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痰飲
一氣虛有痰。加人參、白朮。脾虛者。宜補中氣以運痰。降下加白朮、白芍、神麯、麥芽。兼用升麻提起。內傷夾痰。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之類。薑汁傳送。或加竹瀝尤妙。
一痰在膈上。必用吐法。瀉之不去。膠固稠濁者。必用吐。脈浮者。宜吐。痰在經絡間。非吐不可。吐中就有發散之義。凡用吐藥。宜升提其氣。便吐。加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茶芽、生薑、齏汁之類。或瓜蒂散。凡吐。用布緊勒肚。於不通風處行之。
一痰在腸胃間。可下而愈。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之類。凡痰用利藥過多。脾氣易虛。則痰易生而多。
一痰在脅下。非白芥子不能達。
一痰在皮裡膜外。非薑汁、竹瀝不可及。在四肢非竹瀝不開。在經絡亦用竹瀝。必佐以生薑、韭汁。膈間有痰。或顛狂。或健忘。或風痰。俱用竹瀝。與荊瀝同功。氣虛少食。用竹瀝。氣實能食。用荊瀝。
一凡人身上中下有塊。是痰也。問其平日好食何物。吐下後。方用藥。
一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。不痛不紅。不作膿者。皆痰注也。宜隨處用藥消之。
一凡痰之為物。無處不到。為隨氣升降故也。
一論竹瀝。大治熱痰。又能養血清熱。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。得竹瀝灌之。遂蘇。誠起死回生妙藥也。
用水竹早姜竹。截長二尺許。小者每段劈作二片。大者劈作四片。入井水浸一時許。以薄磚兩塊排定。將竹片排於磚上。兩頭露一二寸。下以烈火迫之。兩頭以盆盛瀝。每六分中。加薑汁一分服之。熱甚者。只可加半分耳。以竹瀝加入湯藥內服之尤妙。取荊瀝亦治熱痰。亦照此法取之。
一論痰屬濕。乃津液所化。因風寒濕熱之感。或七情飲食所傷。以致氣逆液濁。變為痰飲。故曰痰因火動。降火為先。火因氣逆。順氣為要。
加減二陳湯
橘紅(去白一錢),半夏(制一錢半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貝母(一錢半),枳實(炒一錢)白朮(去蘆一錢二分),連翹(五分),黃芩(酒炒一錢),防風(去蘆五分),天花粉(七分),香附(童便炒一錢),甘草(三分)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水煎。溫服。
一論熱痰在胸膈間不化。吐咯不出。寒熱氣急。滿悶作痛者。名曰痰結。
開結化痰湯
陳皮(一錢),半夏(制二錢),茯苓(二錢),桔梗(八分),枳殼(七分),貝母(一錢),栝蔞仁(二錢),黃連(五分),黃芩(二錢),梔子(二錢),蘇子(二錢),桑皮(三錢),朴硝(八分),杏仁(三錢),甘草(八分)
上銼。水煎。入薑汁磨木香服。
一論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。牽引胸背。亦作寒熱。喘咳煩悶。或作腫塊。痛難轉側。或四肢麻痹不仁。或背心一點如冰冷。脈來沉滑。乃是濕痰流注。經絡關節不利故也。
白話文:
痰飲
氣虛而有痰,可加入人參、白朮。脾虛者,宜補益中氣以利痰液運行,可用白朮、白芍、神麴、麥芽等藥物向下引導,再配合升麻向上提升。內傷夾痰者,可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藥物,並用薑汁送服,或加竹瀝效果更佳。
痰停留在膈膜以上,必須採用吐法。若瀉下方法無效,痰液膠固稠濁者,也必須採用吐法。脈象浮者,也宜採用吐法。痰阻滯於經絡之間,非吐不可。吐法本身就具有發散的作用。凡是使用吐藥,應當先提升氣機,再行吐治。可加入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茶芽、生薑、韭菜汁等藥物,或使用瓜蒂散。凡是使用吐法,都應使用布條緊縛腹部,並在通風不良的地方進行。
痰停留在腸胃之間,可以採用下法治療,可用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等藥物。但凡使用利藥過多,容易傷脾氣,脾氣虛弱則痰液更容易產生且量多。
痰停留在脅肋下,非白芥子莫能及。
痰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,非薑汁、竹瀝不可奏效。停留在四肢者,非竹瀝不能化開;停留在經絡者,也需使用竹瀝,並需佐以生薑、韭菜汁。膈間有痰,或伴隨顛狂、健忘、風痰等症狀,都可使用竹瀝,其功效與荊瀝相似。氣虛少食者,宜用竹瀝;氣實能食者,宜用荊瀝。
凡是人體上下出現腫塊,都是痰飲所致。應詢問患者平日飲食習慣,在吐下之後,再根據情況用藥。
凡是人體頭面頸頰身體上出現結核,不痛不紅,不化膿者,都是痰飲凝聚而成,應根據部位用藥消散。
痰飲的病理產物,無處不到,這是因為它隨著氣機的升降而移動的緣故。
竹瀝具有治療熱痰的功效,還能養血清熱。對於痰厥昏迷,幾近死亡的患者,灌服竹瀝後可以甦醒,確實是起死回生之妙藥。
取用水竹或早竹,截取約二尺長,小的劈成兩片,大的劈成四片,放入井水中浸泡約一小時。用兩塊薄磚排好,將竹片放在磚上,兩端露出約一、二寸,下面用猛火烘烤,兩端用盆盛接竹瀝。每服六分竹瀝,加一分薑汁,熱甚者,只加半分即可。將竹瀝加入湯藥中服用效果更佳。取荊瀝治療熱痰的方法也相同。
痰屬濕邪,是由津液變化而來,由於風寒濕熱之邪侵犯,或七情、飲食所傷,導致氣逆、液濁,轉變成痰飲。所以說,痰因火動,應先降火;火因氣逆,應先順氣。
加減二陳湯
橘紅(去白一錢),半夏(制一錢半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貝母(一錢半),枳實(炒一錢),白朮(去蘆一錢二分),連翹(五分),黃芩(酒炒一錢),防風(去蘆五分),天花粉(七分),香附(童便炒一錢),甘草(三分)
上藥共研末,加生薑三片,水煎,溫服。
熱痰停留在胸膈之間,不化不吐,伴有寒熱、氣急、胸悶疼痛者,稱為痰結。
開結化痰湯
陳皮(一錢),半夏(制二錢),茯苓(二錢),桔梗(八分),枳殼(七分),貝母(一錢),栝蔞仁(二錢),黃連(五分),黃芩(二錢),梔子(二錢),蘇子(二錢),桑皮(三錢),朴硝(八分),杏仁(三錢),甘草(八分)
上藥共研末,水煎,加入薑汁磨碎的木香服用。
遍身四肢骨節疼痛,牽引胸背,伴有寒熱、喘咳、煩悶,或出現腫塊,疼痛難以翻身,或四肢麻痺,或背心感覺冰冷,脈象沉滑,這是濕痰流注,經絡關節不利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