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8)

1. 內傷

東垣曰。右手氣口脈。大於人迎一倍。過在少陰則二倍。太陰則三倍。右手三部屬三陰。少陰在關者屬脾。太陰在寸主肺肌膚大熱。故脾肺二臟之脈皆緊盛。

右寸氣口脈。急大而數。時一代而澀。(澀者肺之本脈。代者元氣不相接續。此飲食失節勞役過甚大虛之脈也。)

右關脾脈大而數。(謂獨大於五脈也),數中顯緩。時一代也。(此不甚勞役之脈也)

右關胃脈損弱。甚則隱而不見。但內顯脾脈之大數。微緩時一代。(此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之脈也)

右關脈沉而滑。(此宿食不消之脈也)

白話文:

東垣說,當右手的氣口脈(即徑骨脈)比左手的人迎脈大一倍,問題可能出在少陰脈,若大兩倍,則可能問題在太陰脈。右手的三個脈位,分別對應三陰脈,其中關部的脈象反映脾臟狀況,寸部的脈象反映肺部和肌膚的狀況,如果這兩個臟器的脈象都緊且強盛,代表有異常。

右手寸部的氣口脈,如果急促、大且頻率快,偶爾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且帶有澀感。(澀是肺臟的基本脈象,停頓表示元氣無法順利接續,這是因飲食不規律或勞累過度導致極度虛弱的脈象。)

右手關部的脾脈,如果大且頻率快(意指比其他五個脈位都要大),且在快速中夾雜著緩慢,偶爾會出現短暫的停頓。(這是因為勞累程度較輕的脈象。)

右手關部的胃脈,如果衰弱,嚴重時甚至隱形,只在內部能感覺到脾脈的大且頻率快,微微緩慢且偶爾會出現短暫的停頓。(這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及未能適時保暖或降溫的脈象。)

右手關部的脈象,如果沉且滑。(這是因為食物殘留未消化的脈象。)

2. 內外傷辨

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。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。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。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。外傷惡寒。雖近烈火不除。內傷惡寒。得就溫暖即解。外傷惡寒。乃不禁一切風寒。內傷惡風。惟恐些小賊風。外傷症顯在鼻。故鼻氣不利而擁盛有力。內傷者不然。內傷症顯在口。

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。外傷者無此。外傷則邪氣有餘。發言壯厲。且先輕而後重。內傷則元氣不足。出言懶怯。且先重而後輕。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。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。外傷頭痛常常有之。直須傳裡方罷。內傷頭痛有時而作。有時而止。若顯內症多者。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。

宜以補養為先。若顯外症多者。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。宜以發散為急。

一論飲食勞倦傷脾。則不能生血。故血虛則發熱。熱則氣散血耗而無力。或時易飢。或時飽悶。不思飲食。變病百端。如遇外感重者。則先理外感六分。而治內傷四分。見效即住。如外感輕則內傷藥用六分矣。能治萬病。其效如神。

東垣曰。夫飲食不節則胃病。胃病則氣短。精神減少。氣不足以息。言語怯弱。腹中不和。口不知穀味。或胃當心而痛。或上肢兩脅痛甚。則氣高而喘。身熱而煩。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。故亦從而病焉。若形體勞役而脾病。脾病則怠惰嗜臥。四肢不收。或食少。小便黃赤。大便或閉或泄。

或虛坐。只見些白濃。或泄黃糜。無氣以動。而懶倦嗜臥。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。故亦從而病焉。若外感風寒。俱無此症。故易分別耳。

虛實之症。不可不知。因往往以內傷不足之病。誤作傷寒外感有餘之症。汗之吐之。差之毫釐。謬之千里。實實虛虛。醫殺之耳。

夫傷寒為六淫之病。風寒始於表。而漸傳於裡。則初病頭項強痛。發熱惡寒。身疼。當汗之。及其邪入於裡。熱盛內實。譫語狂妄。當下之。不愈即發斑黃厥逆。變生諸症矣。

夫內傷因七情鬱結。飲食勞役。為不足之病。始生於里。而發於表也。其病倦怠。四肢不收。頭疼時作時止。其熱始發於心膈間。次發於肢體。稍遇風寒。時時畏懼。氣短喘促。懶於言語。脈必微細。或弦而數。或虛而大。只此分別。則內外易見矣。

一論中氣不足。或誤用克伐。四肢倦怠。口乾發熱。飲食無味。或飲食失節。勞倦身熱。脈洪大無力。或頭痛惡寒自汗。或氣高而喘。身熱而煩。脈微細軟弱。自汗身倦目合。或中氣虛弱。而不能攝血。或飲食勞倦。而患瘧痢等症。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。或元氣虛弱。感冒風寒而不勝發表。

用此代之。或入房而後勞役感冒。或勞役感冒而後入房者。急加附子。愚謂人之一身。以脾胃為主。脾胃氣實。則肺得其所養。肺氣既盛。水氣生焉。水升則火降。水火既濟。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。脾胃既虛。四臟俱無生氣。故東垣先生著脾胃內外傷等論。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。

白話文:

內外傷辨

人迎脈搏比氣口脈搏強勁,是外傷。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強勁,是內傷。外傷會出現寒熱交替且無規律,內傷則寒熱交替但時而有時無。外傷會怕冷,即使靠近火爐也無法緩解。內傷會怕冷,但只要稍微保暖就會好轉。外傷怕冷,會無法抵禦任何風寒。內傷怕風,會很怕輕微的風。外傷症狀會明顯表現在鼻子,所以鼻氣不順暢且鼻塞有力。內傷則不然,內傷症狀會明顯表現在口部,所以會感覺口中無味且腹部不適。外傷不會這樣。外傷是邪氣過盛,說話大聲有力,病情會先輕後重。內傷是元氣不足,說話無力氣,病情會先重後輕。外傷是手背發熱而手心不熱,內傷則是手心發熱而手背不熱。外傷頭痛常常會有,要等到邪氣傳入體內才會停止。內傷頭痛則時有時無,不一定會持續。如果內傷症狀明顯偏多,則表示內傷嚴重而外感輕微,應該以補養為優先。如果外感症狀明顯偏多,則表示外感嚴重而內傷輕微,應該趕快發散邪氣。

飲食和勞累過度會損傷脾胃,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液。血液不足會發熱,發熱會耗散元氣,消耗血液,導致身體虛弱。有時會容易餓,有時會感到飽脹,不想吃東西,引發各種疾病。如果遇到外感嚴重的狀況,應該先處理外感六成的問題,再處理內傷四成的問題,見效就停止。如果外感輕微,則內傷藥可以用到六成。這樣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效果神奇。

東垣先生說,飲食不節制會導致胃病。胃病會導致氣短、精神不佳、呼吸不足、說話無力、腹部不適、口中無味。有時會胃部像被壓住般疼痛,有時會感覺上肢和兩側肋骨疼痛,這會導致呼吸急促、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。胃病會導致脾臟功能虛弱,脾臟也跟著生病。如果是因為體力勞累而導致脾臟生病,則會出現疲勞想睡、四肢無力、食量減少、小便黃赤、大便可能便秘或腹瀉,或是排泄物稀少混雜白濁或黃色稀便,無力活動、懶散想睡等症狀。脾臟生病會導致胃無法正常運送津液,胃也跟著生病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則不會有這些症狀,所以很容易分辨。

虛證和實證一定要分清楚。常常會把內傷不足的疾病,誤認為外感邪氣過盛的疾病。用發汗或催吐的方式來治療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亂用藥物會導致病人死亡。

外感傷寒是由六種外邪引起的疾病,風寒之邪開始侵襲表層,然後逐漸傳入體內。初期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、發熱怕冷、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方式治療。等到邪氣進入體內,出現熱盛內實、胡言亂語、狂躁等症狀,應該用瀉下方式治療。如果沒有治好,就會出現斑疹、黃疸、手腳冰冷等各種併發症。

內傷則是因為七情鬱結、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所造成的虛弱疾病。它從體內開始發病,然後顯現在體表。主要症狀是倦怠、四肢無力、頭痛時好時壞。發熱通常從心胸之間開始,然後蔓延到四肢。只要稍微感受到風寒,就會感到害怕。還會出現氣短、呼吸急促、說話無力等症狀。脈搏通常會細微、弦而數或虛而大。只要能分辨這些,內傷和外傷就很容易區分了。

中氣不足,或誤用過於攻伐的藥物,也會導致四肢倦怠、口乾發熱、食慾不振。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勞累過度導致身體發熱,脈搏洪大無力。或是頭痛怕冷、自汗。或是呼吸急促、身體發熱煩躁,脈搏微細軟弱、自汗倦怠想睡。也可能是中氣虛弱而無法固攝血液。或是飲食不當、勞累而導致瘧疾痢疾等疾病。因為脾胃虛弱而無法痊癒。或是元氣虛弱,無法承受發散的藥物。

可以改用其他方式來治療。也可能是房事後過度勞累感冒,或是勞累感冒後房事,都應該趕快服用附子。我認為人體是以脾胃為根本。脾胃氣實,肺臟就能得到滋養。肺氣旺盛,就能產生水氣。水氣上升,火氣就能下降。水火既濟,才能達到天地陰陽平衡的狀態。如果脾胃虛弱,其他四臟都會失去生機。所以東垣先生撰寫了關於脾胃內外傷的論述,目的都是為了強調固護脾胃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