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奇經八脈
督脈者,起於下極之腧,並於脊裡,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。
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上頤,循面入目,絡舌。
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足陽明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
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。
陽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
陰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,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
陽維,起於諸陽之會。
陰維,起於諸陰之交。
白話文:
督脈的部分,它開始於人體最底端的穴位,並沿著脊椎內部向上延伸,一直到風府穴,然後進入並連結到腦部。
任脈的部分,它起源於肚臍下方,往上到達恥骨邊緣,再沿著腹部內側往上,經過關元穴,直到喉嚨上方,接著沿著面部進入眼睛,同時聯繫到舌頭。
衝脈的部分,它起源於氣街穴,和足陽明胃經一起行走,夾著肚臍往上,到達胸部中央後散開。
帶脈的部分,它起源於季脅穴,環繞身體一圈。
陽蹺脈的部分,它起源於腳跟中間,沿著外踝往上行走,最終進入風池穴。
陰蹺脈的部分,它同樣起源於腳跟中間,沿著內踝往上行走,到達喉嚨,與衝脈交會。
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經的交匯點。
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經的交匯點。
2. 診脈
皇極經云。人之四肢,各有脈也。一脈三部,一部三候,以應天數也。一脈三部,寸關尺也。一部三候,浮中沉也。所以應之九數也。愚謂脈之理亦微矣。人有四時之正脈,有平生之常脈,有內傷之變脈,有外感之邪脈,有重陰之脈,有重陽之脈,有陽虛而陰乘之脈,有陰虛而陽乘之脈。
有陽極而陰生之脈,有陰極而陽生之脈,有獨見之脈,有兼見之脈,有初病之脈,有久病之脈,有可治之脈,有不治之脈。其左右上下表里之間,有餘不足,惟在乎分別陰陽。能分別陰陽,斯可以識脈之體。劉復真曰。昔王叔和以七表八里脈,決人之生死。然又文理浩繁。今撮其樞要。
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,知風氣冷熱主病。且浮而有力者為風,浮而無力為虛。沉而有力為積,沉而無力為氣。遲而有力為痛,遲而無力為冷。數而有力為熱,數而無力為瘡。更分三部,在何部得之。若在寸部,主上焦頭面胸膈之疾。關部,主中焦肚腹脾胃之疾。尺部,主下焦小腹腰足之疾。
診其五臟,何髒得之。六腑亦然。學者又當以意會而加精別,庶不致按寸握尺之誚云。
白話文:
《皇極經》中提到,人的四肢各有脈絡,每條脈絡又分為三個部位,每個部位有三種脈象,這都是為了應合天地間的數理。每條脈絡的三個部位指的是寸、關、尺。每個部位的三種脈象則是浮、中、沉,這都是為了應合數學中的九數法則。我認為,脈絡的學問十分微妙。人體有四季的正常脈象,有個人平日的常態脈象,有內傷後的變化脈象,有外感疾病的異常脈象,有極度陰性反應的脈象,也有極度陽性反應的脈象,有陽氣虛弱而被陰性所佔據的脈象,也有陰氣虛弱而被陽性所佔據的脈象。
有陽氣到達極點而開始生成陰氣的脈象,也有陰氣到達極點而開始生成陽氣的脈象,有單一出現的脈象,也有同時出現多種特徵的脈象,有剛發病時的脈象,也有長時間生病的脈象,有可以治療的脈象,也有無法治療的脈象。在身體的左右上下表裡各處,脈象可能過剩或不足,關鍵在於分辨陰陽。如果能分辨陰陽,就能理解脈象的本質。劉復真說,過去王叔和用七種表脈和八種裏脈來判斷人的生死,然而這種方法理論繁複。現在我們把核心要點摘錄出來。
以浮、沉、遲、數這四種脈象為基礎,理解風、氣、冷、熱等疾病的主要脈象。例如,脈象浮起且有力的是風症,浮起但無力的是虛症。脈象下沉且有力的是積聚,下沉但無力的是氣虛。脈象慢而有力的是疼痛,慢而無力的是寒症。脈象快而有力的是熱症,快而無力的是瘡症。再進一步分析,看這種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。如果是在寸部,代表上焦、頭部、面部、胸部的疾病。如果是在關部,代表中焦、腹部、脾胃的疾病。如果是在尺部,代表下焦、小腹、腰部、腳部的疾病。
診斷五臟,看是哪個臟器出現問題。對於六腑也是同樣的診斷方法。學習者應該用心領會並精確區分,這樣就不會被人嘲笑只懂得按寸握尺了。
3. 七表八里總歸四脈
浮脈屬陽主表。舉指輕按而得之曰浮。浮而有力曰洪,浮而無力為芤,浮而長大為實。
沉脈屬陰主裡。舉指重按而得之曰沉。沉而有力為滑,沉而無力為弱,沉而似有似無為微,沉而至骨為伏。
遲脈屬陰在臟。舉指半重按之在內,再按乃見;一息三至曰遲。遲而有力為澀,遲而無力為濡,遲而似有似無為緩。
數脈屬陽在腑。舉指輕按而極急;一息六至曰數。數而有力為弦,數而無力為緊。
寸部主上焦頭面之疾。(凡診脈按至骨而見者謂之有力,按至骨而無者謂之無力。余皆仿此。)
浮而有力主風;無力主虛;主頭面眼目,虛浮體重,風寒齒痛,口眼喎斜。
沉而有力主積;無力主氣;主胸膈痞滿,咳嗽氣急,膈氣翻胃,胸滿不食。
遲而有力主痛;無力主冷;主嘔吐痞滿,不入水穀,虛汗拘急,疼痛不已。
數而有力主熱;無力主瘡;主吐食煩躁,口苦咽乾,客熱煩渴,頭痛口瘡。
關部主中焦胸腹之疾。
浮而有力主風;無力主虛;主兩臂拘攣,不能舉運,背脊筋疼,身體麻木。
沉而有力主積;無力主氣;主膨脹虛鳴,心腹疼痛,上下關格,不思飲食。
遲而有力主痛;無力主冷;主痃癖腹痛,遊走不定,上下攻刺,反胃吐食。
數而有力主熱;無力主瘡;主口熱作渴,嘔吐霍亂,怔忡煩躁,寒熱交爭。
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。
浮而有力主風;無力主虛;主寒邪腰痛,腿膝麻木,陰莖腫痛,大小便不利。
沉而有力主積;無力主氣;主臍下腫痛,腳膝痠痛,下虛盜汗,小便頻數。
遲而有力主痛;無力主冷;主小腹急痛,外腎偏墜,小便頻數,大便泄瀉。
數而有力主熱;無力主瘡;主小便不通,大便閉塞,或作腎癰,煩渴不止。
五臟見浮脈。主風虛之病。
心脈浮。主心虛,觸事易驚,神不守舍,舌強不語,語言錯亂。
肝脈浮。主中風癱瘓,筋脈攣搐,面腫牙疼,腸風下血。
脾脈浮。主脾虛作膨,飲食不進,上氣喘急,嘔逆泄瀉。
肺脈浮。主咳嗽氣急,大便風秘,面浮面瘡,吐血吐膿。
腎脈浮。主腰疼牙痛,小腹氣痛,腿足生瘡,足膝無力。
五臟見沉脈。主積氣之病。
心脈沉。主小便淋瀝,咯血尿血,小便不通,寤而不寐,心驚。
肝脈沉。主怒氣傷肝,脅痛肥氣,眼目昏痛,肚腹脹滿。
脾脈沉。主中滿不食,痞氣色黃,手足不仁,嘔吐泄瀉,貪睡。
肺脈沉。主咳嗽多痰,上氣喘急,嘔血失聲,息賁肺癰。
腎脈沉。主風滯腰疼,小便不利,陰癩作脹,奔豚腹滿。
五臟見遲脈。主冷痛之病。
心脈遲。主小便頻數,心疼嘔水,怔忡多悸,伏梁臍痛。
肝脈遲。主筋攣骨痛,目昏多淚,觸事易驚,轉筋麻木。
脾脈遲。主咳嗽泄瀉,腹中有蟲,痰涎多壅,飲食不化。
白話文:
浮脈屬於陽性,代表表證。輕輕按下就能感受到的脈象稱為浮脈。如果浮脈強勁有力,則是洪脈。浮脈但力度不足,則為芤脈。浮脈且脈道長大的,則是實脈。
沉脈屬於陰性,代表裏證。必須用力按下才能感受到的脈象稱為沉脈。如果沉脈強勁有力,則是滑脈。沉脈但力度不足,則為弱脈。沉脈且似有似無的,則是微脈。沉脈且脈象深達骨髓的,則是伏脈。
遲脈屬於陰性,與臟器相關。需要半力按下,在內部才能感受到的脈象。每分鐘跳動三次的,則是遲脈。遲脈且強勁有力,則是澀脈。遲脈但力度不足,則為濡脈。遲脈且似有似無的,則是緩脈。
數脈屬於陽性,與腑器相關。輕輕按下,脈象急促的,每分鐘跳動六次的,則是數脈。數脈且強勁有力,則是弦脈。數脈但力度不足,則為緊脈。
寸部的脈象主要反映上焦、頭面部的疾病。如果脈象按到骨髓仍能感受到,表示脈象有力;如果脈象按到骨髓仍感受不到,表示脈象無力。其他部位的脈象判斷也類似。
浮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風邪侵襲;如果浮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虛弱。主要與頭面部、眼睛的疾病相關,如體重增加、風寒引起的牙痛、口眼歪斜等。
沉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積聚性疾病;如果沉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氣虛。主要與胸膈痞滿、咳嗽氣急、膈氣反胃、胸滿不食等疾病相關。
遲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疼痛;如果遲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寒涼。主要與嘔吐痞滿、食慾不振、虛汗拘急、疼痛不止等疾病相關。
數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熱症;如果數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瘡毒。主要與吐食煩躁、口苦咽乾、熱症煩渴、頭痛口瘡等疾病相關。
關部的脈象主要反映中焦、胸腹部的疾病。
浮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風邪侵襲;如果浮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虛弱。主要與兩臂拘攣、不能舉運、背脊筋疼、身體麻木等疾病相關。
沉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積聚性疾病;如果沉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氣虛。主要與膨脹虛鳴、心腹疼痛、上下關格、食慾不佳等疾病相關。
遲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疼痛;如果遲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寒涼。主要與痃癖腹痛、遊走不定、上下攻刺、反胃吐食等疾病相關。
數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熱症;如果數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瘡毒。主要與口熱作渴、嘔吐霍亂、怔忡煩躁、寒熱交爭等疾病相關。
尺部的脈象主要反映下焦、腰部和足部的疾病。
浮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風邪侵襲;如果浮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虛弱。主要與寒邪腰痛、腿膝麻木、陰莖腫痛、大小便不順暢等疾病相關。
沉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積聚性疾病;如果沉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氣虛。主要與臍下腫痛、腳膝痠痛、下虛盜汗、小便頻數等疾病相關。
遲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疼痛;如果遲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寒涼。主要與小腹急痛、外腎偏墜、小便頻數、大便泄瀉等疾病相關。
數脈且強勁有力,主要反映熱症;如果數脈但力度不足,則反映瘡毒。主要與小便不通、大便閉塞、或形成腎癰、煩渴不止等疾病相關。
五臟出現浮脈,主要反映風虛性疾病。
心臟的脈象呈現浮脈,主要反映心虛。可能伴有易驚、神志不清、舌強不語、語言錯亂等症狀。
肝臟的脈象呈現浮脈,主要反映中風癱瘓。可能伴有筋脈攣搐、面部腫脹、牙疼、腸風下血等症狀。
脾臟的脈象呈現浮脈,主要反映脾虛導致腹部膨脹。可能伴有食慾不佳、上氣喘急、嘔逆泄瀉等症狀。
肺臟的脈象呈現浮脈,主要反映咳嗽氣急。可能伴有大便風祕、面部浮腫、面部瘡疹、吐血吐膿等症狀。
腎臟的脈象呈現浮脈,主要反映腰疼、牙痛、小腹氣痛、腿足生瘡、足膝無力等症狀。
五臟出現沉脈,主要反映積氣性疾病。
心臟的脈象呈現沉脈,主要反映小便淋瀝、咯血尿血、小便不通、睡眠不佳、心驚等症狀。
肝臟的脈象呈現沉脈,主要反映怒氣傷肝。可能伴有脅痛、眼目昏痛、肚腹脹滿等症狀。
脾臟的脈象呈現沉脈,主要反映中滿不食、痞氣色黃、手足不仁、嘔吐泄瀉、貪睡等症狀。
肺臟的脈象呈現沉脈,主要反映咳嗽多痰、上氣喘急、嘔血失聲、息賁肺癰等症狀。
腎臟的脈象呈現沉脈,主要反映風滯腰疼、小便不利、陰癩作脹、奔豚腹滿等症狀。
五臟出現遲脈,主要反映冷痛性疾病。
心臟的脈象呈現遲脈,主要反映小便頻數、心疼嘔水、怔忡多悸、臍痛等症狀。
肝臟的脈象呈現遲脈,主要反映筋攣骨痛、目昏多淚、轉筋麻木等症狀。
脾臟的脈象呈現遲脈,主要反映咳嗽泄瀉、腹中有蟲、痰涎多壅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肺臟的脈象呈現遲脈,主要反映寒嗽喘滿、大便溏瀉、皮膚乾燥、夢見涉水等症狀。
腎臟的脈象呈現遲脈,主要反映小便頻數、滑精不禁、膝脛痠痛、陰部濕潤、盜汗等症狀。
五臟出現數脈,主要反映瘡熱性疾病。
心臟的脈象呈現數脈,主要反映煩躁狂言、舌上生瘡、小便赤澀、眼目昏花等症狀。
肝臟的脈象呈現數脈,主要反映眼痛、眼膜異常、頭風眩暈、婦女血熱骨蒸、中風等症狀。
脾臟的脈象呈現數脈,主要反映口臭、胃部不適、齒痛牙宣、多食不飽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
肺臟的脈象呈現數脈,主要反映咳嗽吐血、喉腥目赤、大便祕結、面部痤瘡等症狀。
腎臟的脈象呈現數脈,主要反映消渴不止、小便血淋、下疳生瘡、陰囊濕癢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