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補遺
一治喉痛如生毒物。並單蛾喉嚨並治。用巴豆、半夏。各等分。將此兩味。用頂好醋。放小罐內煎熟。取巴豆、半夏。一起研末。用麻布包做數粒。如豆子大。以前醋浸之。取一粒含在喉痛處。至熱。又換別粒含之。直至吐瀉而後已。即以稀粥補之而愈。忌冷水豬油。
一利膈生津。止渴清音。常用之藥也。
烏梅(一兩),蘇州薄荷葉(四兩)
上為細末。白糖霜四兩。蜜為丸。如芡實大。每用一丸噙化。
一治喉風咽痛雙單乳蛾。(姜師周傳)烏梅去核。竹籤插在蜒蝣身上。陰乾。取燒灰存性為末。點患處立愈。
一治咽喉腫痛。生瘡聲啞。危急之甚。及治虛勞聲嘶喉痛。
神仙通隘散,賈蘭峰秘方。
白硼砂(二錢),孩兒茶(一錢),蒲黃(六分),青黛(一錢),牙硝(六分),枯礬(六分),白滑石(一錢),片腦(二分),黃連末(五分),黃柏末(五分)
上為細末。吹喉中。立效。
一治喉中熱毒腫痛。喉閉乳蛾等症。
清上丸
熊膽(一分),雄黃(五分),硼砂(一錢),薄荷葉(五錢),青鹽(五分),膽礬(少許)
上為細末。煉化白糖為丸。如芡實大。臥時。舌壓一丸。自化入喉。神效。
一治聲音不出。
真蘇子(一兩),訶子(三個),杏仁(三十個),百藥煎(二兩)
上為末。每服二三錢。熱酒調下。
一治欲好聲音。用杏仁一升。熬去皮尖。酥一兩。蜜少許。為丸如梧子大。空心。米湯下十五丸。
一治失音。皂角一條去皮子。蘿蔔三個切片。水煎服之。不過三服。能語聲。
白話文:
[補遺]
一種治療喉嚨疼痛如同有毒素的方法,同時也能單獨治療喉嚨疼痛,使用巴豆和半夏,兩者份量相等。將這兩種藥材用最好的醋,在小罐中煎煮到熟。然後取出巴豆和半夏一起磨成粉末,用麻布包裹成幾粒大小如豆子的丸狀,再用先前的醋浸泡。取一粒放在喉痛的地方含著,等到藥丸變熱,就換另一粒繼續含著,直到引起嘔吐或腹瀉才停止。之後,可以喝些稀粥來補充體力,但需避免飲用冷水和食用豬油。
一種有利於胸膈、產生津液、止渴和清音的常見藥物,由烏梅(一兩)和蘇州薄荷葉(四兩)組成。將兩者研磨成細粉,加入白糖霜(四兩)和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狀。每次使用一丸,慢慢含化。
一種治療喉風、咽喉疼痛和單雙側扁桃腺炎的方法,由烏梅去掉核,用竹簽穿在蜒蝣身上,陰乾後取出燒成灰,保存其活性,磨成粉末,塗抹在患處,立即見效。
一種治療咽喉腫痛、生瘡、聲音沙啞且非常危急,以及治療虛弱勞累導致聲音嘶啞和喉痛的藥方,稱為「神仙通隘散」,是賈蘭峯的祕方。配方包括白硼砂(二錢)、孩兒茶(一錢)、蒲黃(六分)、青黛(一錢)、牙硝(六分)、枯礬(六分)、白滑石(一錢)、片腦(二分)、黃連末(五分)、黃柏末(五分)。將所有成分磨成細粉,吹入喉中,立即見效。
一種治療喉嚨熱毒腫痛和喉閉扁桃腺炎等症的藥方,名為「清上丸」,由熊膽(一分)、雄黃(五分)、硼砂(一錢)、薄荷葉(五錢)、青鹽(五分)、膽礬(少許)組成。將所有成分磨成細粉,加入煉化的白糖製成芡實大小的丸狀。在睡前,用舌頭按壓一丸,使其自然溶解在喉嚨中,效果神奇。
一種治療聲音無法發出的藥方,由真蘇子(一兩)、訶子(三個)、杏仁(三十個)、百藥煎(二兩)組成。將所有成分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用熱酒調服。
一種改善聲音的方法,使用一升杏仁,去皮尖後,加入一兩酥油和少量蜂蜜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十五丸。
一種治療聲音喪失的藥方,使用一條皁角去皮籽,加上三個蘿蔔切片,用水煎服。服用三次後,便能恢復語言能力。
2. 結核
結核者。火因痰注而不散。鬱結堅硬如果中核。或在頸脅。或在手足。或在頸項。或在臂在腋。如腫毒。不紅不痛。不作膿。不必潰發。但令熱氣散。核自消。大法。宜二陳湯加竹瀝。多服為效。
梅核氣者。窒礙於咽喉之間。咯之不出。咽之不下。如梅核之狀者是也。始因喜怒太過。積熱蘊隆而成。癘痰鬱結。致有斯疾耳。治宜導痰開鬱。清熱順氣。加陳皮、半夏、川芎、香附、山梔、黃芩、枳殼、蘇子之類是也。如老痰凝結不開。以咸能軟堅之藥。海石是也。
一論咽喉結核成塊。如核桃者。腫硬疼痛。兩腋下俱有。及頸項腫硬。頭不能轉。
消解散
南星(三錢),半夏(二錢姜炒),陳皮(二錢),枳實(一錢),桔梗(八分),前胡(二錢),柴胡(八分),黃連(六分),白附子(八分),連翹(三錢),赤芍(二錢),防風(一錢五分),獨活(二錢),莪朮(一錢),木通(二錢),蘇子(三錢),白芥子(二錢),蔓荊子(二錢),甘草(八分)
上銼。生薑、燈草煎服。
一論不問男婦。遍身疙瘩成塊如核。不紅不痛。皆痰流注而成結核也。
醉翁仙方,海上異人傳。
白頭翁一斤。去葉用根。分作四服。每一服四兩。用酒煎。一日三服。二日服盡而已。
一秘方,治症同前。效不可言。
蓖麻子一斤。去殼用肉。放入公豬肚內。酒煮肚爛為度。取去蓖麻子。曬乾為末。用前爛豬肚。搗千餘下。為丸。酒送下。一日服三次。
一論婦人遍身痰核。不痛不紅不腫。內消之劑。
陳皮(二錢),半夏(二錢),白茯苓(三錢),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白芍(二錢)枳實(一錢),黃連(六分),香附(二錢),桔梗(八分),龍膽草(三錢),連翹(三錢),防己(二錢),羌活(二錢),柴胡(八分),甘草(八分)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服。
一論結核。渾身手足俱有。如胡桃者。並治胸中胃脘至咽門窄狹如線。疼痛者。此風痰氣熱所致也。
開結導痰湯
陳皮(一錢),半夏(七分),枳殼(一錢),枳實(七分),桔梗(五分),前胡(五分),黃芩(一錢),香附(童便浸三分),威靈仙(七分),荊芥(七分),羌活(七分),木香(七分),檳榔(八分),殭蠶(二分),射干(七分),甘草(七分)
上銼一劑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服。
一論痰核氣核。痄腮疙瘩。及吹乳等症。
內消散,朱賓湖得效。
南薄荷(三錢),斑蝥(去翅足三分炒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分。燒酒調下。立效。服之後。小便頻數。服益元散。以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一丸茶下。加至五丸。卻每日減少一丸。減至一丸後。每日服五丸。治瘰癧。名內消丸。
一論痰核方,庠生石介伯傳。
歸尾(一兩),赤芍梢(一兩五錢),連翹(一兩),藁本(七錢五分),細辛(八分),羌活(一兩)獨活(一兩),防風(一兩五錢),荊芥(八分),小川芎(六錢),薄荷(一兩),白芷梢(一兩),桂枝(一兩),甘草節(六錢),赤芍(一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三錢。食後。酒調服。
一論痰核。在喉嚨上下左右。或生在兩腋下。並治瘰癧。庠生敏所兄傳。
防風(一兩五錢),山茨茹(一兩),穿山甲(七錢),射干(二兩),紅內消(二兩),白芷梢(一兩),烏藥(一兩),連翹(一兩),車前子(一兩),漢防己(二兩),何首烏(二兩),牛蒡子,薄荷(各一兩),金銀花,桔梗(各一兩五錢),獨活(一兩),殭蠶(一兩),半夏(一兩),赤芍(一兩五錢),夏枯草(二兩),皂角刺(二兩),小川芎(一兩),當歸尾(一兩),甘草(五錢)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食後服。有潮熱。加黃芩、柴胡各五錢。
一男子素善怒。忽項微腫。漸大如升。用清痰理氣。而大熱作渴。小便頻濁。余謂腎水虧損。用六味地黃丸。補中益氣而愈。亦有項脅等處。大如升斗。或破如菌榴。不問大小。俱治以前法。必多服。以愈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