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2)

1. 方論

故熱入心包絡,舌絳神昏者,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。能祛陰起陽,立展神明,有非他藥所可及。徐氏云:安神定魄,必備之方,真神丹也。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,此肝虛魂升於頂,當用牡蠣救逆以降之,又非至寶丹所宜輕試。

涼膈散(一名連翹飲子)

連翹(四兩),大黃(酒浸),芒硝,甘草(各二兩),黃芩(酒炒),薄荷,梔子(各一兩)

為粗末。每服三五錢,加竹葉七片,水一碗半,煎一碗,去滓;入生白蜜一匙,微煎溫服。

與四物各半服,能和營泄熱,名雙和散。《本事方》加赤芍、乾葛,治諸熱累效。《玉機》云:輕者,宜桔梗湯。汪按:此方與第二方桔梗湯名同實異。即本方去硝、黃,加桔梗舟楫之品。浮而上之,去膈中無形之熱,且不犯中下二焦也。

雄按:此方加減法,詳《宣明論》。

徐洄溪曰:此瀉中上二焦之火,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。

余師愚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,故以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升散於上。大黃、芒硝推蕩其中。使上升下行,而膈自清矣。余謂疫疹乃無形之熱,投以硝黃之猛烈,必致內潰,因去硝、黃,加生石膏、桔梗,使熱降清升,而疹自透,亦上升下行之義也。

雄按:法本宣明,剪裁甚善。

犀角地黃湯

暹羅犀角(磨汁),連翹(各三錢),生地(五錢),生甘草(五分)

水二鍾,武火煎三物至八分,去滓;入犀汁和服。

王晉三曰:溫熱入絡,舌絳煩熱,八九日不解,醫反治經,寒之,散之,攻之,熱勢益熾,得此湯立效者。非解陽明熱邪,解心經之絡熱也。按《本草》犀角、地黃能走心經,專解營熱。連翹入心,散客熱。甘草入心,和絡血。以治溫熱證,熱邪入絡,功勝《局方》。

導赤散

生地,木通,甘草梢(各等分,雄按:生地、木通不應等分。)

水煎服,或加淡竹葉。汪按:古方淡竹葉即竹葉也,淡竹乃竹名耳。今藥肆所售淡竹葉草,是小青之別種,性能涼胃,不能清心,醫人每多誤用。

雄按:本方去甘草,加黃芩蜜丸,名火府丹,亦治心熱溺澀淋渴等證;本方加升麻、黃連、丹皮,名升麻清胃湯。輕清涼血,乃秦皇士透化斑疹之良劑。

理中丸

人參,甘草(炙),術,乾薑(各三兩)

搗篩為末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大。以沸湯數合和一丸,研碎溫服之。日三四服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四丸。

雄按:「未熱」二字,須著眼,腹中不冷者,其可服乎。

然不及湯。湯法:以四味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。

徐洄溪曰:此仲景治寒多霍亂之方也,蓋亦傷寒之類。後人以暑月之吐利當之,而亦用此方,更造為大順散者,皆無稽之論也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熱邪侵入心包絡,舌頭紅絳、神志昏迷的病人,可以用這種丹藥加入寒涼的湯藥中一起服用。它能夠祛除陰邪、振奮陽氣,迅速恢復神志清明,這是其他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。徐氏說:安神定魄,必須備有此方,真是妙藥。如果病人是因為頭痛而突然神志昏迷、不能說話,這是肝臟虛弱,導致魂魄上衝到頭頂,應該用牡蠣藥物來救治逆氣、使其下降,這就不是至寶丹可以輕易嘗試的。

涼膈散(一名連翹飲子)

連翹四兩,大黃(酒浸泡),芒硝,甘草(各二兩),黃芩(酒炒),薄荷,梔子(各一兩)。

將藥材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加入竹葉七片,水一碗半,煎成一碗,去渣;加入生白蜜一匙,稍微加熱後溫服。

與四物湯各半量服用,能調和營氣、泄去體內熱邪,稱為雙和散。《本事方》中加入赤芍、乾葛,治療各種熱病效果顯著。《玉機》記載:症狀輕微者,宜用桔梗湯。汪氏注釋:本方與第二方桔梗湯名稱相同但實際不同。即本方去掉芒硝、大黃,加入桔梗等引導藥物。使藥力向上浮升,清除膈膜中無形的熱邪,而且不傷及中焦和下焦。

雄氏注釋:此方的加減方法,詳見《宣明論》。

徐洄溪說:此方瀉去中焦和上焦的熱邪,相當於調胃承氣湯再加上疏風清火的藥物。

余師愚說:內熱過盛,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的藥物,輔以苦甘的藥物,所以用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向上疏散;大黃、芒硝則推動藥力在體內運行。使藥力上行下行,則膈膜自然清淨。我認為疫疹是由於無形的熱邪引起,如果使用芒硝、大黃這樣峻猛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內臟潰瘍,因此我將芒硝、大黃去掉,加入生石膏、桔梗,使熱邪下降、清氣上升,疹子自然會透發,這也是上行下行的道理。

雄氏注釋:方法源於《宣明論》,修改得非常恰當。

犀角地黃湯

暹羅犀角(磨成汁),連翹(各三錢),生地黃(五錢),生甘草(五分)

水二鍾,用武火煎煮三味藥物至八分,去渣;加入犀角汁一起服用。

王晉三說:溫熱邪氣侵入經絡,舌頭紅絳、煩躁發熱,八九天都不見好轉,醫生反而按照經絡治療,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結果熱勢更加猛烈,服用此湯則立刻見效。這是因為它能解表陽明經的熱邪,消除心經的絡熱。按照《本草》記載,犀角、地黃能直達心經,專門治療營血的熱邪;連翹入心經,能散發客邪的熱;甘草入心經,能調和經絡中的血液。用於治療溫熱證,熱邪侵入經絡的病症,功效勝過《局方》。

導赤散

生地黃,木通,甘草梢(各等分,雄氏注釋:生地黃、木通不應該等分。)

水煎服,或者加淡竹葉。汪氏注釋:古方中的淡竹葉就是竹葉,淡竹只是竹子的名稱而已。現在藥店出售的淡竹葉草,是小青草的不同品種,功效是清胃降火,不能清心,醫生常常誤用。

雄氏注釋:本方去掉甘草,加入黃芩蜜丸,稱為火府丹,也能治療心熱、小便不利、口渴等症;本方加入升麻、黃連、丹皮,稱為升麻清胃湯。輕清涼血,是秦皇漢代治療斑疹的良藥。

理中丸

人參,甘草(炙),白術,乾薑(各三兩)

搗碎過篩,用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雞蛋黃。用沸水幾合調和一丸,研碎溫服。每天服用三到四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腹部還沒感到溫暖,可以繼續服用三到四丸。

雄氏注釋:「未熱」兩個字,必須注意,腹部不冷的人,能服用嗎?

湯劑效果更好。湯劑方法:將四味藥物按照劑量切好,加水八升,煮成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

徐洄溪說:這是仲景治療寒邪引起的霍亂的方劑,大概也屬於傷寒的範疇。後人用它來治療夏季的吐瀉,並且還創造出大順散,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