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
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。

吳鞠通曰:暑為火邪,與心同氣,心受邪迫,汗出而煩。煩從火、從頁,謂心氣不安,而面若火鑠也。喘喝者,火剋金故喘。遏郁胸中清廓之氣,故欲喝而伸之。其或邪不外張,而內藏於心則靜。心主言,暑邪在心,雖靜亦欲自言不休也。略參拙意。

《刺志論》曰: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;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
林觀子曰:雖云身寒,實指身發熱言也。要以意得之。

雄按:雖發熱而仍惡寒,不似傷暑之惡熱,故曰身寒。

吳鞠通曰:此傷寒暑之辨也,經語分明如此,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溫暑哉!

雄按:不但寒傷形,暑傷氣,截然分明,而寒為陰邪(雖有紅爐暖閣、羔酒狐裘而患火病者,不可謂寒是陽邪,寒必兼火也),暑為陽邪(雖有襲涼飲冷夾雜陰寒之證,亦人事之兼傷,非天氣之本然也),亦如水火之不相射。經云:天寒地凍,天暑地熱。又云:陰陽之升降,寒暑彰其兆。理極明顯,奈後賢道在邇而求諸遠,遂不覺其立言之失,而用藥之非也。

淦按:云得之者,推原受病之始,分清證因也。傷寒傷暑,為《內經》兩大綱,是從對待說。若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云云,則從四序說。喻氏於《內經》中又補傷燥,可見諸氣感人,皆能為病,先聖後賢,論極昭析,何今人治感,不論何證,但以傷寒藥治之,而不知有溫、暑、燥、濕之病,陋矣!

《熱論篇》帝曰: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,何也?岐伯曰:諸病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,故有所遺也。帝曰:治遺奈何?岐伯曰:視其虛實,調其逆從,可使必已也。帝曰:病熱常何禁之?岐伯曰: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

葉香岩曰:因食復、勞復、女勞復而發汗必致亡陽而死。

章虛谷曰:此言病初愈,餘熱留藏於經絡血氣中而未淨,因食助氣,則兩熱相合而復熾,故食肉病必復發,多食谷則邪遺留,必淹纏難愈。故當戒口,清淡稀粥漸為調養也。

《論疾診尺篇》曰: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其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。

吳鞠通曰:經之辨溫病,分明如是,何世人悉謂傷寒,而悉以傷寒足三陰經溫法治之哉!張會卿作《類經》,割裂經文,矇混成章,由未細心紬繹也。尺膚熱甚,火爍精也。脈盛躁,精被火煎沸也。脈盛而滑,邪機向外也。

此節以下診溫病之法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。尺熱曰病溫,尺不熱脈滑曰病風,脈澀曰痹。

吳鞠通曰:呼吸俱三動,是六七至脈矣,而氣象又急躁。若尺部肌膚熱,則為病溫。蓋溫病必傷金水二臟之津液,尺之脈屬腎,尺之穴屬肺也。此處肌肉熱,故知為病溫。其不熱而脈兼滑者,則為病風。風之傷人也,陽先受之。尺為陰,故不熱也。如脈動躁而兼澀,是氣有餘而血不足,病則為痹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伏氣溫熱篇
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因為暑熱而大量出汗,煩躁時則氣喘吁籲,平靜時卻話多。

吳鞠通說:暑熱是火邪,與心臟同氣相通,心臟受到邪氣的侵襲,就會出汗煩躁。煩躁源於火邪,也表現在面部,說明心氣不安,臉色像燒紅的鐵一樣。氣喘吁籲是因為火克金,所以喘。胸中清氣被鬱遏,所以想喝水舒展胸中之氣。如果邪氣沒有外洩,而藏在心臟裡,則表現為平靜。心主言語,暑邪在心,即使平靜,也還是想不停地說話。以上是我的粗淺理解。

《刺志論》說:氣盛身寒,是因為傷寒;氣虛身熱,是因為傷暑。

林觀子說:雖然說身寒,實際上指的是身體發熱。要用心去領會。

雄氏批註:雖然發熱,但是仍然惡寒,不像傷暑那樣惡熱,所以說身寒。

吳鞠通說:這就是傷寒和傷暑的區別,經書上講得如此清楚,為什麼世人都用治療寒證的方法來治療溫暑呢!

雄氏批註:不僅寒傷形體,暑傷氣,截然分明,而且寒為陰邪(即使在溫暖的房間裡,喝著熱酒穿著厚衣服,也會患上火病,不能說寒是陽邪,寒必兼有火邪),暑為陽邪(即使有穿涼衣喝冷飲夾雜陰寒的症狀,也是人為的兼傷,不是天氣的本性),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樣。經書上說:天寒地凍,天暑地熱。又說:陰陽的升降,寒暑顯示其徵兆。道理非常明顯,可惜後世的人,卻捨近求遠,以致於沒有察覺到他們立論的錯誤,以及用藥的偏差。

淦氏批註:「得之」指的是追溯疾病的根源,區分病因。傷寒傷暑,《內經》把這兩大類作為綱領,這是從對待的角度來說的。如果說春天傷於風,夏天生飧泄等等,則是從四季的角度來說的。喻氏在《內經》中又補充了傷燥,可見各種氣候都能致病,古聖先賢的論述極其清晰,為何今人治療感邪疾病,不論什麼證狀,都只用傷寒的藥物治療,而不知道有溫、暑、燥、濕等疾病,真是淺陋啊!

《熱論篇》黃帝問:熱病痊癒後,有時會留下後遺症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各種疾病留下後遺症,是因為熱邪太盛,還強行進食,所以留下後遺症。像這樣的,都是疾病已經減弱,而熱邪有所隱藏,因為穀氣與之相搏,兩種熱邪相合,所以留下後遺症。黃帝問:治療後遺症該怎麼辦呢?岐伯回答:觀察其虛實,調整其逆從,就可以使其痊癒。黃帝問:熱病一般應該禁忌什麼呢?岐伯回答:熱病稍有好轉,吃肉就會復發,吃得多就會留下後遺症,這就是禁忌。

葉香岩說:因為進食復發、勞累復發、婦女勞累復發,而發汗,必然導致陽氣耗損而死亡。

章虛谷說:這句話的意思是,疾病初愈,殘餘的熱邪留存在經絡血氣之中尚未清除,由於進食助長了氣血,則兩種熱邪相合而更加熾盛,所以吃肉病必然復發,多吃穀物則邪氣遺留,必然纏綿難愈。所以應該忌口,吃清淡稀粥漸漸調養身體。

《論疾診尺篇》說:尺脈部位皮膚非常熱,脈象盛而躁動,這是溫病。脈象盛而滑,病情將要外洩。

吳鞠通說:經書上辨別溫病,講得如此清楚,為什麼世人全都認為是傷寒,都用傷寒足三陰經的溫熱法治療呢!張會卿作《類經》,割裂經文,混淆章節,是因為沒有仔細研讀。尺脈部位皮膚非常熱,是火邪灼傷精氣。脈象盛而躁動,是精氣被火邪煎熬沸騰。脈象盛而滑,是邪氣向外排洩。

以下診斷溫病的方法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人呼氣一次脈動三次,吸氣一次脈動三次而躁動。尺脈部位熱則為溫病,尺脈部位不熱而脈象滑則為風病,脈象澀則為痹病。

吳鞠通說:呼吸各三次脈動,這是六七次的脈象,而氣象又急躁。如果尺脈部位肌膚發熱,則為溫病。因為溫病必然損傷金水二臟的津液,尺脈屬腎,尺部穴位屬肺。這裡肌肉發熱,所以知道是溫病。如果不熱而脈象又滑,則為風病。風邪侵襲人體,陽氣先受其害。尺脈屬陰,所以不熱。如果脈象躁動而兼澀,這是氣有餘而血不足,疾病則為痹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