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20)
卷五 (20)
1. 方論
去石膏加芒硝者,魏伯鄉云以其既散復聚,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,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,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。加茯苓者,亦引飲下行之用耳。
鄒潤安曰:防己之莖如木,故名木防己。後世以其出漢中,因又名漢防己,非二物也。如仲聖但以防己名湯,則曰木防己湯。連他物以名湯,則除去木字,以便稱謂耳。後人以莖為木,以根為漢,及治風治水之分,均屬臆斷。
藿香正氣散
厚朴,陳皮,桔梗,白朮,半夏(各二兩),大腹皮(換檳榔亦可,或用蒼朮),白芷,茯苓,蘇葉,藿香(各三兩),甘草(炙,一兩)
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姜三片,棗一枚,煎熱服。汪按:《蘭臺軌範》無白朮。
不換金正氣散
蒼朮(泔浸去皮,麻油拌,炒黃,四兩),厚朴(去皮薑汁,炒),陳皮(去白),甘草(炙,各三兩),藿香,半夏(各二兩)
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煎溫服。或加香豉。
雄按:二方皆治風寒外感,食滯內停,或兼濕邪,或吸穢氣,或傷生冷,或不服水土等證,的是良方。若溫暑熱證,不兼寒濕者,在所切禁。今人謂其統治四時感證,不審病情,一概亂用,殊可笑也。
六和湯
香薷(二兩),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扁豆,厚朴(薑製),木瓜,杏仁(去皮尖),半夏(各一錢),藿香,砂仁(炒研,各六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
水煎,熱服。一方無香薷,有白朮。汪按:宜用香薷為暑月受涼閉汗故表之也。
雄按:此亦治暑月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之劑。香薷飲之方不一,主治略同。皆非治暑之藥也,用者辨之。
五積散
蒼朮,厚朴,陳皮,甘草,麻黃,桂枝,炮姜,半夏,茯苓,枳殼,桔梗,芍藥,當歸,川芎,白芷,生薑,蔥白
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汪按:麻黃亦為閉汗而設。
雄按:此治外受寒濕,內挾冷食之劑。
益黃散
陳皮,青皮(下食入太陰之倉),丁香(去脾胃中寒,各二錢),訶子肉(五錢,能開胃消食止痢),甘草(炙,三錢)
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錢仲陽用治脾土虛寒,嘔吐泄瀉。汪按:徐洄溪謂訶子肉水煎澀難入口。此方似宜末服。不必水煎。
又益黃散
人參,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黃耆(二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五分),芍藥(七分),黃連(少許)
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杯,煎五分服。李東垣用治慢脾風。
星附六君湯
即六君子湯、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是也。加制南星、白附子。
附連香飲(佚)
俟考
雄按:本論主治熱氣深伏,煩渴嘔逆,必以黃連之苦降泄熱為君。或謂即香連丸,則木香與火升作嘔者,非所宜也。若寒嘔,則石蓮丁香飲甚妙。
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
白話文:
方論
去石膏加芒硝,是因為石膏雖然能散結,但散後又容易聚合,總會有堅硬的東西留在裡面像包囊一樣。所以用堅硬的藥物去攻堅,往往攻不破,不如用柔軟的藥物去攻堅,反而更容易奏效。加茯苓,也是為了引導藥液下降的作用。
防己的莖像木頭,所以叫木防己。後世因為它產於漢中,所以又叫漢防己,其實是同一樣東西。像仲景只用「防己」來命名藥方,就叫作「木防己湯」。如果藥方名稱中包含其他藥物,則去掉「木」字,這樣方便稱呼。後人把莖稱為木防己,根稱為漢防己,以及區分治療風症和水症,都屬於主觀臆斷。
藿香正氣散
厚朴、陳皮、桔梗、白朮、半夏(各二兩),大腹皮(可用檳榔代替,或用蒼朮代替),白芷、茯苓、蘇葉、藿香(各三兩),甘草(炙,一兩)
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煎熱服用。汪氏按語:《蘭臺軌範》中沒有白朮這一味藥。
不換金正氣散
蒼朮(淘洗去皮,用麻油拌炒至黃,四兩),厚朴(去皮,用薑汁炒),陳皮(去白),甘草(炙,各三兩),藿香、半夏(各二兩)
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水煎溫服。也可加香豉。
雄氏按語:這兩個方劑都治療風寒外感,食滯內停,或兼有濕邪,或吸入穢氣,或因食生冷食物,或水土不服等症狀,是有效的良方。如果是溫熱暑邪,不兼寒濕的病症,則絕對禁用。現在很多人認為它們可以治療四季感冒,不辨病情,一概亂用,實在可笑。
六和湯
香薷(二兩),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扁豆、厚朴(薑製)、木瓜、杏仁(去皮尖)、半夏(各一錢),藿香、砂仁(炒研,各六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
水煎,熱服。有一個方子沒有香薷,卻有白朮。汪氏按語:宜用香薷,是因為暑天受涼,汗閉導致表證。
雄氏按語:這也是治療暑天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的藥方。香薷飲的方子不只一種,主治也大致相同,都不是治療暑邪的藥物,使用者應當辨別清楚。
五積散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麻黃、桂枝、炮薑、半夏、茯苓、枳殼、桔梗、芍藥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生薑、蔥白
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水煎服用。汪氏按語:麻黃也是為了治療汗閉而設。
雄氏按語:這個方子治療外受寒濕,內挾生冷食物的病症。
益黃散
陳皮、青皮(能使食物下行進入太陰經的胃腑),丁香(去除脾胃中的寒邪,各二錢),訶子肉(五錢,能開胃消食止痢),甘草(炙,三錢)
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水煎服。錢仲陽用它來治療脾土虛寒,嘔吐泄瀉。汪氏按語:徐洄溪認為訶子肉水煎後澀味難入口,這個方子似乎宜研成細末服用,不必水煎。
又一益黃散
人參、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黃耆(二錢),生甘草、炙甘草(各五分),芍藥(七分),黃連(少許)
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一杯水,煎成五分服用。李東垣用它來治療慢性脾胃病。
星附六君子湯
就是六君子湯,再加陳皮、半夏,以及制南星、白附子。
附連香飲(佚)
待考
雄氏按語:本論主要治療熱邪深入,煩渴嘔逆的症狀,必須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瀉熱作為主藥。有人說這是香連丸,但木香會加重火熱症狀引起嘔吐,所以不適合使用。如果嘔吐是因為寒邪,那麼石蓮丁香飲效果很好。
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