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 方論

水一斗,先煮葦莖得五升,去滓;納諸藥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再服。

雄按:鄒氏續疏云:葦莖形如肺管,甘涼清肺,且有節之物,生於水中,能不為津液閡隔者,於津液之閡隔而生患害者,尤能使之通行。薏苡色白味淡,氣涼性降,秉秋生之全體,養肺氣以肅清,凡濕熱之邪客於肺者,非此不為功也。瓜瓣即冬瓜子,冬瓜子依於瓤內,瓤易潰爛,子不能浥,則其能於腐敗之中,自全生氣,即善於氣血凝敗之中,全入生氣,故善治腹內結聚諸癰,而滌膿血濁痰也。桃仁入血分而通氣,合而成劑,不僅為肺癰之妙藥,竟可廖肺痹之危疴。

瀉白散

桑白皮,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為粗末。每服一二錢,入粳米百粒水煎。

徐洄溪曰:此方能治肺中之飲。

雄按:此瀉去肺熱而保定肺氣之方也。若肺不傷於熱而傷於風寒者,誠有如鞠通所謂必將邪氣戀定,而漸成勞怯矣。故用藥必先議病也。

葶藶大棗瀉肺湯

葶藶(熬,令黃色,搗丸,如雞子大),大棗(十二枚)

水三升,煮棗,取二升,去棗;內葶藶煮取一升,頓服。

雄按:《外臺》用葶藶、杏仁各一升,大棗六十枚,合杵如膏,加蜜作丸桐子大。桑白皮湯下六七十丸,以大便通利為度。《本事方》無杏仁,有陳皮、桔梗,棗肉丸梧子大。每服五七丸,飲下,名棗膏丸。元戎於本方加麻黃、五味子,汪按:此二味並用,似嫌夾雜。並治痰實飲閉而為喘脹者。

余治虛弱人,患實痰哮喘者。用葶藶炒黃,煎湯去渣,以湯煮大棗食之。亦變峻劑為緩劑之一法也。

竹葉石膏湯

竹葉(二握),生石膏(一斤),半夏(半斤,洗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麥門冬(一斤),粳米(半斤)

雄按:陳修園曰:《傷寒論》用人參者有數方。皆因汗、吐、下之後,亡其津液,故取甘涼以救其陰也。

水一斗,先煮六味,取六升,去滓;內粳米,煮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。《集驗》此方加生薑,治嘔最良。

雄按:余用此方,治暑瘧極妙。

徐洄溪曰:此治傷寒解後,虛贏少氣之善後方也。蓋大病之後,必有留熱,治宜清養。後人俱概用峻補以留其邪,則元氣不能驟復,愈補愈虛矣。

雄按:此理惟喻氏知之,葉氏精之。

清燥救肺湯

經霜桑葉(三錢,去筋),杏仁(七分,去皮尖,炒黃),麥門冬(一錢二分),生石膏(二錢五分),人參(七分),阿膠(八分),胡麻仁(一錢),枇杷葉(去毛筋,一片),甘草(一錢)

水一碗,煎六分,食遠服。痰多,加貝母、栝蔞;血枯,加生地;熱甚,加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牛黃。

柯韻伯曰: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鬱,不獲奏效者,以火就燥也。惟繆仲淳知之,故用甘涼滋潤之品,以清金保肺立法。喻氏宗其旨,集諸潤劑而制此湯,用意深矣。汪按:此治秋燥證之神方,勝於東垣清燥湯多矣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瀉白散

此方用桑白皮、地骨皮和甘草,各取適當劑量,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加一百粒粳米一起水煎服用。此方能治療肺部積水。雄按:此方能瀉去肺熱,同時又能保護肺氣。但若肺部並非因熱傷而是因風寒所傷,則需另議。用藥必須先辨明病因。

葶藶大棗瀉肺湯

將葶藶炒至黃色,搗成雞蛋大小的丸藥;另取十二枚大棗。加水三升,先煮大棗,取二升,去棗;再放入葶藶煮取一升,一次服下。雄按:其他古方記載的劑量和用法略有不同,有些加杏仁、陳皮、桔梗等,丸藥大小亦有差異。也有人在此方基礎上加麻黃、五味子,但似乎略顯雜亂。此方主要治療痰飲阻塞肺部引起的喘脹。我曾用炒黃的葶藶煎湯,再用此湯煮大棗給體虛的人食用,治療痰哮喘,將峻劑變為緩劑。

竹葉石膏湯

此方用竹葉、生石膏、半夏、人參、炙甘草、麥門冬和粳米,各取適當劑量。加水一斗,先煮除粳米外的六味藥,取六升,去渣;再放入粳米,煮至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雄按:此方加生薑治療嘔吐效果甚佳。我用此方治療暑瘧效果極佳。此方為治療傷寒痊癒後虛弱少氣的善後方,大病後常有餘熱,宜清養調理,不可用峻補,以免愈補愈虛。

清燥救肺湯

此方用經霜桑葉、杏仁、麥門冬、生石膏、人參、阿膠、胡麻仁、枇杷葉和甘草,各取適當劑量。加水一碗,煎至六分,飯後服用。痰多者加貝母、栝蔞;血枯者加生地;熱甚者加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牛黃。雄按:古方用辛燥之品治療氣鬱常無效,因火上加油;此方用甘涼滋潤之品清金保肺,用意深遠,是治療秋燥的良方。

葦莖湯(文中未明確命名,根據內容推測)

取水一斗,先煮葦莖至五升,去渣;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每次服用一升,可以再次服用。雄按:葦莖形似肺管,甘涼清肺;薏苡仁色白味淡,性涼,能養肺氣;冬瓜子能治療腹內腫塊膿血;桃仁能活血通氣,此方是治療肺癰的良方,甚至可以治療肺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