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喉痹

(聲啞,痄腮)

兩寸脈浮洪而溢者。喉痹也。脈微而伏者死。

內經曰。一陰一陽結。謂之喉痹。一陰者。手少陰君火。心主之脈氣也。一陽者。手少陽相火。三焦之脈氣也。二脈並絡於喉。氣熱則內結。結甚即腫脹。腫脹甚則痹。痹甚則不通而死矣。夫推原十二經。惟足太陽則下項。其餘皆湊於喉嚨。然內經何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。

蓋君相二火。獨勝而熱。中絡故痛者速也。余謂一言可了者。火也。故十二經中。言嗌乾嗌痛。喉腫頷腫。舌本強。皆君火為之也。惟咽痹急速。相火所為也。夫君火者。猶人火也。相火者。猶龍火也。人火焚木其勢緩。龍火焚木其勢速。內經之言喉痹。則與咽舌其兩間耳。

然其病同於火。故不分也。後之醫者。各詳其狀。強立八名。曰單乳蛾。雙乳蛾。子舌脹。木舌脹。纏喉閉。走馬喉閉。熱氣上行。故傳於喉之兩旁。近外作腫。以其形似。是謂乳蛾。一則為單。二則為雙。其比乳蛾差小者。名謂之喉閉。熱結於舌下。復生小舌子。名曰子舌脹。

熱結於舌中。舌為之腫。名曰木舌。強而不柔和也。熱結於咽喉。腫繞於外。且麻且癢。腫而大者。名曰纏喉風。喉痹暴發暴死者。名曰走馬喉風。此八種之名雖詳。若不歸之火。則相去遠矣。其微者可以咸耎之。若其大者以辛散之。今之醫者。皆有其藥也。如薄荷烏頭、殭蠶、白礬、朴硝、銅綠之類。

至於走馬喉痹。何恃此乎。生死人反掌之間耳。其最不誤人者。無如砭針出血。血出則病已。易曰。血去惕出。良以此乎。昔余治一婦人。木舌脹。其舌滿口。諸醫不愈。余以銀針小而銳者。砭之五七度。腫減。三日方平計所出血。幾至盈斗。余昔又治一男子。纏喉風腫。表裡皆作。

藥不能下。余用涼藥灌於鼻中。下十餘行。外用拔毒散敷之。陽起石燒淬。與伏龍肝。各等分。細末之。以新水掃百遍。三日熱始退。腫始消。又嘗治一貴婦喉痹。蓋龍火也。雖用涼劑。而不可使冷服。為龍火。宜用火逐之。人火者。烹飪之火是也。乃使曝於烈日之中。登於高堂之上。

令家人攜火爐。坐藥銚於上。使藥常極熱。不至太沸。通口時時呷之。百餘次。其火自然而散。此法以熱行寒。不為熱而插格故也。大抵治喉痹。用針出血。最為上策。但人畏針。委曲旁求。瞬息喪命。凡用針而有針創者。宜搗生薑塊。調以熟白湯。時時呷之。則創口易合。

銅人亦有灸法。然痛微者可用。速者恐遲則殺人。故治喉痹之人。與救人同。不容少待。內經火鬱發之。發謂發汗。咽喉中豈能有汗。故出血者。乃發汗之一端也。後之君子。毋執小方。而曰吾藥不動臟腑。又妙於出血。若幸遇小疾而獲效。不幸遇大病而死矣。毋遺後悔可也。

一論喉痹危急。死在須臾。牙關緊閉。病人大指外邊。指甲下根。不問男左女右。用布針針之。令血出即效。如大勢危急。兩手大指俱針之。其功尤效。

一論治不測急慢喉痹。腫塞不通。

開關神應散

盆硝(研細四錢),白殭蠶(微炒去嘴八分),青黛(八分),蒲黃(五分),麝香(一分),甘草(八分),馬勃(三分),片腦(一分)

上各為細末。稱足。同研極勻。瓷瓶收貯。如有病症。每用藥一錢五分。以新汲水小半盞。調和。細細呷咽。如是喉痹。即破出血。便愈。如不是喉痹。自然消散。若是諸般舌脹。用藥半錢。以指蘸藥擦在舌上。下咽津唾。如是小兒。一錢作為四五服。亦如前法用。並不計時候。

勃一名馬疕。菌也。虛軟如紫絮。彈之紫灰出。狀如狗肝。生濕地園中久腐處。主惡瘡馬疥。敷諸瘡。以蜜拌調呷。治痹咽痛。

一咽喉腫痛痰涎壅盛。初起或壯盛人。上焦有實熱者可服。

清咽抑火湯

連翹(一錢五分),片芩(一錢),梔子(一錢),薄荷(七分),防風(一錢),桔梗(二錢),朴硝(一錢),黃連(一錢),黃柏(五分),知母(一錢),玄參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大黃(一錢)甘草(五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頻頻熱服。聞生過楊梅瘡者。加防風、山豆根二兩。

一論虛火上升。喉內生瘡。喉閉熱毒。最能降火滋陰。

滋陰降火湯

當歸(一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芍(一錢二分),川黃柏(蜜水炒一錢),生知母(一錢),懷熟地(一錢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,生甘草(一錢),加元參二錢。白桔梗去蘆三錢。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入竹瀝一盞。溫服。

一論喉痹腫痛。聲啞不出。飲食不下。陰虛。相火上炎。咳嗽痰喘。潮熱虛勞等症。內服此藥。外用神仙通隘散。吹之即愈。

滋陰清火湯

熟地黃(一錢),山茱萸(酒蒸去核一錢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山藥(一錢),澤瀉(一錢),桔梗(二錢),元參(一錢),牡丹皮(一錢),黃柏(用蜜水炒一錢),天門冬(去心一錢),麥門冬(去心一錢),甘草(一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外用硼砂一味。噙化嚥下。降痰消毒如神。

一論咽喉腫痛。屬素虛弱者。或服涼藥過多而作瀉者。皆可服。

清上養中湯

小甘草,桔梗(各二錢),元參,當歸,黃芩(各一錢),陳皮(去白),白朮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麥門冬(去心),連翹(各八分),人參,防風,金銀花(各八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食遠頻服。有痰。加貝母。

一論咽喉腫痛。不能言語。或吐或瀉。或不食。或四肢冷痹。但可進藥。無不愈者。此從治法也。

通關散

炙甘草(一錢五分),人參,白朮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桔梗(各二錢),防風(七分),薄荷(五分),荊芥乾薑(炒)

或加大附子(炮各三分)

上銼。水煎。頻頻與服。

一論喉痹。雙單乳蛾。風腫吐咽不下。死在須臾。治一應喉痹之總司也。山豆根為末。用熊膽和為丸。用雞胵皮陰乾。研末為衣。如綠豆大。每用一丸。放舌上。徐徐嚥下。即愈。

一治喉風等症。

起死回生散

蜈蚣(三錢炮存性),膽礬(一錢),全蠍(三錢炒存性),蟬蛻(一錢焙存性),殭蠶(去絲嘴一錢炒),穿山甲(麩炒三錢),蟾酥(一錢),乳香(五分),川烏(一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錢五分。或二錢。小兒每服一分或六七釐。用蔥頭搗爛。和藥。酒送下。出汗為度。如口不開。灌服。忌豬羊油雞面七日。

一論單乳蛾、雙乳蛾、喉風、喉痹腫痛。水漿不入。死在須臾。賓崇周婣家試驗。

膽礬(一錢五分),硼砂(一錢八分),雞內金(制過二錢),枯白礬(二錢),百草霜(三錢以眾末黑為度)

上各為細末。用絹羅過。用中指盛藥。按上患處。入噙。令痰多去。後用薄荷湯漱口。如甚。將鵝翎削尖。刺破。用藥按上。或用鵝毛蘸醋帶藥刷上。滿口刷攪。引痰出盡。即愈。一方。加熊膽五分。更效。

一論喉風腫痛幾死。雙橋周婣家屢驗。

茶子霜梅,釅醋

上三味。研爛去渣。將藥汁蘸掃咽喉。即時吐痰而愈。

一論喉痹腫痛。湯水不下。死在須臾。用此一吹即活。

牛黃(二錢),硼砂(一錢),雄黃(三分)

上為細末。每用一分五釐。吹入喉內。即愈。

一論喉痹腫痛。車左源傳效。

鬱金(一錢),雄黃(五分),巴豆肉(去殼四個兩個生用兩個用豬油包裹燈上燒熱存性)

上為末。三味攪勻。每用一分二釐。入竹筒內。吹患處。小兒用六釐。

一治喉閉風閉難治者。豬牙皂角一條。用蜜調和。水煎。如急。立服。緩則露一宿。尤妙。倘如口緊者。撬開灌之。將危者即蘇。

一治喉風危急。用大黃為末。竹筒盛之。安青魚膽七個入末。待乾。研末聽用。遇患喉痹。吹入鼻中或喉中。立效。

一論時氣纏喉。入喉腫塞。水穀不下。牙關緊閉。不省人事。

神應散

雄黃,枯礬,藜蘆(生用),牙皂(炙黃)

上各等分。為末。每用豆大一粒。吹鼻內。吐痰神效。

一論喉痹乳蛾。咽喉腫痛。湯水不入。死在須臾之急。巴豆去谷。搗為末。入細辛末少許。同研勻。卷在紙內。中間剪斷。如左患塞右鼻。如右患塞左鼻孔中。雙腫左右相替塞之。咽喉立開如神。

一論喉痹腫痛。水漿不入。死在須臾。(扶滿劉匯昆傳)先用皂角、細辛為末擦牙。次用陳鹽松菜燒灰。霜梅肉、生艾葉擂爛。同扎於筷頭上。蘸喉數次。吐痰盡。即食百沸湯。食後。用米粥調服。

一治咽喉腫痛。

百藥煎,硼砂,甘草,生白礬(各等分)

上四味。為細末。每服一錢。食後。用米湯調。細細呷下。

一論纏喉腫痛。皂角為末。用醋調塗外頸上。干則易。其乳蛾即破而愈。

一論喉風腫痛。不可忍者。霜梅五個或七個去核。白礬一兩。研爛。用好醋一碗。入藥同煮。以礬化為度。待溫。用筷扎綿繳齒上下至喉。先繳牙外。自外而繳至舌下。自舌下又繳至舌上。繳至喉。其痰自然湧出。痰帶絲者即愈。無絲者絲斷不治。

一論喉痹壅塞不通。用紅藍花搗絞。取汁一小鐘服之。以瘥為度。如冬月無濕花。可浸乾者。絞取濃汁如前。服之有效。

一論咽喉腫痛。

吹喉散,周印池傳。

牙硝(一兩五錢),硼砂(五錢),雄黃(二錢),殭蠶(一錢),冰片(二分)

上為細末。每用少許。吹喉立效。

一治咽喉腫痛。水吞不下。用青鹽、白礬、硼砂各等分。為末。吹患處。有痰吐出而愈。

一治咽喉腫痛。水漿不入。死在須臾。用真蟾酥為末。用筷頭點入對嘴上。即時消散。其效速如風。

一論久嗽喉痛。

小太平丸

人參(二分),五味子(三分),天門冬(去心五分),麥門冬(去心二錢),玄參(八分),徽墨(三分)
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噙化下。痰甚。加貝母。

一論勞役過傷。忽咽喉腫閉。不省人事。喘促痰湧。汗出如水。肢體痿軟。脈浮大而數。此飲食勞役。無根虛火上促也。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依本方加肉桂。頓蘇。

一論咽喉腫痛。口舌生瘡。勞則愈甚。此脾肺氣虛。膀胱有熱也。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依本方加元參、酒炒黃柏、知母。稍愈。去知、柏。加山藥、山茱萸。

一論咽喉腫痛。服涼藥過多。或過勞。痛愈甚。此中氣虛熱也。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依本方加炒芩、連。

一論積熱上攻。痰涎壅塞。喉痛聲啞。腫痛難禁。

上宮清化丸,內閣秘傳。

黃連(去毛六錢),桔梗(去蘆六錢),山豆根(四錢),粉草(四錢),薄荷葉(一錢),白硼砂(六分)
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芡實大。時常噙化。

一論喉痛有痰。聲啞。

薄荷(二兩),細茶(一兩),白硼砂(七錢),烏梅肉(二十一個),貝母(二錢),冰片(三分),孩兒茶(五錢)
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皂角子大。每噙化下。

一論聲啞。

甘草,烏梅,桔梗,烏藥

上銼。水煎。溫服。

一治出聲音方。

訶子(炮去核一兩),木香(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銼。水煎。入生地黃汁一合。再煎數沸。放溫。分六服。每食後。日進半料。

一論聲嘶失音。

表裡

當歸(酒洗一兩),懷熟地黃(一兩),懷生地黃(一兩),天門冬(去心鹽炒五錢),黃柏(蜜炒一兩),知母(五錢),麥門冬(去心鹽炒五錢),玄參(三錢),白茯苓(去皮一兩),訶子(五錢),阿膠(炒五錢),人乳(一碗),牛乳(一碗),烏梅肉(十五個),甜梨汁(一碗)
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黃豆大。每服八九十丸。訶子湯下。蘿蔔湯亦可。

一治失音。用槐花新瓦上炒熟。懷之。隨處細嚼一二粒。久久自愈。

一治失音。用生白礬。煉蜜為丸服效。

一治聲啞失音不出。用豬板油切爛。入蜜內重湯煮熟食之。

一論痄腮腫痛。

防風,荊芥,羌活,連翹,牛蒡子,甘草(各等分)

上銼。水煎服。外用赤小豆末。醋調敷。恐毒氣入喉難治。

一方。用石灰不拘多少。炒七次。地下放七次。醋調。塗腫處立愈。

一論痄腮疙瘩腫痛。及吹乳。

南薄荷(三錢),斑蝥(去翅足炒三分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一分。燒酒調下。立消。服藥後。小便頻數。服益元散一服。

一治卒喉中生肉。以棉裹筷頭蘸鹽。指肉上。日六七度易。

一人患喉閉。以防風通聖散治之。腫不能咽。此症須針之無奈牙關已閉。遂刺少商穴出血。口即開。更以膽礬入患處。

吐痰一二碗許。仍投藥乃愈。嘗見患此疾者。畏針不刺。多斃。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。去爪角如韭葉許。

一人喉閉。腫痛寒熱。脈洪數。此少陰心火。少陽相火。二經為病。其症最惡。惟刺患處出血為上。因彼畏針。先以涼膈散服之。藥從鼻出。急乃願刺。則牙關已緊。不可針。遂刺少商二穴。以手勒去黑血。口開。仍刺喉間。治以前藥。及前吹喉散吹之。頓愈。又以人參敗毒散加芩、連、牛蒡子、玄參。

四劑而平。經曰。火鬱發之謂發汗。出血乃發汗之一端也。河間云。治喉之火。與救火同。不容少怠。嘗見喉閉不出血。喉風不去痰。以致不救者多矣。每治咽喉腫痛。或生瘡毒。以荊防敗毒散加芩、連。重者用防風通聖散

一男子口舌常破。如無皮狀。或咽喉作痛。服諸涼藥。愈甚。余以理中湯一劑。乃可。

一人腳發熱。則咽喉作痛。內熱口乾。痰涎上壅。此腎經虧損。火不歸經。用補中益氣加麥冬、五味。及用加減八味丸而愈。

一人患喉痛。日晡益甚。此血氣虛而有熱。用八珍湯而愈。後每入房。發熱頭痛。用補中益氣湯。又加麥冬五味。及六味丸常服。後不復作。

一丹溪先生云。咽痛屬血虛。用四物湯加竹瀝。陰虛火上炎者。必加玄參。氣虛。加人參、竹瀝。又云。咽喉腫痛。有陰虛陽氣飛越。痰結在上者。脈必浮大。重取必澀。去死為近。宜人參一味濃煎。細細飲之。如作實症治之。禍如反掌。此發前人之未發。救無窮之夭亡。(但此一方宜斟酌用之看症按方不可泥執也)

一人因怒氣大叫。將下腮脫落。任掇不上。眾視束手。余以烏梅捶餅。塞於兩腮坐牙盡頭空處。張口流涎。須臾。隨手掇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