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血氣論
人生之初。具此陰陽。則亦具此血氣。所以得全性命者。氣與血也。血氣者。乃人身之根本乎。氣取諸陽。血取諸陰。血為榮。榮行脈中。滋榮之義也。氣為衛。衛行脈外。護衛之義也。人受穀氣於胃。胃為水穀之海。灌溉經絡。長養百骸。而五臟六腑。皆取其氣。故清氣為榮。
濁氣為衛。榮衛二氣。周流不息。一日一夜。脈行五十度。平旦復會於氣口。陰陽相貫。血榮氣衛。常相流通。何病之有。一窒礙焉。則百病由此而生。且氣之為病。發為寒熱。喜怒憂思。積痞疝瘕癥癖。上為頭旋。中為胸膈。下為臍間動氣。或喘促。或咳噫。聚則中滿。逆則足寒。
白話文:
人生之初,陰陽血氣俱全
人生剛開始時,就具備了陰陽二氣,也因此擁有血氣。所以能完整維持生命者,就是氣與血。血氣是人體的根本。氣源自陽,血源自陰。血負責滋養,在脈絡中運行,這就是「榮」的意思。氣負責保護,在脈絡外圍運行,這就是「衛」的意思。
人從胃中吸收穀氣,胃是水谷的海洋,它灌溉經絡,滋養全身。五臟六腑都依靠著穀氣,因此清氣負責滋養,濁氣負責保護。榮衛二氣周流不息,一天一夜脈絡運行五十度,清晨時在氣口匯合。陰陽相通,血氣相依,不斷循環流動,怎麼會有病呢?
一旦氣血運行受阻,百病由此而生。氣的病症,會表現為寒熱、喜怒憂思、積聚、痞塊、疝氣、瘕、癥、癖等。上半身表現為頭昏眼花,中半身表現為胸膈不暢,下半身表現為臍周動氣。也有可能出現喘促、咳嗽、打嗝。氣積聚則腹部飽滿,氣逆流則足部冰冷。
凡此諸疾。氣使然也。血之為病。妄行則吐衄。衰涸則虛勞。蓄之在上。其人忘。蓄之在下。其人狂。逢寒則筋不榮而攣急。挾熱毒則內瘀而發黃。在小便為淋痛。在大便為腸風。婦人月事進退。漏下崩中。病症非一。凡此諸疾。皆血使之也。夫血者譬則水也。氣者譬則風也。
風行水上。有血氣之象焉。蓋氣者血之帥也。氣行則血行。氣止則血止。氣溫則血滑。氣寒則血凝。氣有一息之不運。則血有一息之不行。病出於血調。其氣猶可以導達。病原於氣。區區調血。又何加焉。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。調血次之。先陽後陰也。若夫血有敗瘀滯泥諸經。
壅遏氣之道路。經所謂去其血而後調之。不可不通其變矣。然調氣之劑。以之調血而兩得。調血之劑。以之調氣則乖張。如木香、官桂、細辛、厚朴、烏藥、香附、三稜、莪朮之類。治氣可也。治血亦可也。若以當歸、地黃輩。施之血症則可。然其性纏滯。有虧胃氣。胃氣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。
白話文:
凡此種種疾病,都是氣使然也。血液所引起的疾病,亂竄則會吐血鼻血,衰竭則會虛弱勞累。積聚在頭部,此人會失憶;積聚在下腹部,此人會神志不清。遇寒則筋脈不滋潤而攣縮,夾雜熱毒則內部瘀積而皮膚發黃。在小便則會淋痛,在大便則會腸風。婦女月經來潮進退失調,月經量過多或經血不止,病症不一。凡此種種疾病,皆是血液所致。
夫血液,譬如水;氣,譬如風。風行水上,便有血氣運行的景象。蓋氣是血液的領導,氣行則血行,氣止則血止。氣溫則血液流暢,氣寒則血液凝固。氣有一息不運,則血液也有一息不流通。疾病出自血液失調,其氣尚可引導流通。疾病源於氣虛,只單純調血,又何益呢?因此,人體調氣為上,調血次之,先陽後陰也。
若血液瘀積、滯留、泥塞經絡,阻礙氣的運行,經書上所言「去其血而後調之」,不可不通其變通之道。然而,調氣的藥物,用來調血也可以達到雙重效果。調血的藥物,用來調氣則會適得其反。如木香、官桂、細辛、厚朴、烏藥、香附、三稜、莪朮之類,治氣可也,治血亦可也。若以當歸、地黃等藥物,用於血症則可,但其性纏滯,會傷胃氣。胃氣虧損,則五臟六腑之氣也會衰敗。
善用藥者。必以胃藥助之。凡治病當識本末。如嘔吐痰涎。胃虛不食。以致發熱。若以涼劑退熱。則胃氣愈虛。熱亦不退。宜先助胃止吐為本。其熱自退。縱然不退。但得胃氣已正。旋與解熱。又有傷寒大熱。屢用寒涼疏轉。其熱不退。若與調和胃氣。自然安愈。
心為血之主。肝為血之藏。肺為氣之主。腎為氣之藏。止知血之出於心。而不知血之納於肝。知氣之出於肺。而不知氣之納於腎。往往用藥。南轅北轍矣。假如血痢。以五苓、門冬等劑。行其心。巴豆、大黃逐其積。其病猶存者。血之所藏。無以養也。必佐以芎、歸、。則病自止。
白話文:
善用藥物的人,一定要先用補胃的藥物來幫助它。任何治療疾病都要明白根本和枝節。比如說嘔吐痰涎,胃虛弱不思飲食,導致發燒。如果用涼藥退燒,就會讓胃氣更虛弱,熱也退不了。應該先幫助胃止吐,這是根本,然後熱就會自然退去。就算熱沒有退,只要胃氣恢復正常,再用解熱藥,就會有效果。還有傷寒發高燒,一直用寒涼藥疏導,熱卻退不了,如果用藥調和胃氣,自然就會痊癒。
心臟是血液的主人,肝臟是血液的倉庫。肺臟是氣的主人,腎臟是氣的倉庫。只知道血液從心臟出來,卻不知道血液要儲存在肝臟。知道氣從肺臟出來,卻不知道氣要儲存在腎臟。常常用藥的時候,就如同南轅北轍,方向錯誤。比如說血痢,用五苓散、門冬湯等藥物行氣於心臟,用巴豆、大黃等藥物瀉去積聚,但疾病仍然存在,這是因為血液的倉庫沒有辦法補充。一定要配合川芎、當歸等藥物,這樣病才會自然停止。
假如喘嗽。以枳殼、桔梗、紫蘇、桂、薑、橘等劑調其氣。以南星、半夏、細辛豁其痰。而終不升降者。氣之所藏。無以收也。必佐以補骨脂輩。則氣歸原矣。病有標本。治有先後。綱舉而目斯張矣。噫此傳心至妙之法。敢不與衛生君子共之。
白話文:
假如患有咳嗽氣喘的毛病,可以用枳殼、桔梗、紫蘇、桂枝、薑、橘皮等藥材來調和氣機。可以用南星、半夏、細辛來化解痰液。如果咳嗽氣喘始終無法改善,氣機無法收斂,就必須要加入補骨脂等補氣藥物,這樣才能讓氣機歸於根本。疾病有表裡之分,治療也要有先後順序,綱舉目張才能治本。唉!這真是傳承心法中極為精妙的治療方法,怎能不與各位愛護健康的朋友分享呢!
2. 脾胃論
夫脾胃者。倉廩之官也。屬土以滋眾臟。安穀以濟百骸。故胃於中宮。職司南政。旺於四季。體應四肢。胃形如囊。名水穀之海。脾形若掌。乘呼吸而升降。司運化之權。其致呼吸者。元氣也。脾居其間。附胃磨動。所以穀氣消而轉輸也。胃屬於戊脾。乃己也。至哉坤元。萬物滋生。
人之一元。三焦之氣。五臟六腑之脈。統宗於胃。故人以胃氣為本也。凡善調脾胃者。當惜其氣。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。氣弱則稽滯矣。運食者元氣也。生血氣者飲食也。無時不在。無時不然。故無專名。亦無定位。經言胃氣脈不可得見。衰乃見耳。六脈之偏勝。而出獨弦獨浮獨洪獨沉之脈。
白話文:
脾胃是人體的糧倉,屬於土性,負責滋養五臟六腑,將食物轉化為營養供應全身。胃位於人體中焦,掌管消化吸收,四季都旺盛,並且與四肢相應。胃的形狀像囊袋,稱為「水穀之海」,脾的形狀像手掌,隨著呼吸而升降,負責運化食物。元氣是推動呼吸的動力,脾依附在胃上,不斷磨動,使食物消化轉化並輸送到全身。胃屬於戊土,脾屬於己土,是坤元的化身,滋養萬物。
人體的根本,三焦之氣、五臟六腑的脈絡,都源於胃,因此人以胃氣為本。想要保養脾胃,就要珍惜胃氣,胃氣強健則升降功能正常,胃氣虛弱則消化不良。飲食是生血氣的根本,元氣是消化食物的動力,時刻都在運作,無需專門命名,也無固定位置。經書上說胃氣脈絡看不見,只有虛弱時才會顯現出來。六脈的偏盛,則會出現獨弦、獨浮、獨洪、獨沉的脈象。
是脈無胃氣之神也。甚至屋漏雀啄等脈。必元氣先竭。然後胃氣不相接濟故也。氣將絕。則升降之道廢。運化之機弛也。大凡膈不快。食不美者。是氣之虛也。苟或飲食自倍。所傷乃一時膨悶。過則平矣。若傷之日久。仍不寬快者。得非元氣虧損。而胃氣弱乎。古今論脾胃。
及內外傷辨。惟東垣老人用心矣。但繁文衍義。卒難措用。蓋內傷之要。有三致焉。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。此常人之患也。因而氣血不足。胃脘之陽不舉。宜補中益氣湯主之。二曰思欲而傷脾。此富貴之患也。資以厚味。則生痰而泥膈。縱其情欲。則耗精而散氣。內經曰。腎者胃之關。
白話文:
這脈象顯示沒有胃氣,也就是說沒有胃氣的神氣。甚至像屋漏、雀啄一樣的脈象,也都是元氣先衰竭,然後胃氣無法互相補充的緣故。氣快要耗盡時,升降之道就會停止,運化之機也會衰竭。
一般來說,如果感到膈膜不舒暢,吃東西也不美味,就是氣虛的表現。如果只是偶爾飲食過量,造成一時的飽脹、悶痛,之後就會恢復正常。但如果持續很久都不舒暢,很可能是元氣虧損,導致胃氣虛弱。
古今醫學論述脾胃,以及內外傷辨證,唯有東垣老人李杲用心至深。但他的著作繁文累贅,難以直接應用。其實內傷的關鍵,有三個原因:
一、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這是常人常見的毛病。導致氣血不足,胃脘的陽氣不能升舉,宜用[補中益氣湯]治療。
二、思慮過度,欲念過多,也會損傷脾胃,這是富貴人的常見毛病。因為經常食用肥美食物,容易生痰阻礙膈膜。縱情慾念,會耗損精氣。內經說:“腎為胃之關。”意思就是腎氣不足,也會影響胃氣。
夫腎脈從腳底湧泉穴起。上股內臁。夾任脈。抵咽嗌。精血枯。則乏潤下之力。故吞酸而便難。胸膈漸覺不舒爽。宜加味六君子湯加紅花三分知母鹽炒一錢主之。三曰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者。勞力者之患也。宜保和丸。三因和中丸權之。此內傷之由如此。而求本之治。宜養心健脾疏肝為要也。
夫心氣和則脾土榮昌。心火脾土之母。肝木脾土之賊。木曰曲直作酸。故疏肝則胃氣暢矣。肺乃傳送之官。肺主氣屬金。肺金有力。則能平肝木。不能作膈悶矣。人多執於舊方香燥耗氣之藥。致誤多矣。予家傳三因和中健脾丸。為脾胃家之通用。其功效不可盡述。原夫世俗但知枳朮丸為脾胃之要藥者。
白話文:
腎經從腳底的湧泉穴開始,沿著大腿內側的臁骨向上,與任脈並行,到達咽喉。如果腎精血不足,就會缺乏滋潤下行的力量,因此會出現吞酸、排便困難等症狀,胸膈也會逐漸感到不舒適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加味六君子湯加上紅花三錢、知母鹽炒一錢來治療。
第三種情況是飲食過量導致腸胃受傷,這是勞力者常見的毛病。可以用保和丸治療,也可以用和中丸來調治。
這些都是內傷的成因,要從根本上治療,就要以養心、健脾、疏肝為主要方法。
心氣平和,脾土才能滋養旺盛。心火是脾土的母親,肝木是脾土的賊。木性曲直,易生酸,所以疏肝就能使胃氣暢通。肺是傳送氣血的器官,肺主氣屬金,肺金強健就能平抑肝木,就不會出現胸膈悶脹了。很多人執著於舊方,使用香燥耗氣的藥物,導致很多誤治。我家的祖傳祕方三因和中健脾丸,是脾胃病的通用藥方,其功效不可盡述。
世俗只知道枳朮丸是脾胃的重要藥物,其實並非如此。
膚略之傳也。人或信為健脾養胃之藥而可久服。謬之甚矣。不特無效。抑且剝削真氣。凡知素難大旨者。察安危全在於胃氣。蓋三焦司納司化司出者。本諸元氣。凡治內傷。不知惜氣者。誠實實虛虛之謂。學者宜致思焉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:「膚略之傳」有人相信它是能夠增強脾胃功能、長期服用的好藥,這是錯誤的想法。它不僅沒有療效,反而會耗損身體的正氣。凡是瞭解疾病的根源的人,都明白安全與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胃部的功能(即消化吸收)。三個臟器(上、中、下三焦)負責接收、轉換和排出能量的能力都是來自於先天的正氣。如果治療內部受傷時不知道珍惜自己的正氣,那真的是把真實的情況當作虛假的了。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要深思這個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