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
熱病不可刺者有九:一曰:汗不出,大顴發赤,楊按:陰虛勞損,兩顴必赤,可與此比類而觀。噦者,死。
雄按:汗不出,大顴赤,似屬陽盛。噦者,呃忒也。肺胃之氣不降,楊按:此是實證,必顏赤,不僅兩顴赤。則呃呃而上逆也。治以輕清肅化之劑,病似可瘳,何以經文即斷為不可刺之死候?殆謂熱邪方熾,而腎陽欲匱,陽已無根,病深聲噦之證歟!楊按:大顴屬腎。發赤是伏藏之陽上脫也,加以噦,則證與色合,頃刻而脫,故不治。
則其噦必自下焦而升,病由冬不藏精所致。更察其脈,亦必與上焦陽盛之病有別也。
二曰:泄而腹滿甚者,死。
雄按:腹滿者當泄之,既泄而滿甚,是邪尚踞而陰下脫,猶之乎熱不為汗衰也,故死。又陳遠公云:喘滿直視,譫語下利,一齊同見者不治;若有一證未見者,或可望生。宜用:人參、麥冬、白芍各一兩,石膏五錢、竹茹三錢,名挽脫湯,欲脫未脫時亟服之,庶幾可挽。
三曰:目不明,熱不已者,死。
吳鞠通曰:目不明,精散而氣脫也。經曰:精散視歧。又曰:氣脫者目不明。熱猶未已,仍爍其精而傷其氣,不死得乎!
汪按:此目不明,乃《難經》所謂脫陰者目盲也。陰竭而熱猶不已,安得不死?
四曰:老人嬰兒,熱而腹滿者,死。
雄按:腹滿者宜泄之,老人嬰兒,不任大泄,既不任泄,熱無出路,老弱陰液不充之體,涸可立待,故曰死。
五曰:汗不出,嘔,下血者,死。
雄按:汗不出,熱內逼,上干清道以為嘔,迫鑠於營而下血,陰液兩奪,是為死徵。
六曰:舌爛,熱不已者,死。
吳鞠通曰:陽邪深入,則一陰一陽之火結於血分,腎水不得上濟,故舌本爛。熱退猶可生,熱仍不止,故曰死也。
汪按:此舌爛乃由腎中虛陽,故斷為死候,與肺胃熱熾、大熱、口舌糜腐者大異。
七曰:咳而衄,汗不出,出不至足者,死。
吳鞠通曰:咳而衄,邪閉肺絡,上行清道,汗出邪泄可生,不然則化源絕矣。
雄按:汗出不至足者,肺氣不能下及,亦是化源欲絕之徵也。
八曰:髓熱者,死。九曰:熱而痙者,死。腰折,瘛瘲,齒噤齘也。
吳鞠通曰:髓熱者,邪入至深,至於腎部也。熱而痙,邪入至深,至於肝部也。
○此節歷敘熱病之死徵,以禁人之刺,為刺則必死也。然刺固不可,亦有可藥而愈者,蓋刺法能泄能通,開熱邪之閉結最速。至於益陰以存津。楊云:二語乃治溫要領。實刺法之所短,而湯藥之所長也。
汪按:統觀死候九條,大抵由於陰竭者為多,吳氏語破的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 白話譯文
熱病不可針灸的有九種情況:
一、不出汗、顴骨發紅,並伴有呃逆,則必死。不出汗、顴骨發紅,看似陽氣盛,但呃逆是肺胃之氣不降,氣逆上衝的表現。雖可用清熱解表藥物治療,但經文認為此為不可針灸的死症,因為熱邪熾盛,腎陽將要衰竭,陽氣已無根基,病情嚴重到出現呃逆的程度。顴骨屬腎,發紅是腎中潛藏的陽氣上浮耗散,再加上呃逆,則症狀與顏色相符,很快就會死亡,所以不可治療。呃逆必由下焦而上,病因是冬天沒有儲藏精氣所致。檢查脈象,也一定與上焦陽氣盛的病症不同。
二、瀉下後腹脹加劇,則必死。腹脹應該瀉下,但瀉下後腹脹加劇,說明邪氣仍在,陰氣已衰竭,如同熱邪不通過汗液排出一樣,所以會死。陳遠公也說:喘息、腹脹、直視、譫語、下痢,如果同時出現,則不治;如果有一種症狀沒有出現,或許還有希望活命。可以用人參、麥冬、白芍各一兩,石膏五錢,竹茹三錢,組成挽脫湯,在快要脫症的時候服用,或許可以挽救生命。
三、眼睛看不清,熱症持續不退,則必死。眼睛看不清,是精氣耗散的表現。經書上說:「精氣耗散則視力模糊。」熱症持續不退,還會損耗精氣,傷及元氣,怎能不死?這眼睛看不清,是《難經》中所說的陰氣虛脫導致的失明。陰氣竭盡,熱症還持續不退,怎麼能不死呢?
四、老人和嬰兒,發熱且腹脹,則必死。腹脹應該瀉下,但老人和嬰兒承受不住瀉下,瀉下不了,熱邪無處排出,老年人和嬰兒陰液不足,很快就會脫水而死。
五、不出汗、嘔吐、下血,則必死。不出汗,熱邪內逼,上犯清道而嘔吐,損傷營血而下血,陰液都被奪走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
六、舌頭潰爛,熱症持續不退,則必死。陽邪深入,陰陽之火結於血分,腎水不能上濟,所以舌頭潰爛。熱退後還有可能活命,但熱症持續不退,就會死亡。這是因為腎中虛陽所致,與肺胃熱盛、高燒、口舌糜爛的情況大不相同。
七、咳嗽、流鼻血、不出汗,或汗出量不足,則必死。咳嗽和流鼻血,是邪氣阻塞肺絡,上犯清道;汗出可以泄邪而生,否則就會元氣耗竭。汗出量不足,肺氣不能下達,也是元氣將盡的徵兆。
八、髓中發熱,則必死。九、發熱並伴有痙攣,則必死。腰部彎曲,抽搐,牙關緊閉。髓中發熱,是邪氣深入到腎部;發熱伴有痙攣,是邪氣深入到肝部。
這一段文字依次敘述了熱病的死亡徵兆,以此告誡人們不要針灸,因為針灸就會導致死亡。但是針灸固然不可行,也有可以用藥物治愈的,因為針灸可以瀉熱通絡,迅速解除熱邪的閉塞。而滋陰養津才是治療溫病的关键。這是針灸的不足之處,也是湯藥的長處。
總的來看,這九條死症,大多數都是由於陰液耗竭造成的,吳氏的說法很透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