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溫熱經緯》~ 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)

1. 方論

協芍藥,能泄迫血之熱。協黃連,能解熱生之濕也。

汪按:前人方解,不過望文生義,必如鄒氏諸條,始覺有味可咀矣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

原方加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煮服法同前。

鄒潤安曰:嘔而脈數、口渴者,為火氣犯胃,不宜加此。

雄按:章虛谷云:生薑性熱,僅能治寒,不可泛施於諸感也。汪按:傷寒一百十三方。用姜者五十七。則此味原非禁劑。然溫暑證最宜慎用。用之不當。或致殺人。洄溪謂雖與芩連同用。亦尚有害是也。又古時未有炮製之法。凡方用半夏無不兼用姜者。義取製半夏之毒。其所以治病者。

功在半夏。不在姜也。今所用半夏。必先已薑製。可不必兼用姜矣。後人不察。但見古方用姜者不少。遂不論何證隨手妄施。其中必有誤人而不自覺者戒之。

梔子豉湯

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四合,綿裹)水四升,先煮梔子得二升半;內豉,煮取升半,去滓,分為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,止後服。

徐洄溪曰:此劑分兩最小,凡治上焦之藥皆然。按此湯加減七方,既不註定何經,亦不專治何誤。總由汗、吐、下之後,正氣已虛,尚有痰涎滯氣,凝結上焦,非汗下之所能除。

雄按:溫暑濕熱之證,每有痰涎滯氣,凝結上焦,不必在汗吐下後也。既非汗下可除,尤忌妄投補劑。經所云:「在上者,因而越之」,則不動經氣,而正不重傷,此為最便,乃不易之法也。古方梔子皆生用,故入口即吐,後人作湯,以梔子炒黑,不復作吐,全失用梔子之意,然服之於虛煩證亦有驗,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。汪按:欲取吐者,必宜生用。

一物瓜蒂湯

瓜蒂(二個,銼)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,頓服。

尤在涇曰:暑之中人也,陰虛而多火者,暑即寓於火之中,為汗出而煩渴。宜白虎加人參以清熱生陰。陽虛而多濕者,暑即伏於濕之內,為身熱而疼重。故暑病恆以濕為病,而治濕即所以治暑。瓜蒂苦寒,能吐能下,去身面四肢水氣,水去而暑無所依,將不治而自解矣。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。

炙甘草湯(一名復脈湯)

甘草(四兩,炙),生地黃(一斤),麥冬,麻仁(各半斤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人參,阿膠(各二兩),大棗(三十枚)方中行曰:地黃上不當有「生」字。

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;內膠烊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。

沈亮宸曰:此湯為千古養陰之祖方也。

鄒潤安曰:地黃分數,獨甲於炙甘草湯者。蓋地黃之用,在其脂液,能榮養筋骸、經脈乾者,枯者,皆能使之潤澤也。功能復脈,故又名復脈湯。脈者原於腎而主於心,心血枯槁,則脈道泣澀。此《傷寒論》所以脈結代與心動悸並稱,《金匱要略》又以脈結悸與汗出而悶並述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芍藥能瀉去鬱積的熱邪,黃連能解熱濕。

汪按:前人的方劑解釋,大多只是望文生義,只有像鄒氏那樣的解說,才讓人覺得有味道可品嚐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

原方加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,煎煮服用方法同前。

鄒潤安說:嘔吐、脈搏頻數、口渴的,是火氣犯胃,不宜加這個方劑。

雄按:章虛谷說:生薑性熱,只能治療寒症,不能泛用於各種感邪。汪按:《傷寒論》一百十三個方劑,用薑的就有五十七個,所以生薑並非禁藥。但溫暑證最宜慎用,用得不當,可能致死。洄溪說,即使與黃芩、黃連同用,也仍然有害,就是這個道理。又古時沒有炮製方法,凡是用半夏的方劑,都同時用薑,用意是用薑來解半夏的毒性,治病的功效在半夏,不在薑。現在用的半夏,都已經用薑炮製過了,不必再加薑了。後人不明此理,只見古方多用薑,便不論何種病症都隨便亂用,其中必然有誤人而不自覺的,應當警惕。

梔子豉湯

梔子十四枚,香豉四合(用棉布包好),水四升,先煎梔子至二升半;加入香豉,煎至一升半,去渣,分為兩服。溫服第一服,能催吐,停止後再服第二服。

徐洄溪說:這個方劑用量最小,凡是治療上焦的藥都這樣。按這個方劑加減的七個方劑,既沒有註明是哪個經絡,也沒有專治哪種病症。總的是在汗、吐、下法之後,正氣已經虛弱,尚有痰涎滯氣凝結在上焦,不是汗、下法所能消除的。

雄按:溫暑濕熱的病症,常常有痰涎滯氣凝結在上焦,不一定要在汗、吐、下法之後。既然不是汗、下法所能消除的,就更忌諱胡亂使用補藥。經書上說:「在上者,因而越之」,就是不動經氣,正氣就不受重傷,這是最方便,也是不易改變的方法。古方梔子都是生用,所以入口即吐,後人煎湯時,把梔子炒黑,就不再催吐了,完全失去了梔子的作用,但用於虛煩證也有效,我想是因其清肺除煩的作用還在。汪按:想要催吐,就必須用生梔子。

一物瓜蒂湯

瓜蒂兩個(切碎),水一升,煎至五合,去渣,一次服下。

尤在涇說:中暑的人,陰虛而火盛的,暑邪就寓於火中,表現為汗出而煩渴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清熱生陰;陽虛而濕盛的,暑邪就伏於濕中,表現為身熱而渾身沉重。所以暑病總是把濕邪作為病因,而治療濕邪就是治療暑邪的方法。瓜蒂苦寒,能吐能下,能去除面部和四肢的水氣,水氣去除了,暑邪就無處依附,將不治而自愈。這是治療中暑兼濕邪的方法。

炙甘草湯(一名復脈湯)

炙甘草四兩,生地黃一斤,麥冬、麻仁各半斤,桂枝、生薑各三兩,人參、阿膠各二兩,大棗三十枚。方中「生地黃」上不應有「生」字。

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煎八味藥,取三升,去渣;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沈亮宸說:這個湯劑是歷代養陰方劑的祖方。

鄒潤安說:生地黃的用量,在炙甘草湯中獨占鰲頭。因為生地黃的作用,在於其滋潤的液體,能滋養筋骨、經脈,乾枯的、衰竭的,都能使之潤澤。功能是恢復脈象,所以又名復脈湯。脈象起源於腎,而主於心,心血枯竭,則脈道會澀滯。所以《傷寒論》把脈結代和心悸並列,而《金匱要略》又把脈結悸和汗出而胸悶並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