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3)
卷五 (13)
1. 方論
四君子湯
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二枚)
水煎,溫服。
徐洄溪曰:此補脾之主方。
玉女煎
生石膏(三五錢),熟地(三五錢或一兩),麥冬(二錢),知母,牛膝(各一錢五分)
水一鍾半,煎七分服。
雄按:陳修園力闢此方之謬。然用治陰虛胃火熾盛之齒痛,頗有捷效。若治溫熱病,地黃宜生,牛膝宜刪。葉氏引用,決不泥守成方,近讀《景岳發揮》,果與陳氏之論印合。
四物湯
生地,當歸(各三兩),芎藭(一兩五錢),芍藥(二兩)
㕮咀。每服四錢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滓,溫服。
張路玉曰: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藥,非調補真陰之藥也。
汪按:調補真陰宜集靈膏。不宜四物,而人多誤會。
小柴胡湯
柴胡(半斤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生薑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;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。
尤拙吾曰:熱入血室三條,其旨不同。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,空則熱不得聚而遊其部,故脅滿痛。第二條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,血結亦能作寒熱,柴胡亦能去血結,不獨和解之謂矣;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,經尚行者,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,故必自愈。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病在血而不在氣,在下而不在上也。若誅伐無過,變證隨出,烏能自愈耶?
沈再平曰:今人治瘧,必用此湯。若非此湯,即不足以為治者。故致輾轉淹滯,變生不測,竟能殞命,則知瘧本非死證,惟概以柴胡治瘧者,殺之也。夫柴胡為少陽表藥,若其瘧果發於少陽,而以柴胡治之,無不立愈。若系他經用之,則必使他經之邪輾轉而入少陽,遷延以斃,乃既死猶曰:柴胡為治瘧主藥,吾開手即用之,不知其何以死?病家亦以柴胡治瘧而竟不效,真其命之當死也。彼此昏迷,不得一悟,良可浩嘆!
雄按:《內經》論瘧,既分六經,又分臟腑,並不泥定少陽一經,醫家繹之。
雄按:本方柴、半各八兩,准今得六錢零八釐。參、草、苓、姜各三兩,准今得二錢二分八釐。棗十二枚。以水一斗二升,准今得八合零四抄,煮至減半,去滓,再煎至減半,夫煎而又煎,只取四分之一,其湯之濃郁甘柔可知。喻氏謂和藥取其各藥氣味之相和。余謂和者,取其氣緩味厚,斯為補正托邪之劑。
故惟風寒正瘧,邪在少陽者,可以按法而投。則參、甘、薑、棗,補胃充營。半夏利其樞。柴、芩解其熱。病無不愈矣。猶之今人於瘧發之先,飽啖羊肉酒飯,亦能取效。汪按:瘧疾寒來之時。強食過飽。往往一寒不能復熱而死。吾見甚多。不可不戒。蓋風寒自表而受,胃腑空虛,自能安穀,治必先助中氣,托邪外出,即御外邪,杜其內入,誠一舉兩全之策也。
白話文:
方論
四君子湯
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各兩錢,甘草(炙)一錢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。水煎服,溫服。
此方是補益脾胃的主要方劑。
玉女煎
生石膏三到五錢,熟地三到五錢或一兩,麥冬二錢,知母、牛膝各一錢五分。水煎,用一鍾半水煎至七分服。
有人批評此方錯誤。但用於治療陰虛胃火旺盛引起的牙痛,效果很好。若用於治療溫熱病,地黃宜用生品,牛膝宜減量或不用。臨床運用此方,不應拘泥於古方劑量。
四物湯
生地、當歸各三兩,川芎一兩五錢,白芍藥二兩。將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兩盞水煎至八分,濾渣,溫服。
四物湯專治女性血虛的病症,並非補益真陰之藥。
真正補益真陰應該用集靈膏,而不是四物湯,很多人誤解了。
小柴胡湯
柴胡半斤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生薑各三兩,半夏半升,大棗十二枚。用一斗二升水煎至六升,去渣;再煎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熱邪入血室有三種情況,其病機不同:第一種是血虛,熱邪因此而侵入,因血虛則熱邪不能聚集而遊走於身體各處,故表現為脅肋滿悶疼痛;第二種是熱邪與血凝結成塊滯留於血室,血瘀也能引起寒熱症狀,柴胡能消除血瘀;第三種是熱邪侵入,但經絡運行尚通暢,經絡運行則熱邪隨之運行而不能停留,所以疾病能自愈。若不犯胃氣及上焦,病在血而不屬氣分,病在下焦而不屬上焦。如果治療過度,則會產生變證,疾病反而不會自愈。
現在很多人用此方治療瘧疾。如果不是用這個方劑,就治不好瘧疾,導致病情拖延,病情變化莫測,甚至死亡。瘧疾並非必死之症,只是因為濫用柴胡治療瘧疾才導致死亡。柴胡是治療少陽表證的藥物,如果瘧疾確實是少陽經的病症,用柴胡治療,效果很好。但如果其他經脈的病症而用柴胡治療,會使其他經脈的邪氣轉移到少陽經,病情延誤而死亡。即使病人死了,還說柴胡是治療瘧疾的主藥,我一開始就用柴胡,不知道為什麼會死?有些病人用柴胡治療瘧疾卻無效,真是命該如此。彼此之間都迷惑不解,實在令人惋惜!
《內經》論述瘧疾,既分六經,又分臟腑,並未拘泥於少陽一經,醫家應當深入研究。
本方柴胡、半夏各八兩,按現代換算約為六錢零八釐;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各三兩,按現代換算約為二錢二分八釐;大棗十二枚。用水一斗二升,按現代換算約為八合零四抄,煎煮至一半,去渣,再煎至一半。煎煮兩次,只取藥汁的四分之一,這樣煎出的藥湯濃郁甘美,可見一斑。有人說,和解之藥取其各藥氣味相和。我認為,“和”是指藥物氣味平和、藥力濃厚,這樣才能起到補益正氣、驅除邪氣的作用。
因此,只有風寒性瘧疾,邪氣在少陽經者,才能按此方劑量服用。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補益脾胃,充實營氣;半夏行氣利水;柴胡、黃芩清熱解表。這樣治療,瘧疾就能痊癒。就像現在有人在瘧疾發作前,吃很多羊肉、酒食,也能見效。
瘧疾寒邪發作時,如果強行飲食過飽,往往寒邪發作後不能再發熱而死亡,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情況,不可不戒。因為風寒從體表侵入,胃腸虛弱,就能夠正常進食,治療必須先補益中氣,使邪氣外出,這樣就能抵禦外邪,防止邪氣侵入,真是一舉兩全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