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6)

1. 方論

妙香丸(一名大聖丸)

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皮心膜,炒熟研如面),牛黃(研),膩粉(研),龍腦(研),麝香(研,各三兩),辰砂(飛,九兩),金箔(九十片,研)研勻,煉黃蠟六兩,入白蜜三分,同煉令勻為丸。每兩作三十丸,白湯下二丸,日二。《宣明》有水銀、硼砂。

此丸治驚癇百病,亦治傷寒潮熱積熱,結胸發黃,狂走躁熱,大小便不通。徐氏云:三分一丸,難於下咽,宜作一分一丸,每服三丸為妥。

六一散(一名天水散)

膩白,滑石(六兩,水飛),甘草(一兩,炙)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溫水或新汲水調下,日三。暑濕內侵,風寒外襲者,豆豉五十粒,蔥白五寸,水一盞煮汁調下即解。甚者,三服必愈。催生下乳,溫水擂胡麻漿調下,並可下死胎,解斑蟊毒。加辰砂少許,名益元散;加黃丹少許,名紅玉散;加青黛少許,名碧玉散;加薄荷葉末少許,名雞蘇散。

李瀕湖曰:熱散則三焦寧,而表裡和;濕去則闌門通,而陰陽利。完素以之治七十餘證,贊為凡間仙藥,不可缺之。

雄按:小溲清長者,勿服。

大順散

甘草(三十斤,銼寸長),乾薑,杏仁(去皮尖),肉桂(去粗皮,各四斤)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及八分黃熟,王晉三曰:白砂即河砂。或云是白砂糖,非。次入乾薑同炒,令姜裂;次入杏仁,又同炒候不作聲為度,篩去砂後,入肉桂一處搗為散。每服二錢,水煎溫服。如煩躁,井華水調下,不拘時,沸湯調亦可。

王安道曰:此方,甘草最多,乾薑、杏仁肉桂次之。除肉桂外,三物皆炒者,原其初意,本為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。脾胃受濕,嘔吐水穀不分,臟腑不調所立。蓋溫中藥也,內有杏仁,不過取其能下氣耳。若以之治靜而得之之證,吾恐不能解,而反增內煩也。世俗不明,類曰夏月陰氣在內,此等方為必用之藥。

籲!誤矣。夫陰氣,非寒氣也。蓋夏月陽氣發散於外,而陰氣則在內耳!豈可視陰氣為寒氣,而用溫熱之藥乎?陰果為寒,何以夏則飲水耶?汪按:若夏月必宜溫藥。則冬月必宜涼藥乎。且大熱煩躁。而更以薑桂之燥熱助之。不得已而用井華水。欲使相濟。不知井華水之力不能制也。

尤為進退無據矣。

徐洄溪曰:此治暑月內傷飲冷證,非治暑也。又甘草多於諸藥八倍亦非法。此等病百不得一,偶用之耳!而製藥四十二斤,又止服二錢,其意何居?其方本不足取,而世之庸醫竟以此治燥火之暑病,殺人無算,可勝悼哉!

紫雪丹

黃金(一百兩,徐云: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。),寒水石,磁石,石膏,滑石(各三斤)

以上並搗碎,用水一斛,煮至四斗,去滓,入下藥:

羚羊角屑,犀角屑,青木香,沉香(各五斤),丁香(一兩,徐云:宜用二兩。),元參,升麻(各一斤),甘草(八兩,炙)

白話文:

方論

妙香丸(一名大聖丸)

將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皮、心、膜,炒熟研磨成粉末),牛黃、膩粉、龍腦、麝香(各三兩,研磨成粉末),硃砂(飛昇,九兩),金箔(九十片,研磨成粉末)混合研磨均勻,再加入煉製好的黃蠟六兩和白蜜三分,一同煉製成丸藥。每兩藥粉製作三十丸,每次服用兩丸,用白開水送服,每日服用兩次。《宣明論》中記載此方另有水銀、硼砂。

此丸藥可治療驚癇等百病,也能治療傷寒引起的潮熱、積熱、胸部脹滿、黃疸、狂躁不安、大小便不通等症狀。徐氏認為,三分之一丸藥分量難以吞嚥,建議改為十分之一丸,每次服用三丸較為適宜。

六一散(一名天水散)

將膩粉、滑石(六兩,水飛法研磨)、甘草(一兩,炙甘草)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水或新汲取的清水調服,每日三次。若因暑濕內侵、風寒外襲而導致不適,可服用豆豉五十粒,蔥白五寸,加水一盞煎煮後取汁服用,即可解表。症狀嚴重者,服用三次即可痊癒。此方亦可催生、催乳(用溫水調和麻油漿服用),並能治療死胎不下、斑蟊毒等。加入少量硃砂,則稱為益元散;加入少量鉛丹,則稱為紅玉散;加入少量青黛,則稱為碧玉散;加入少量薄荷葉末,則稱為雞蘇散。

李瀕湖說:此方能散熱,使三焦通暢,表裡和諧;能除濕,使闌門通利,陰陽平衡。汪昂用此方治療七十餘種病症,稱其為凡間仙藥,不可或缺。

雄按:小便清長者,不宜服用此方。

大順散

將甘草(三十斤,切成寸長段)、乾薑、杏仁(去皮尖)、肉桂(去粗皮,各四斤)先將甘草與白砂同炒至八分熟(王晉三曰:白砂即河砂,並非白砂糖),然後加入乾薑同炒至薑裂開;再加入杏仁同炒至無聲響為度,篩去砂後,加入肉桂一同搗碎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煎煮溫服。若煩躁不安,可用井水調服,不拘時間,用沸水調服亦可。

王安道說:此方中甘草用量最多,乾薑、杏仁、肉桂次之。除肉桂外,其他三味藥材都需炒制,其原意是治療因暑熱、飲水過多,導致脾胃受濕,嘔吐、消化不良,臟腑失調等症狀。此方屬於溫中藥,加入杏仁只是為了使其能下氣。如果用此方治療其他靜態的病症,恐怕不能奏效,反而會加重內熱。世人不明此理,多認為夏季陰氣內藏,此方是必用之藥,這是錯誤的。陰氣並非寒氣,夏季陽氣外散,陰氣則在內,怎能把陰氣當作寒氣,用溫熱藥物治療呢?如果夏季陰氣是寒氣,為何夏季要飲水呢?汪按:若夏月必宜溫藥,則冬月必宜涼藥乎?而且大熱煩躁的情況下,再用薑桂等燥熱之物助之,不得已而用井華水,想使之相濟,但井華水之力亦不足以制衡,此法進退無據。

徐洄溪說:此方治療的是夏季內傷飲冷的症狀,並非治療暑熱。而且甘草的用量是其他藥材的八倍,亦非正法。此類病症一百例中也難得一例,偶爾使用而已!而製藥卻需要四十二斤,每次只服用二錢,用意何在?此方本身就不值得採用,而世上的庸醫卻用此方治療燥熱的暑病,害死無數人,令人痛心疾首!

紫雪丹

黃金(一百兩,徐氏云:用飛金一萬頁代替效果更佳),寒水石、磁石、石膏、滑石(各三斤)

將以上藥材搗碎,加水一斛,煮至四斗,過濾去渣,加入以下藥材:

羚羊角屑、犀角屑、青木香、沉香(各五斤),丁香(一兩,徐氏云:宜用二兩),元參、升麻(各一斤),甘草(八兩,炙甘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