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7)

1. 方論

辨證既明,自然不惑於悠悠之謬論,而無倒行逆施,遺人夭殃之慮矣。

敗毒散

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茯苓,甘草,薄荷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,或沸湯點服,亦得。

雄按:此即《活人》本方去人參、姜,加薄荷。

余師愚曰:此足三陽藥也。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。獨活,入太陰而理伏邪,兼能除痛。柴胡,散熱升清,協川芎和血平肝,以治頭痛目昏。前胡、枳殼,降氣行痰,協桔梗、茯苓以泄肺熱,而除濕消腫。甘草,和里。更以薄荷為君,取其清涼氣味皆薄,疏導經絡,表散能除高巔邪熱。方名敗毒,良有以也。疫證初起,服此先去其爪牙。

雄按:爪牙者,表邪之謂也。無表邪者,不可用也。使邪不盤踞經絡,有斑即透,較升葛荊防,發表多多矣。如口乾舌燥加黃芩。喉痛加山豆根、倍甘、桔。

雄按:雖加苦寒之品,終嫌升散,必惡寒無汗者,始可用也。古方引用生薑,生薑性太熱,與疫證不宜,以蔥白易之可也。

雄按:喻氏論疫,推服此方為第一,極言其功效之神,後人從而和之。然羌、獨、柴、芎,類屬溫升。考《活人書》治傷寒瘟疫,風濕風眩,拘蜷風痰,頭痛目眩,四肢痛,憎寒壯熱,項強睛疼。則所治者,原是風寒濕障雜感之傷寒瘟疫,並非兼治暑燥之病者。余氏因熊氏先剪爪牙之說,遂謂溫熱之疫,初起亦當先服此方,雖每服二錢,尚是小劑,但必外挾風寒濕之表邪者,始為合拍。否則熱得風而愈熾,能無亢逆之憂乎?惟桔梗湯最為中窾,用者審之。

清瘟敗毒飲

生石膏(大劑六兩至八兩,中劑二兩至四兩,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)

小生地(大劑六錢至一兩,中劑三錢至五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

烏犀角(大劑六錢至八錢,中劑三錢至五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

真川連(大劑四錢至六錢,中劑二錢至四錢,小劑一錢至一錢半)

梔子,桔梗,黃芩,知母,赤芍,元參,連翹,甘草,丹皮,鮮竹葉

先煮石膏數十沸,後下諸藥,犀角磨汁和服。

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。凡一切火熱,表裡俱盛,狂躁、煩心、口乾、咽痛,大熱乾嘔,錯語不眠,吐血衄血,熱甚發斑,不論始終,以此為主方。蓋斑疹雖出於胃,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。重用石膏,直入胃經,使其敷布於十二經,退其淫熱。佐以黃連、犀角、黃芩,泄心肺火於上焦。

丹皮梔子、赤芍,泄肝經之火。連翹、元參,解散浮游之火。生地、知母,抑陽扶陰,泄其亢甚之火,而救欲絕之水。桔梗、竹葉,載藥上行,使以甘草和胃。此大寒解毒之劑,重用石膏,則甚者先平,而諸經之火,自無不安矣。若疫證初起,惡寒發熱,頭痛如劈,煩躁譫妄,身熱肢冷,舌刺唇焦,上嘔下泄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辨明病症之後,自然不會被錯誤的論述所迷惑,也就避免了違背醫理,造成病人死亡的危險。

敗毒散

將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煎至七分,溫服,或用沸水沖服皆可。

雄按:此方是《活人書》中的方劑,去掉了人參、薑,加了薄荷。

余師愚曰:此方是治療足三陽經的藥物。羌活入太陽經,治療遊走之風;獨活入太陰經,治療潛伏的邪氣,還能除痛;柴胡散熱升清,與川芎協同作用,和血平肝,治療頭痛目眩;前胡、枳殼降氣行痰,與桔梗、茯苓協同作用,以泄肺熱,除濕消腫;甘草調和脾胃;再以薄荷為主藥,取其清涼的氣味,疏通經絡,表散能除高熱。方名敗毒,確實有道理。疫病初期,服用此方先去除表邪。

雄按:表邪指的就是外在的邪氣。沒有表邪的人,不可使用此方。讓邪氣不盤踞在經絡中,若有斑疹就會透發出來,比升麻葛根荊防等藥發表效果更好。如果口乾舌燥,可以加黃芩;喉嚨痛,可以加山豆根、倍量甘草、桔梗。

雄按:雖然加入了苦寒的藥物,但始終還是偏於升散,只有惡寒無汗的人才能使用。古方使用生薑,生薑性太熱,與疫病不合適,可以用蔥白代替。

雄按:喻氏論疫,推崇此方為第一,極力稱讚其神奇的功效,後人皆遵循其說。然而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川芎等藥性偏溫升。考究《活人書》,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瘟疫、風濕風眩、肢體拘攣、風痰、頭痛目眩、四肢疼痛、惡寒壯熱、項強、眼睛疼痛等症。所以,它治療的本是風寒濕邪雜感引起的傷寒瘟疫,並非兼治暑熱燥邪的疾病。余氏因為熊氏先去除表邪的說法,於是認為溫熱疫病初期也應該先服用此方,雖然每次只服用二錢,劑量很小,但必須是外感風寒濕邪者才適合。否則,熱邪遇風則更盛,豈不是會有加重病情之虞?還是桔梗湯最為穩妥,使用者應仔細斟酌。

清瘟敗毒飲

生石膏(大劑六兩至八兩,中劑二兩至四兩,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)

小生地(大劑六錢至一兩,中劑三錢至五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

烏犀角(大劑六錢至八錢,中劑三錢至五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

真川連(大劑四錢至六錢,中劑二錢至四錢,小劑一錢至一錢半)

梔子、桔梗、黃芩、知母、赤芍、元參、連翹、甘草、丹皮、鮮竹葉

先將石膏煮沸數十沸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,犀角磨成汁一起服用。

此方是清泄十二經火熱的藥物。凡是一切火熱,表裡俱盛,狂躁、煩悶、口乾、咽痛,大熱乾嘔,胡言亂語、失眠,吐血、鼻出血,熱盛發斑,不論病程的先後,都以此方為主方。因為斑疹雖然發生在胃,但也是由於諸經的火熱所助長。重用石膏,直入胃經,使其作用於十二經,退去其過盛的熱邪。佐以黃連、犀角、黃芩,清泄心肺之火於上焦。

丹皮、梔子、赤芍清泄肝經之火;連翹、元參解散浮游之火;生地、知母滋陰降火,以救治陰液將盡之危;桔梗、竹葉載藥上行,再用甘草和胃。此為大寒解毒之劑,重用石膏,則病情嚴重者先得以緩解,而諸經之火自然也就平息了。如果疫病初期,惡寒發熱,頭痛劇烈,煩躁神志不清,身熱肢冷,舌尖紅絳,嘴唇乾裂,嘔吐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