,古人往往互稱,醫者只須認定脈證,擬何方治,不必拘於名式。《難經》云:熱病之脈,陰陽俱浮。本條云: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。兩證脈相同也。三陽合病,但欲眠睡,身重難以轉側。本條身重多眠,兩證病相似也。熱病合病,俱主以白虎湯,則此條雖無主治,似可從白虎湯擬法。
章虛谷曰:太陽外感之邪,若發汗已,必熱退身涼矣。今熱邪從少陰而發,既經外發,當清其熱,乃誤發其汗,反傷津氣,助其邪勢,故身更灼熱,因而勾起其肝風,鼓盪其溫邪,故名曰風溫。其為病也,虛陽外浮,熱邪漫溢,故脈陰陽俱浮。津液外泄,自汗不止,氣乏神昏,則身重多眠睡。
內風上鼓,而機竅窒塞,故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,其非外受風邪之證可見矣。若被下者,謂未經誤汗,非謂汗後又下也。蓋邪伏少陰,熱灼水枯,咽乾口燥,法當急下,此熱已發出太陽,而少陰空虛,若下之傷陰,則小便不利,而直視失溲,則氣亦脫矣。如被汗下而被火攻者,外火助內熱,熏蒸而發黃,劇則火邪擾心如驚癇,肝風熾盛而瘈瘲,皆敗壞之象也。若止火熏之,一逆尚可引日苟延,若既汗又下而再逆之,更促其命期也。
雄按:彼冬溫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,皆曰風溫,乃吸受之溫風也。此伏邪內發,誤汗致逆者,亦曰風溫,乃內動之虛風也。然風溫在肺,只宜清解。若誤以辛熱之藥汗之,亦有自汗多眠,鼻鼾難語之變。
淦按:鼻鼾是肺腎相關,子母同病,自汗出,乃陰不內守,心液外越也。未必盡是少陰一經之證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張路玉曰:此本溫熱病,誤認風傷衛,服桂枝湯也。若風傷衛,服湯後必微汗而解矣。不知此本溫熱,誤服桂枝湯,遂至脈洪大,大汗,煩渴不解。若誤用麻黃,必變如上條之危殆。蓋桂枝治自外入之風邪,石膏治自內發之熱邪,故白虎湯為熱邪中暍之的方,專解內蒸之熱,非治在經之熱也。大汗傷津,故加人參以救液,則煩渴自解矣。
尤拙吾曰:溫邪非發散可愈,即有表證,亦豈辛溫可發,桂枝湯為傷寒表病而里和者設,溫證邪從里發,而表且未病,誤用桂枝,適足以助邪而耗液。蓋伏寒化熱,少陰之精,已被劫奪,更用辛熱,是絕其本而資之脫也。若曰少陰本寒標熱,邪入其界,非溫不散,然溫病之發,寒已變熱,其欲出之勢,有不待引之而自出者,其不能出者,必皆陰精已涸者也,不然寧有不出者耶?
雄按:先曾祖云:風寒為病,可以桂枝湯發汗而愈。若發汗而熱反灼者,乃風溫病,溫即熱之謂也。後人不為詳玩,謂風溫為汗後壞病,抑何固耶?夫病本熱也,加以桂枝之辛熱,故液為熱迫而汗大出,液去則熱愈灼,故大煩渴而脈洪大,連上條似論一證,主以白虎加人參,正《內經》風淫熱淫,治以甘寒之旨也。又《醫林改錯》謂:發熱有汗之證,從未見桂枝湯治愈一人,是亦溫病也。
白話文:
仲景伏氣溫病篇
自汗不一定是因為治療方法錯誤導致表證未解,但錯誤治療表證而導致自汗的情況也確實存在。後文中提到的白虎加人參湯,其中的石膏也是辛甘之味。
沈堯封說:溫病和熱病,古人常常互相混用,醫生只需要根據脈象和病症確定病情,選擇用什麼方劑治療,不必拘泥於名稱。《難經》說:熱病的脈象,陰陽都浮。本文說:風溫病的脈象,陰陽都浮。兩者的脈象相同。三陽合病,患者只想睡覺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。本文中提到的身重多眠,與三陽合病的症狀相似。熱病合病,都用白虎湯治療,所以本文雖然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,但似乎可以參考白虎湯的處方。
章虛谷說:太陽經受外邪侵襲,如果已經發汗,那麼熱退了身體也應該涼快了。現在熱邪從少陰經發病,已經外發,應該清熱,卻錯誤地發汗,反而損傷津液,助長邪氣,所以身體更熱,進而引發肝風,加劇溫邪,所以叫做風溫。這種病的症狀是虛陽外浮,熱邪瀰漫,所以脈象陰陽都浮。津液外泄,自汗不止,氣虛神昏,所以身體沉重嗜睡。
內風上擾,導致氣機阻塞,所以鼻息鼾聲如雷,說話困難,可以看出這不是外受風邪的症狀。文中提到的「被下者」,是指沒有經過錯誤發汗,而不是指發汗後又下瀉。因為邪氣伏於少陰經,熱邪灼傷津液,咽喉乾燥口渴,應該及時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此時熱邪已經發洩於太陽經,而少陰經卻虛弱,如果使用下瀉的方法反而會傷陰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,這樣元氣也會耗盡。如果已經發汗又下瀉,再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就像火上澆油,外火助長內熱,熏蒸導致發黃,嚴重的話,火邪擾亂心神,像驚癇一樣,肝風盛行,出現抽搐,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。如果只是抑制火邪的熏蒸,即使病情逆轉,也可以延緩幾天性命;如果已經發汗又下瀉,再用逆治的方法,就會加速死亡。
雄氏評論:冬天或春天溫病先犯手太陰經的,都叫做風溫,那是吸受的溫邪之風。而邪氣伏藏內部發作,錯誤發汗導致病情逆轉的,也叫做風溫,那是內部虛弱導致的風。但是風溫在肺,只應該清解。如果錯誤地使用辛熱的藥物發汗,也會出現自汗嗜睡,鼻鼾難言的情況。
淦氏評論:鼻鼾是肺腎相關,母子同病,自汗,是陰氣不能內守,心液外泄。不一定是少陰經單獨的病症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煩渴不解,脈象洪大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張路玉說:這本來是溫熱病,誤認為是風邪侵犯衛氣,所以服用桂枝湯。如果是風邪侵犯衛氣,服用桂枝湯後應該微汗而解。不知道這本來是溫熱病,錯誤服用桂枝湯,導致脈象洪大,大量出汗,煩渴不解。如果錯誤使用麻黃,病情就會像上文所說的那樣危險。因為桂枝治療的是從外邪入侵的風邪,石膏治療的是從內部發作的熱邪,所以白虎湯是治療熱邪傷津的特效方劑,專門治療內部蒸騰的熱邪,不是治療經絡中的熱邪。大量出汗損傷津液,所以加入人參來救助津液,這樣煩渴就能解除。
尤拙吾說:溫邪不能單靠發散來治愈,即使有表證,也不能用辛溫藥物來發汗。桂枝湯是治療傷寒表證而裡證和緩的方劑,溫證的邪氣從裡發作,而表證還沒有生病,錯誤使用桂枝湯,反而會助長邪氣,耗損津液。因為伏藏的寒邪化為熱邪,少陰經的精氣已經被損耗,再用辛熱藥物,就是斷絕根本,加速死亡。如果說少陰經本來是寒邪標示熱邪,邪氣侵入少陰經,不用溫熱藥物就不能發散,但是溫病的發作,寒邪已經變為熱邪,它想要發洩的趨勢,有不需引導就能自動發洩的,不能發洩的,一定是陰精已經枯竭的,不然怎麼會有不能發洩的呢?
雄氏評論:我的曾祖說:風寒病,可以用桂枝湯發汗來治愈。如果發汗後熱反而加重,那就是風溫病,溫就是熱的意思。後人沒有仔細研究,認為風溫是汗後病情惡化,這是錯誤的。疾病的根本是熱邪,再加上桂枝的辛熱,所以津液被熱邪逼迫而大量出汗,津液損失則熱邪更灼熱,所以煩渴而脈象洪大,連上文似乎論述的是同一個病症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,正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風淫熱淫,治以甘寒」的原則。另外,《醫林改錯》說:發熱有汗的病症,從未見過桂枝湯治愈一個人,這也是溫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