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24)
卷五 (24)
1. 方論
兼治痘瘄毒重,夾帶紫斑危證。暨痘疹後,餘毒內熾,口糜咽腐,目赤神煩諸證。方中犀角為君,鎊而煎之。味極難出,磨則需時,緩不及待。抑且價昂,非貧人所能猝辦。有力者,預為合就施送,則患者易得,救活必多;貧者重生,陰功亦大。或存心之藥鋪照本製售。亦方便之一端也。
溫膽湯
竹茹,枳實,半夏(各一兩),橘紅(一兩五錢),茯苓(七錢),甘草(炙,四錢)每服四五錢,生薑一片,紅棗一枚,水一鍾五分,煎七分服。
羅東逸曰:膽為中正之官,清靜之府。喜寧謐,惡煩擾。喜柔和,不喜壅鬱。蓋東方木德,少陽溫和之氣也。是以虛煩驚悸者,中正之官,以熇熱而不寧也。熱嘔、吐苦者,清靜之府,以郁久而不謐也。痰氣上逆者,土家濕熱反乘,而木不得遂其條達也。如是者,首當清熱,及解利三焦。
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。而臣以甘草、橘、半,通胃以調其氣。佐以枳實,除三焦之痰壅。使以茯苓平滲,致中焦之清氣。且以驅邪,且以養正,三焦平而少陽平,三焦正而少陽正,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!和,即溫也。溫之者,實涼之也。晉三亦云:膽氣退熱為溫,非謂膽寒而溫之也。
雄按:此方去薑、棗,加黃連,治濕熱痰而化瘧者,甚妙。古人所未知也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藥即湯見。
張石頑曰:此大青龍湯去桂枝、越脾湯加杏仁也。
雄按:彼二方有薑、棗。專祛上焦濕熱痰氣,與苓桂朮甘湯互發。彼借苓朮,專祛心下之支飲。此借石膏,專祛膈上之濕熱也。汪按:此語可商石膏除熱非祛濕之品也。
尤在涇曰: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。故非桂枝所能發。麻、杏辛甘入肺,散邪氣。肺被邪鬱而生熱,石膏辛寒入肺,除熱氣。甘草甘溫,安中氣。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,乃肺臟邪氣發喘之的劑也。又曰:大青龍主散表寒而兼清裡熱,故麻黃多於石膏。此清肺熱而兼散肺邪,故石膏多於麻黃。
白頭翁湯
白頭翁(二兩),秦皮,黃連,黃柏(各三兩)
水七升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柯韻伯曰:三陰俱有下利證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是臟有寒也;自利渴者,屬少陰,以下焦虛寒,津液不升,故引水自救也。惟厥陰下利屬於熱,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。肝旺則氣上撞心,火鬱則熱利下重。溫熱穢氣,奔迫廣腸,魄門重滯而難出,《內經》云「暴注下迫」者是矣。
脈沉為在裡,弦為肝脈,是本郁之徵也。渴欲飲水,厥陰病則消渴也。白頭翁,臨風偏靜,長於驅風。用為君者,以厥陰風木,風動則木搖而火旺,欲平走竅之火,必寧搖動之風。秦皮,木小而高,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。是木鬱達之,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。黃連,瀉君火,可除上焦之渴,是苦以發之。
白話文:
方論
此方組治痘瘡毒重,伴隨紫斑等危重症狀;以及痘疹痊癒後,餘毒熾盛,出現口糜、咽喉潰爛、眼紅心煩等症。方中犀角為君藥,需刮削後煎煮。犀角味難煎出,研磨則耗時,急症難以等待,且價格昂貴,貧困者難以負擔。家境較好的,宜預先備好藥材送給患者,則可提高救治成功率,造福更多人;貧困者得以重生,亦為積德行善。或者尋求有良心的藥鋪,根據藥方配藥出售,也是一種方便之法。
溫膽湯
竹茹、枳實、半夏(各一兩),橘紅(一兩五錢),茯苓(七錢),炙甘草(四錢)。每服四五錢,加生薑一片,紅棗一枚,水一鍾五分,煎至七分服。
羅東逸曰:膽為人體中正之官,清靜之府。喜安寧,惡煩擾,喜平和,不喜壅塞。膽屬東方木,少陽溫和之氣。故虛煩驚悸者,因中正之官受熱邪擾動而不安寧;熱嘔、吐苦者,因清靜之府鬱積久之而不得安靜;痰氣上逆者,乃脾土濕熱之邪反乘於少陽,阻礙了木氣條達暢順。因此,治療此類病症,當務之急是清熱,並疏利三焦。
方中用竹茹清胃脘之熱;以甘草、橘紅、半夏調和胃氣;以枳實去除三焦之痰濁;以茯苓利水滲濕,使中焦之清氣通暢。此方既能驅邪,又能養正。三焦平和,則少陽平和;三焦正氣充盈,則少陽之氣也正。膽腑自能清寧和暢。所謂「和」,即溫和之意。「溫」者,實則為「涼」之法。晉三亦云:膽氣退熱謂之溫,並非指膽寒而需溫補之意。
雄按:此方去除生薑、紅棗,加入黃連,治療濕熱痰濁化為瘧疾,效果甚佳,為古人所未發現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藥物及用法同方劑原文所示。
張石頑曰:此方是大青龍湯去桂枝,加杏仁的越婢湯加減方。
雄按:大青龍湯與越婢湯均含生薑、紅棗,專治上焦濕熱痰氣,與苓桂朮甘湯互相應用。大青龍湯、越婢湯藉助茯苓、蒼朮,專治心下支飲;此方藉助石膏,專治膈上濕熱。汪按:此說值得商榷,石膏清熱而非祛濕之品。
尤在涇曰:汗出而喘,無明顯發熱者,其邪氣不在肌膚腠理,而在肺中。故不需用桂枝發汗。麻黃、杏仁辛甘入肺,能散邪氣;肺氣鬱滯而生熱,石膏辛寒入肺,能清熱;甘草甘溫,能安中氣,並能輔助麻黃、杏仁散邪清熱,此乃治療肺臟邪氣導致喘息的有效方劑。又曰:大青龍湯主治散表寒邪而兼清裡熱,故麻黃用量多於石膏;此方清肺熱兼散肺邪,故石膏用量多於麻黃。
白頭翁湯
白頭翁(二兩),秦皮、黃連、黃柏(各三兩)。
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柯韻伯曰:三陰經均有下痢證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是臟腑有寒邪;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以下焦虛寒,津液不能上升,故飲水自救;唯有厥陰下痢屬熱證,因厥陰經主肝,司相火,肝旺則氣上衝心,火鬱則熱盛下痢。溫熱穢濁之氣,衝迫大腸,魄門阻塞而難以排出,《內經》所云「暴注下迫」者,即此症也。
脈沉者病在裡,脈弦者為肝脈,是鬱滯之徵。渴欲飲水,為厥陰病症的消渴表現。白頭翁善於祛風,用作君藥,因厥陰屬風木,風動則木搖而火旺,欲平息走竄之火,必先安撫搖動之風。秦皮性清陽上升,為臣藥,使鬱滯之木氣得以疏通,發散其邪氣。黃連瀉火,能除上焦之渴,苦寒之藥能宣洩鬱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