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
《玉版論要》曰:病溫虛甚,死。
吳鞠通曰:病溫之人,精血虛甚,則無陰以勝溫熱,故死。
《熱病篇》曰:熱病三日,而氣口靜、人迎躁者,取之諸陽,五十九刺,以瀉其熱,而出其汗,實其陰,以補其不足者。
吳鞠通曰:人迎躁,邪在上焦,故取之諸陽,以泄其陽邪,陽氣通則汗隨之;實其陰,以補其不足者,陽盛則陰衰,瀉陽則陰得安其位,故曰實其陰。瀉陽之有餘,即所以補陰之不足,故曰補其不足也。
雄按:用藥之道亦如此。
又曰:實其陰以補其不足,此一句實治溫熱之吃緊大綱。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,其耗之未盡則生,盡則陽無留戀,必脫而死也。真能體味斯言,思過半矣。
雄按:耗之未盡者,尚有一線之生機可望;若耗盡而陰竭,如旱苗之根已枯矣。沛然下雨,亦曷濟耶?
汪按:葉氏必以保津液為要,細考經文此條,可知其理。奈何恣用升提溫燥,重傷其津耶?
身熱甚,陰陽皆靜者,勿刺也。其可刺者,急取之,不汗出則泄。所謂勿刺者,有死徵也。
吳鞠通曰:陽證陰脈,故曰勿刺。
熱病七日八日,動喘而弦者,急刺之,汗且自出,淺刺手大指間。
吳鞠通曰:喘為肺氣實,弦為風火鼓盪,故淺刺手大指間,以泄肺熱。肺之熱痹開則汗出。大指間,肺之少商穴也。
熱病七日八日,脈微小,病者溲血,口中乾,一日半而死,脈代者,一日死。
吳鞠通曰:邪氣深入下焦,逼血從小便出,故溲血。腎精告竭,陰液不得上潮,故口中乾。脈至微小,不惟陰精竭,陽氣亦從而竭矣,死象自明。倘脈實者可治。
熱病已得汗出,而脈尚躁,喘且復熱,勿刺膚,喘甚者死。
吳鞠通曰:熱不為汗衰,金受火克,喘而化源欲絕,故死。然間有可治者。
熱病不知所痛,耳聾,不能自收,口乾,陽熱甚,陰頗有寒者,熱在骨髓,死,不可治。
吳鞠通曰:不知所痛,正衰不與邪爭也。耳聾,陰傷精欲脫也。不能自收,正氣憊也。口乾、熱甚,陽邪獨盛也。陰頗有寒,熱邪深入陰分,外雖似寒,而熱在骨髓也。故曰死,不治。其有陰精未至涸竭者,間可僥倖得生。略參拙意。
熱病已得汗,而脈尚躁甚,此陰脈之極也,死;其得汗,而脈靜者,生。
吳鞠通曰:汗後脈躁,陰虛之極,故曰死。然雖不可刺,能以甘涼藥沃之得法,亦有得生者。
熱病者脈尚躁盛,而不得汗者,此陽脈之極也,死;脈盛躁,得汗,靜者,生。
吳鞠通曰:脈躁無汗,陽盛之極,陽盛而至於極,陰無容留之地,故亦曰死。雖然較前陰陽俱靜有差。此證猶可大劑急急救陰,亦有活者。即已得汗而陽脈躁盛,邪強正弱,正尚能與邪爭,若留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理,貴在留之得法耳!至陰陽俱靜,邪氣深入下焦陰分,正無捍邪之意,直聽邪之所為,不死何待?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
病情溫熱,陰虛嚴重,就會死亡。
溫熱病患者,精血耗損嚴重,陰氣不足以制約溫熱之邪,所以會死亡。
熱病三天,氣口靜而人迎脈躁動,應在諸陽經穴施以五十九刺法,瀉熱發汗,滋陰補虛。
人迎脈躁動,邪氣在上焦,所以要刺諸陽經,瀉掉陽邪,陽氣通暢,汗液自然排出;滋陰補虛,因為陽盛則陰衰,瀉陽則陰得以恢復,所以說滋陰補虛。瀉陽的餘效,就是補陰不足,所以說補其不足。
用藥的方法也是如此。
「滋陰補虛」這句話,是治療溫熱病的關鍵原則。因為熱病必定耗傷陰液,陰液耗損未盡尚可生存,若耗盡則陽氣無依無靠,必脫而亡。真正理解這句話,就已經領悟了一大半。
陰液耗損未盡,尚有一線生機;若耗盡陰液,如同旱苗根枯,即使大雨,也無濟於事。
葉氏醫家必定以保護津液為重,仔細研讀經文此條,就能明白其道理。為何要恣意使用升提溫燥的藥物,嚴重損傷津液呢?
身熱嚴重,陰陽俱靜者,不可針刺。可以針刺者,要及時針刺,不汗出則瀉其熱。所謂不可針刺者,是有死亡徵兆的。
陽證陰脈,所以說不可針刺。
熱病七天或八天,出現氣喘而脈象弦急,應立即針刺,汗液會自行排出,淺刺手大拇指間的穴位。
喘是肺氣實證,弦脈是風火邪氣盛行,所以淺刺手大拇指間的少商穴,瀉掉肺熱。肺熱鬱閉得到疏通,汗液就會排出。大拇指間是肺經的少商穴。
熱病七天或八天,脈象微弱,病人小便出血,口乾,半天內就會死亡;脈象代脈者,一天內就會死亡。
邪氣深入下焦,逼迫血液從小便排出,所以小便出血。腎精耗竭,陰液不能上達,所以口乾。脈象微弱,不僅陰精耗竭,陽氣也隨之衰竭,死亡徵象很明顯。如果脈象實證,則可以治療。
熱病已經發汗,而脈象仍然躁動,氣喘且又發熱,不要針刺皮膚,氣喘嚴重者會死亡。
熱邪未被汗液所衰,金受火克,氣喘,氣血來源將要斷絕,所以會死亡。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可以治療的。
熱病不知疼痛,耳聾,不能自主控制大小便,口乾,陽熱盛,陰卻略有寒象,熱邪深入骨髓,將會死亡,不可治療。
不知疼痛,是正氣衰敗不能與邪氣抗爭。耳聾,是陰精受損,將要脫落。不能自主控制大小便,是正氣衰竭。口乾、陽熱盛,是陽邪獨盛。陰卻略有寒象,是熱邪深入陰分,表面看似寒象,實際上熱邪已深入骨髓。所以說會死亡,不可治療。如果陰精尚未完全耗竭,偶爾也可以僥倖活下來。僅供參考。
熱病已經發汗,但脈象仍然躁動厲害,這是陰虛到極點,會死亡;已經發汗,而脈象平靜者,則可以生存。
汗後脈躁,陰虛到極點,所以說會死亡。雖然不可針刺,但如果能用甘涼藥物潤澤,方法得當,也有活下來的可能性。
熱病脈象仍然躁動厲害,但沒有發汗,這是陽盛到極點,會死亡;脈象躁動厲害,發汗後平靜,則可以生存。
脈躁無汗,是陽盛到極點,陽盛到極點,陰氣就無立足之地,所以也會死亡。雖然比前面陰陽俱靜的情況略有不同。這種情況還可以用大劑量的藥物緊急救治陰氣,也會有活下來的。即使已經發汗,但陽脈仍然躁動厲害,邪氣強盛,正氣衰弱,正氣尚能與邪氣抗爭,如果能保留一分津液,就有一分生存的機會,關鍵在於保留津液的方法。至於陰陽俱靜,邪氣深入下焦陰分,正氣沒有抗邪之力,任憑邪氣擺佈,不死又能怎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