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3)

1. 中暑

上銼。生薑煎服。

一論途中傷暑而作水瀉。腹痛煩渴者。行人不服水土。夏秋月宜隨身備此丸以防之。

胃苓丸

蒼朮(米泔浸炒一兩),陳皮(一兩),厚朴(薑汁炒一兩),白朮(去蘆土炒一兩),白茯苓(去皮二兩),肉桂(五錢),豬苓(一兩),澤瀉(一兩),人參(五錢),黃連(薑汁炒一兩),白芍(炒一兩),甘草(炙五錢)
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。清米湯下。一論此方清上焦熱。潤肺生津止渴。

清上梅蘇丸

烏梅(不拘多少清水洗淨取肉半斤),白砂糖(半斤)

上為細末。入南薄荷頭末半斤。共搗成膏。丸如彈子大。每用一丸。口中噙化。行路備之。解渴最妙。

千里梅花丸(長途備用)

枇杷葉,乾葛末,百藥煎,烏梅肉,蠟梅花,甘草(各一錢)

上俱為末。用蠟五兩。先溶蠟開。投蜜一兩。和藥末搗二三百下。丸如雞頭實大。夏月長途。噙化一丸。津液頓生。寒香滿腹。妙不可言。

一夏末秋初。熱氣酷烈。不可於中庭脫露身背。受風取涼。五臟俞穴。並會於背。或令人扇風。或袒露手足。此中風之原。若染諸疾。便服八味丸。補理腑臟。御邪氣。仍忌三白。恐沖剋藥性。

一人盛暑發熱。胸背作痛。飲湯自汗。用發表之藥。昏瞶譫語。大便不實。吐痰甚多。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。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全愈。

一人夏月入房。食水果腹痛。余用附子理中湯而愈。有同患此者不信。別用二陳芩連之類而死。

一人雖盛暑。喜燃火。四肢常欲沸湯漬之。面赤吐痰。一似實火。吐甚。宿食亦出。惟食椒姜之物方快。余謂食入反出。乃脾胃虛寒。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。加炮姜。全愈。不月平復。

一傷暑與傷寒俱有發熱。若誤作傷寒治之。則不可也。蓋寒傷形。熱傷氣。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。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。此為異耳。經云。脈盛身寒。得之傷寒。脈虛身熱。得之傷暑。治宜小柴胡湯。渴。加知母、石膏。或人參白虎湯。天久霪雨濕令大行。蒼朮白虎湯。若元氣素弱。而傷之重者。清暑益氣湯治之。

八味丸(見補益),補中益氣湯(見內傷),十全大補湯(見補益),附子理中湯(見中寒),六味丸(見補益),小柴胡湯白虎湯(俱見傷寒)

白話文:

中暑

中暑了,喝生薑水。

有人因為旅途中中暑而拉肚子,肚子痛、口渴,這是水土不服。夏秋季節出門,應該隨身攜帶以下藥丸預防。

胃苓丸:蒼朮(米泔水浸泡後炒,一兩)、陳皮(一兩)、厚朴(薑汁炒,一兩)、白朮(去蘆頭和泥土後炒,一兩)、白茯苓(去皮,二兩)、肉桂(五錢)、豬苓(一兩)、澤瀉(一兩)、人參(五錢)、黃連(薑汁炒,一兩)、白芍(炒,一兩)、甘草(炙,五錢)。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這個方子可以清熱解暑,滋潤肺部,生津止渴。

清上梅蘇丸:烏梅(用水洗淨,取肉半斤)、白砂糖(半斤)。以上磨成細粉,加入半斤薄荷末,搗成膏狀,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含在口中慢慢溶化。旅行時攜帶,解渴效果最佳。

千里梅花丸(長途旅行備用):枇杷葉、乾葛根粉、百藥煎、烏梅肉、蠟梅花、甘草(各一錢)。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五兩熔化的蠟和一兩蜂蜜,充分攪拌,做成雞頭大小的丸藥。夏日長途旅行時,含化一丸,可以迅速生津止渴,感到腹部清涼舒適,效果奇佳。

夏末秋初,天氣酷熱,不要在院子裡袒露背部,受風寒涼。五臟的俞穴都彙集在背部,如果讓人扇風或袒露手腳,容易受風寒,導致疾病。如果因此生病,就服用八味丸,調補臟腑,抵禦邪氣,但要忌口三白(指大米、麵粉、白糖),以免影響藥效。

有人盛暑天氣發熱,胸背疼痛,出汗,用了發汗的藥物,卻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大便秘結,吐痰很多,用了十全大補湯一劑後症狀減輕,又用了補中益氣湯加炮薑兩劑就痊癒了。

有人夏天在室內吃水果,肚子痛,用了附子理中湯就好了。 其他人得了同樣的病卻不信,用了二陳湯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卻死了。

有人雖然在盛暑天氣,卻喜歡生火,四肢總想用沸水燙,臉紅,吐痰,看起來像實火,吐得厲害,宿食也吐出來了,只有吃辣椒薑才舒服。我認為這是吃進去又吐出來,是脾胃虛寒,用了八味丸和十全大補湯加炮薑,完全痊癒,沒多久就恢復正常了。

中暑和傷寒都會發熱,如果誤以為是傷寒而治療,就會錯了。因為寒傷的是形體,熱傷的是氣。傷寒是外感風寒,脈象浮緊;中暑是不惡寒,脈象虛弱,這就是區別。經典記載:脈盛身寒,是傷寒;脈虛身熱,是中暑。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,如果口渴,加知母、石膏;或者用人參白虎湯;如果久雨潮濕,則用蒼朮白虎湯;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,而且病情嚴重,則用清暑益氣湯治療。

(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、附子理中湯、六味丸、小柴胡湯、白虎湯,這些藥方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記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