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方論
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,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,挺然於暑濕蒸逼之時,先草木而生,後草木而凋,不必能發散。而清芳揚溢,氣暢不斂,則新感者,遂不得不解,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。故曰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。
抵當湯
水蛭(熬),虻蟲(去翅足,熬),桃仁(去皮尖,各三十個),大黃(三兩,酒浸)
上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下再服。
徐洄溪曰:凡人身瘀血方阻,尚有生氣者,易治。阻之久,則無生氣而難治。蓋血既離經,與正氣全不相屬,投以輕藥,則拒而不納。藥過峻,又能傷未敗之血,故治之極難。水蛭,最喜食人之血。而性又遲緩善入。遲則生血不傷,善入則堅積易破。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,自有利而無害也。
雄按:王肯堂云:人溺、蜂蜜,皆制蛭毒。
章虛谷曰:經言: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外溢則吐衄,內溢則便血。蓋陰陽手足十二經交接,皆由絡貫通,接連細絡,分布周身,而血隨氣行,必由經絡流注,表裡循環,是故絡傷則血不能循行,隨陰陽之部而溢出,其傷處即瘀阻,阻久而蓄積,無陽氣以化之,乃成死血矣。故仲景用飛走蟲藥,引桃仁專攻絡結之血。
大黃本入血分,再用酒浸,使其氣浮,隨蟲藥循行表裡,以導死血歸腸腑而出,豈非為至妙至當之法哉!由是類推,失血諸證,要必以化瘀調經絡為主矣。余每見有初治即用呆補之法,使瘀結絡閉,不能開通,終至於死,良可慨也!
雄按:王清任論虛勞亦主瘀阻。蓋本大黃䗪蟲丸之義而言也。
文蛤散
文蛤(五兩)
為散。以沸湯和一錢匕服,湯用五合。
文蛤湯
文蛤,石膏(各五兩),麻黃,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杏仁(五十粒),大棗(十二枚)
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鄒潤安曰:文蛤即海蛤之有紋理者,吳人謂之花蛤。
雄按:王晉三云:若黯色無紋者,服之令人狂走赴水。夏小正:季秋之月,雀入於海為蛤。安氏云:雀,羽蟲也。羽蟲屬火,火炎上,故鳥上飛。曷為入海而為蛤?蓋九月火伏於戌,十月純陰,金水之令,故羽蟲感之而化也。蛤屬水,水性下,故下潛。秋冬,水勝火。雀為蛤,象火之伏於水也。
又離為火為雉為蚌,雀雉之類,蛤蚌之類,外剛內柔,皆離之變化也。因而思《傷寒論》反以冷水潠灌之證,非火厄於水而何?《金匱要略》吐後渴欲得水之條,非火之溺於水而何?惟其火在水中而病,故以火入水中而生者治之。然厄於水者惡水,惡水則火與水未相浹也。故直以是使水中之火,仍暢茂得生而可已,溺於水者喜水。
喜水則火與水漸相浹矣。故必合麻杏甘膏加薑棗,以清發之乃能已也。
白話文:
方論
陳皮本身就能清熱利水,再加上葉子細如絲縷,在暑濕蒸逼的季節,它比其他植物先發芽,也比其他植物先凋謝,不必依靠發散的藥性就能清熱。它清香四溢,氣機舒暢不鬱結,因此對於新受暑濕邪氣侵犯的人,就能自然解表,汗出不止於頭部。所以說發熱汗出,這是因為熱邪外越,不能內陷化為黃疸。
抵當湯
水蛭(熬制),虻蟲(去除翅膀和足,熬制),桃仁(去除皮尖,各三十個),大黃(三兩,酒浸)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若藥效不顯,可再次服用。
徐洄溪說:凡是人體瘀血阻滯,尚且有生機的人,容易治療。阻滯時間久了,就沒有生機而難以治療。因為血液已經離開經絡,與正氣完全不相通,服用輕劑,就會被阻拒而不吸收。藥物過於峻猛,又能傷及未受損的血液,所以治療極其困難。水蛭最喜歡吸食人血,而且性情遲緩,善於滲入。遲緩則不傷生血,善於滲入則堅硬的積聚容易被攻破。藉助它的力量來攻破久積的瘀滯,自然是有利而無害的。
雄按:王肯堂說:人尿、蜂蜜都能解水蛭毒。
章虛谷說:經書上說: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,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。外溢則表現為吐血、衄血,內溢則表現為便血。因為陰陽手足十二經脈互相交接,都由絡脈貫通,連接細小的絡脈,分布全身,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必然通過經絡流注,表裡循環。所以絡脈受損,血液就不能循經運行,就會根據陰陽部位而溢出,受損的地方就會瘀阻,瘀阻時間久了就會積聚,沒有陽氣來化解它,就會形成死血。所以仲景用飛行的蟲類藥物,配合桃仁專門攻破絡脈阻塞的血液。
大黃本就入血分,再用酒浸泡,使其藥性上浮,隨著蟲類藥物循行表裡,引導死血歸於腸腑排出,豈不是最妙最恰當的方法嗎!由此類推,各種失血證,都必須以化瘀調和經絡為主。我經常見到一些人,初次治療就用呆板的補益方法,使瘀血凝結,經絡閉阻,不能疏通,最終導致死亡,實在令人惋惜!
雄按:王清任認為虛勞也主要由於瘀阻。這大概也是本著大黃䗪蟲丸的原理來說的。
文蛤散
文蛤(五兩)
研磨成粉末。用沸水調和一錢服用,水用五合。
文蛤湯
文蛤,石膏(各五兩),麻黃,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杏仁(五十粒),大棗(十二枚)
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,汗出即痊癒。
鄒潤安說:文蛤就是帶有紋理的海蛤,吳地人稱之為花蛤。
雄按:王晉三說:如果文蛤顏色暗淡無紋理,服用會讓人狂奔投水。夏小正記載:季秋之月,雀入海而為蛤。安氏說:雀是羽蟲,羽蟲屬火,火炎上,所以鳥類向上飛。為什麼會入海而變成蛤呢?大概是因為九月火氣潛伏於戌位,十月純陰,金水當令,所以羽蟲受到影響而變化。蛤屬水,水性向下,所以下潛。秋冬季節,水勝火。雀變成蛤,象徵著火氣潛伏於水中。
又,離卦為火,變化為雉雞、蚌等,雀、雉等鳥類,蛤、蚌等貝類,外剛內柔,都是離卦的變化。由此想到《傷寒論》中用冷水灌注治療的病症,不是火邪困於水中是什麼?《金匱要略》中吐後渴欲飲水這一條,不是火邪溺於水中是什麼?正是因為火邪在水中而發病,所以用水中生火的藥物來治療。然而,火邪困於水者惡水,惡水則火與水還未交融。所以直接用這種藥物使水中之火暢通茂盛,就能痊癒了;火邪溺於水者喜水,喜水則火與水漸漸交融了。所以必須配合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以清熱發汗才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