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4)
卷五 (14)
1. 方論
若溫熱暑濕諸瘧,邪從口鼻而受,肺胃之氣,先已窒滯,病發,即不飢惡谷,脘悶苔黃,苟不分別,但執此湯,奉為聖法。則參、甘、薑、棗,溫補助邪,驟則液涸神昏,緩則邪留結痞,且有耗傷陰血而成瘧勞者。即不用全方,而專以柴胡為治瘧主藥,亦惟營陰充裕,或溫熱暑濕之邪,本不甚重。
及兼感風寒之表邪者,始可見功。汪按:治正瘧必宜此湯。溫暑亦有正瘧。不獨風寒方用。黃芩是清熱非祛寒也。且柴胡主少陽半表半裡。黃芩里藥。亦非以治表邪。但當辨其是否正瘧耳。若似瘧非瘧。妄用柴胡。必提成長熱不退。或兩耳大痛。甚至神昏。更或引動肝風痙厥立至。
生平見之屢矣。故倪涵初所定三方,亦愈病者稀而加病者多也。汪按:瘧疾強止變成臌脹者多不救。而人但知其臌脹而死。未嘗歸咎於治瘧之不善,故醫者終身誤人而不自知。雖告之不信也。世人凡患瘧,不究病因,輒以薑棗湯灌之,其弊類此,羊肉亦然。凡屬時瘧,雖愈後亦忌食,食則必復,此時瘧之所以異於正瘧也。
可不察哉!
桂枝紅花湯
《傷寒》桂枝湯加紅花。
原方桂枝芍藥、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蔥豉湯
蔥白(一握),香豉(三合)
水煎,入童子小便一合,日三服。
雄按:蘆根、桑葉、滑石、蔗漿之類,皆可隨證佐用。
張路玉曰:本方藥味雖輕,功效最著。凡虛人,風熱伏氣發溫,及產後感冒,靡不隨手獲效。
尤拙吾曰:溫邪之發,陰必先傷,設有當行解散者,必兼滋陰之品於其中。昔人於蔥豉湯內加童便。於梔豉湯中加地黃、麥冬。亦此意也。
雄按:二方加減,古法最詳。
華岫云曰:在內之溫邪欲發,在外之新邪又加,蔥豉湯最為捷徑,表分可以肅清。
鄒潤安曰:梔子與蔥白,一系泄熱,一系通陽。泄熱者縱,通陽者橫。縱則能通上下之道,此所以宜於汗吐下後,表邪已解之時。橫則能達外內之情,此所以宜於病初起,卒難辨識之際。而豆豉擅開發上焦鬱抑,宣導陰濁逗留,故在先在後,咸藉以奏功也。
雄按:葉氏春溫篇,於新邪引動伏邪,亦主是方。蓋此湯為溫熱初病開手必用之劑,鞠通不察,舍近而圖遠,遂為喻氏臆說所惑,以桂枝湯為初感之治,仍不能跳出傷寒圈子矣。意欲紹述仲聖乎。則祖上之門楣,不可誇為自己之閥閱也。拘守其跡,豈是心傳。尤氏云:桂枝湯為傷寒表病而里和者設。
設溫病伏寒變熱,少陰之精已被劫奪,雖有新舊合邪,不可更用辛溫助熱而絕其本也。吳氏殆未之聞耶?
清心涼膈散(一名桔梗湯)
即涼膈散去硝、黃,加桔梗。余氏又加生石膏,為治疫疹初起之良劑。
葦莖湯
葦莖(二斤),薏苡仁,瓜瓣(各半斤),桃仁(五十枚)
白話文:
方論
若遇到溫熱、暑濕引起的瘧疾,邪氣從口鼻入侵,肺胃之氣先前已阻塞不通,發病時,患者就不會感到飢餓想吃東西,反而覺得脘腹悶脹,舌苔發黃。如果不懂得區分病情,就單純使用某個湯劑(指前文未提及的湯劑)當作萬能良方,那麼參、甘、薑、棗等溫補之品,反而會助長邪氣,病情加重則會導致體液乾涸、神志昏迷;病情緩慢則邪氣滯留,形成痞塊,甚至耗傷陰血,導致瘧疾纏綿不愈。除非病人營陰充足,或者溫熱暑濕的邪氣本身並不嚴重,又或者同時伴有風寒表邪,才可能見效。治癒正瘧疾,一定得用這個湯劑(指前文未提及的湯劑)。溫熱暑濕引起的瘧疾中,也有正瘧。不只是風寒感冒才需要使用。黃芩是清熱藥,並非祛寒藥。而且柴胡主治少陽,兼顧表裡,而黃芩是裡藥,也不是用來治療表邪的。重點在於辨別是否是正瘧,如果似瘧非瘧,妄用柴胡,必定會導致持續高燒不退,或者兩耳劇痛,甚至神志昏迷,更甚者會引發肝風痙厥。我親眼見過這種情況很多次了。所以倪涵初所定的三個方劑,治癒病人的很少,反而加重病情的人很多。瘧疾強行抑制,反而導致腹脹的病人很多都救不活,人們只知道他們因腹脹而死,卻從未歸咎於治療瘧疾方法的錯誤,所以醫生終其一生都在誤人而不自知,即使告知他們,他們也不相信。世人凡是患了瘧疾,不探究病因,就用薑棗湯灌下去,其害處與此類似,羊肉也是一樣。凡是屬於季節性瘧疾,即使治癒後也要忌食,吃了就會復發,這就是季節性瘧疾與正瘧疾的不同之處,不可不察!
桂枝紅花湯
《傷寒論》桂枝湯加紅花。
原方: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炙,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蔥豉湯
蔥白(一握),香豉(三合)
水煎,加入童子尿一合,一日服用三次。
雄按:蘆根、桑葉、滑石、甘蔗汁等,都可以根據病情酌情添加。
張路玉說:本方藥味雖輕,但功效最顯著。凡是體虛的人,風熱伏氣引起的溫病,以及產後感冒,都能迅速見效。
尤拙吾說:溫邪發作,陰氣必定先受損傷,如果需要行氣解表,就必須在其中加入滋陰的藥物。古人蔥豉湯中加童尿,梔豉湯中加地黃、麥冬,也是這個道理。
雄按:這兩個方劑加減法,古籍記載得最詳細。
華岫云說:體內溫邪將要發作,體外又有新的邪氣入侵,蔥豉湯是最快捷的方法,可以迅速清除表邪。
鄒潤安說:梔子與蔥白,一個泄熱,一個通陽。泄熱是縱向的,通陽是橫向的。縱向能疏通上下,所以適合汗吐下後,表邪已解的時候;橫向能到達外內,所以適合病情初起,難以辨別的時候。而豆豉善於疏通上焦鬱結,宣導陰濁之氣,所以無論先用後用,都能發揮功效。
雄按:葉氏《春溫篇》中,對於新邪引動伏邪,也主要使用這個方劑。因為這個湯劑是治療溫熱初期疾病的常用方劑,如果不懂得辨證,捨近求遠,就會被喻氏的臆測所迷惑,而用桂枝湯治療初感,仍然跳不出傷寒的範圍。想要繼承仲景的學說,祖上的門第不能當作自己的資本,拘泥於前人的方法,豈是真正的傳承?尤氏說:桂枝湯是治療傷寒表證而裡證平和的方劑。如果溫病伏藏寒邪而轉為熱證,少陰之精已被損耗,即使有新舊邪氣結合,也不能再用辛溫助熱的藥物,而損害根本。吳氏大概沒有聽說過吧?
清心涼膈散(一名桔梗湯)
就是涼膈散去硝石、黃連,加入桔梗。余氏又加生石膏,是治療疫疹初起的良方。
葦莖湯
葦莖(二斤),薏苡仁、瓜瓣(各半斤),桃仁(五十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