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7)
卷五 (17)
1. 方論
以上入前藥汁中,再煮取一斗五升,去滓,入下藥:
朴硝(十斤),硝石(四斤,徐云:二硝太多宜用十分之一。)
二味入前藥汁中,微火上煎,柳木篦攪不住,候有七升,投在木盆中半日,欲凝,入下藥:
硃砂(三兩),麝香,當門子(一兩二錢五分)
二味入前藥中,攪調令勻,瓷器收藏,藥成霜雪而色紫,新汲水調下。
雄按:《雞峰》方無磁石、滑石、硝石,其二角只用各十兩,丁、沉、木香各五兩,升麻六兩,朴硝二斤,麝香卻用三兩,餘六味同。又薛公望雲:方中黃金不用亦可。汪按:宜用飛金箔不可去。
徐洄溪曰:邪火毒火,穿經入臟,無藥可治。此能消解,其效如神。
禹餘糧丸(即針砂丸,又名蛇含石丸)
蛇含石(即蛇黃大者,三兩,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,石與銚子一般紅,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,候冷,研極細末,聽用),禹餘糧(三兩),真針砂(五兩,以水淘淨,炒乾,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,就銚內煮,醋乾為度,後用銚並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,傾藥淨磚上,候冷研細)以三物為主,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:
羌活,川芎,木香,茯苓,牛膝,桂心,白豆蔻,大茴,蓬朮,附子,乾薑,青皮,三稜,白蒺藜,當歸(酒浸一宿,各五錢)
為末,入前藥拌勻,以湯浸蒸餅,捩去水,和藥;再杵,為丸,梧子大。食前溫酒、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。最忌鹽,一毫不可入口,否則發疾愈甚。但試服藥,即於小便內旋去,不動臟腑,而能去病,日三服。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,真神方也。
雄按:此乃治水腫寒積之方,今人輒用以治脹。然脹有寒熱二證,設熱脹誤服,貽害非輕。丹溪云:溫熱之藥太多,宜有加減,不可徒執其方。魏玉橫云:陰虛內熱,而為䐜脹,誤服燥熱石藥,必死。
徐洄溪曰: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。
牡蠣澤瀉散
牡蠣,澤瀉,蜀漆(洗去腥),栝蔞根,葶藶子,商陸根(熬),海藻(洗去咸,各等分)異搗,下篩為散,更入臼中杵之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小便利,止後服。
雄按:古云:商陸水煎,能殺人。
華岫云曰:葉氏雖善用古方,然但取其法而並不膠柱,觀其加減之妙,如復脈、建中、瀉心等類可知。至用牡蠣澤瀉散,只取此二味。故案中有但書用某方而不開明藥味者,決非盡用原方,必有加減之處,觀者以意會之可也。
雄按:此論通極,諸方皆當作如是觀。
鄒潤安曰:牡蠣澤瀉散證水蓄於下,上焦之氣,不能為之化。故《類萃》商陸、葶藶以從上下降,澤瀉、海藻以啟水中清氣上行,栝蔞、牡蠣則一以上濟其清,一以下召其濁,而使之化耳。
又曰:牡蠣澤瀉散,治腰以下水氣不行,必先使商陸、葶藶從肺及腎,開其來源之壅。而後牡蠣、海藻之軟堅,蜀漆、澤瀉之開泄,方能得力。用栝蔞根者,恐行水之氣過駛,有傷上焦之陰。仍使之從脾吸陰,還歸於上,與常山之蛇,擊其首則尾應,擊其尾則首應者不殊也。
白話文:
方論
將上述藥材加入先前熬煮的藥汁中,再次熬煮至一斗五升,去除藥渣,加入下述藥材:
朴硝(十斤),硝石(四斤,徐氏註:二硝用量過多,宜改用十分之一。)
將這兩種藥材加入先前的藥汁中,用小火慢煎,需持續攪拌,直到剩下七升,然後倒入木盆中放置半日,待其凝固後,加入下述藥材:
硃砂(三兩),麝香,當門子(一兩二錢五分)
將這兩種藥材加入之前的藥液中,充分攪拌均勻,用瓷器盛裝保存。藥液凝固後顏色呈紫紅色,如同霜雪一般,服用時用新汲取的水調服。
雄氏批註:《雞峰》方中並無磁石、滑石、硝石,其二角藥材各只用十兩,丁香、沉香、木香各五兩,升麻六兩,朴硝二斤,麝香卻用三兩,其餘六味藥材用量相同。《雞峰》方中並無磁石、滑石、硝石,其二角只用各十兩,丁香、沉香、木香各五兩,升麻六兩,朴硝二斤,麝香卻用三兩,餘六味同。薛公望又說:方中黃金不用亦可。汪氏批註:宜用飛金箔,不可省略。
徐洄溪說:邪火毒火侵入經絡臟腑,往往無藥可治,此方卻能消解,其療效如同神明。
禹餘糧丸(即針砂丸,又名蛇含石丸)
蛇含石(即較大的蛇黃,三兩,用新的鐵銚盛裝,放入炭火中燒,直至石頭和鐵銚都燒紅,用鉗子夾取蛇黃倒入醋中,待其冷卻後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備用),禹餘糧(三兩),真針砂(五兩,用水淘洗乾淨,炒乾,與禹餘糧一起用米醋二升,在鐵銚內煮,直至醋乾為止,然後將鐵銚和藥材一起放入炭火中燒紅,用鉗子夾出,倒在乾淨的磚塊上,待其冷卻後研磨成細粉)。以上三味藥材為主藥,根據患者虛實情況,再加入以下藥材:
羌活,川芎,木香,茯苓,牛膝,桂心,白豆蔻,大茴香,蓬朮,附子,乾薑,青皮,三稜,白蒺藜,當歸(酒浸泡一夜,各五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之前的藥材混合均勻,用湯浸泡蒸餅,擠掉水分,與藥粉混合;再次研磨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。最忌食鹽,一點也不能入口,否則病情會加重。服用此藥後,藥效會很快從小便排出,不傷及臟腑,就能去除病症,每日服用三次。同時配合溫和的補益氣血的藥物,此方藥效奇佳。
雄氏批註:此方主要治療水腫寒積,但現代人常誤用於治療脹滿。然而脹滿分寒熱兩種症狀,若是熱脹誤服此方,後果不堪設想。丹溪先生說:溫熱藥材用量過多,需根據情況增減,不可拘泥於方劑。魏玉橫說:陰虛內熱導致脹滿,誤服燥熱的石藥,必死無疑。
徐洄溪說:此方亦可治療有形的腫塊。
牡蠣澤瀉散
牡蠣,澤瀉,蜀漆(洗淨腥味),栝蔞根,葶藶子,商陸根(熬煮),海藻(洗淨鹹味),各等量。將藥材搗碎,過篩,再放入臼中研磨成粉末。用白開水送服,每次服用一湯匙。小便通暢後,即可停止服用。
雄氏批註:古人云:商陸水煎,能致人死。
華岫云說:葉氏雖然善於運用古方,但他並不拘泥於古方,而是取其精髓,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,從其加減復脈、建中、瀉心等方劑可見一斑。至於牡蠣澤瀉散,他只取用牡蠣和澤瀉二味藥材。因此,方劑中只記載某一方劑而未詳細列出藥材者,決非完全按照原方,必然有加減之處,讀者需用心體會。
雄氏批註:此論極為精妙,所有方劑都應以此為準則。
鄒潤安說:牡蠣澤瀉散治療的是水液停滯在下焦,上焦之氣不能將其化解的病症。《類萃》中記載,商陸、葶藶可以從上往下引導水液下行,澤瀉、海藻可以使下焦清氣上行,栝蔞、牡蠣則一在上焦補益清氣,一在下焦引導濁氣,使水液得以化解。
又說:牡蠣澤瀉散治療腰部以下水氣不通的病症,必須先用商陸、葶藶從肺和腎入手,疏通水液的來源,然後牡蠣、海藻的軟堅散結作用,蜀漆、澤瀉的利水作用才能發揮功效。加入栝蔞根是為了防止利水過度,損傷上焦的陰氣,使之能從脾吸取陰氣,回歸上焦,這如同蛇的道理一樣,擊其首則尾應,擊其尾則首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