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方論

至肺痿之心中溫溫液液,涎唾多,則陰皆將盡之孤注,陽僅膏覆之殘焰,惟此湯可增其殼內絡外之脂液也。

瓜蒂散

瓜蒂(熬黃),赤小豆(各一分)汪按:赤小豆乃小粒赤豆,俗名米赤者是也。勿誤用相思子。各別篩為散已,合治之,取一錢匕,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;取汁,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為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之。

盧子繇曰:瓜象實在須蔓間也。蒂、瓜之綴蔓處也。性遍蔓延,末繁於本,故少延輒腐。《爾雅》云:其紹瓞;《疏》云:繼本曰紹,形小曰瓞。故近本之瓜常小,近末之瓜轉大也。凡實之吮抽津液,惟瓜稱最。而吮抽津液之樞惟蒂,是以瓜蒂具徹下炎上之用,乃蒂味苦而瓜本甘,以見中樞之所以別於上下內外,誠湧泄之宣劑通劑也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

麻黃,連軺,甘草(炙),生薑(各二兩)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一升),杏仁(四十個),大棗(十二枚)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再沸,去上沫;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

鄒潤安曰:《本經》臚列連翹之功。以寒熱起,以熱結終。此條瘀熱在裡句,適與連翹功用不異。郭景純《爾雅》注:一名連苕,苕,軺聲同字異耳!而今本《傷寒論》注曰:連軺即連翹根,遂以《本經》有名未用翹根當之。陶隱居云:方藥不用,人無識者。故唐本草去之。豈仲景書有此,六朝人皆不及見,至王海藏忽見之耶?噫!亦必無之事矣。

梔子柏皮湯

梔子(十五枚),黃柏(二兩),甘草(一兩)水四升,煮取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鄒潤安曰:梔子大黃湯、茵陳蒿湯、大黃硝石湯、梔子柏皮湯證,其標皆見於陽明。陽明者,有在經、在腑之分。發熱、汗出、懊憹,皆經證也;腹滿、小便不利,皆腑證也。梔子大黃湯證,經多而腑少;茵陳蒿湯證,有腑而無經;梔子柏皮湯證,有經而無腑;大黃硝石湯證,經少而腑多。

雄按:《金鑑》云:此方之甘草,當是茵陳蒿,必傳寫之訛也。

茵陳蒿湯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二兩)水一斗,先煮茵陳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溺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病從小便去也。徐洄溪曰:先煮茵陳,則大黃從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

鄒潤安曰:新感之邪,為素有之熱,結成黃疸,此證已所謂因陳矣。故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二書,幾若無疸不因陳者。然梔子柏皮湯證,有外熱而無裡熱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,有裡熱而無外熱。小建中湯證,小便自利。小柴胡湯證,腹痛而嘔。小半夏湯證,小便色不變而噦。

桂枝加黃耆湯證,脈浮。梔子大黃湯證,心中懊憹。硝石礬石散證,額上黑。日晡發熱,則內外有熱,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腹滿,小便不利,口渴,為茵陳蒿湯證矣。第腹滿之治在大黃,內熱之治在梔子。惟外復有熱,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,始為茵陳的治。其所以能治此者,以其新葉,因陳干而生,清芬可以解鬱熱,苦寒可以泄停濕也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肺痿病症,患者心中感到溫熱潮濕,唾液增多,此時陰氣將盡,陽氣如同殘存的火苗,只有這個方劑可以增加體內津液。

瓜蒂散

瓜蒂(熬至黃色)、赤小豆(各一份)。汪按:赤小豆是小粒的紅色豆子,俗稱米赤豆,不要誤用相思子。將藥物分別篩成細粉,混合後,取一錢匕(約3克),加香豉一合(約60毫升),用熱水七合(約420毫升),煮成稀粥狀,去除藥渣,取汁,加入藥粉,溫熱服用。若不嘔吐,可少量增加藥量,直到嘔吐為止。各種失血虛弱的病人,不能服用此方。

盧子繇說:瓜蒂是指瓜藤與瓜連接的地方。瓜蒂的特性是蔓延生長,末端比根部繁茂,所以稍微延遲收穫就會腐爛。《爾雅》說:「其紹瓞」;《疏》說:「繼承根部稱為紹,形狀小的稱為瓞。」因此靠近根部的瓜通常較小,靠近末端的瓜則較大。各種果實的營養都由根部輸送,而瓜類的營養輸送最為明顯,而營養輸送的樞紐就在瓜蒂,所以瓜蒂具有通暢下焦,清熱的作用。瓜蒂味苦而瓜本甘,說明中樞與上下內外的不同,它確實是宣通泄利的良藥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

麻黃、連軺、炙甘草、生薑(各二兩)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(各一升)、杏仁(四十個)、大棗(十二枚)。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至沸騰,去除浮沫;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,半日服完。

鄒潤安說:《本經》詳細列舉了連翹的功效,它能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,最終能解決熱邪結聚的病症。這條關於裡熱瘀滯的描述,與連翹的功效相同。郭景純《爾雅》注釋:連翹又名連苕,苕與軺讀音相同,字不同!而今本《傷寒論》注釋說:連軺就是連翹的根,於是將《本經》中沒有用到的連翹根代替之。陶隱居說:方劑不用,無人知曉。所以唐代本草中去掉了它。難道仲景的書中有這個藥物,六朝人都沒有看到,直到王海藏才突然看到它嗎?唉!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梔子柏皮湯

梔子(十五枚)、黃柏(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。加水四升,煮至一升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鄒潤安說:梔子大黃湯、茵陳蒿湯、大黃硝石湯、梔子柏皮湯的證候,其表現都在陽明經。陽明經的病症,有在經絡、在腑臟的區分。發熱、汗出、煩躁,都是經證;腹脹、小便不利,都是腑證。梔子大黃湯的證候,經證多而腑證少;茵陳蒿湯的證候,有腑證而無經證;梔子柏皮湯的證候,有經證而無腑證;大黃硝石湯的證候,經證少而腑證多。

雄按:《金鑑》說:此方中的甘草,應該是茵陳蒿,一定是抄寫錯誤。

茵陳蒿湯

茵陳蒿(六兩)、梔子(十四枚)、大黃(二兩)。加水一斗,先煮茵陳蒿至減少六升,再加入其他兩種藥物,煮至三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小便應該暢通,尿液像皂角汁一樣,顏色鮮紅,一夜之後腹脹減輕,疾病隨著小便排出。徐洄溪說:先煮茵陳蒿,則大黃的藥效能從小便排出,這是秘訣。

鄒潤安說:新感受的邪氣,與體內原有的熱邪結合,形成黃疸,這就是所謂的因陳。所以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兩書,幾乎沒有不使用茵陳蒿治療黃疸的。然而,梔子柏皮湯的證候,有外熱而無裡熱;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證候,有裡熱而無外熱;小建中湯的證候,小便自然通暢;小柴胡湯的證候,腹痛且嘔吐;小半夏湯的證候,小便顏色不變而嘔逆;桂枝加黃耆湯的證候,脈象浮大;梔子大黃湯的證候,心中煩躁;硝石礬石散的證候,額頭發黑。午後發熱,則內外都有熱邪,但是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只到脖子就停止,腹脹,小便不利,口渴,就是茵陳蒿湯的證候。腹脹的治療依靠大黃,內熱的治療依靠梔子。只有外感熱邪,只有頭部出汗,小便不利,才使用茵陳蒿治療。它之所以能治療這種疾病,是因為它的嫩葉,從陳舊的莖上長出,清香可以解鬱熱,苦寒可以泄去停滯的濕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