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1)

1. 中暑

虛汗不止。加黃耆、白朮。心煩躁。加梔子、姜炒黃連。調辰砂末服之。胸膈飽悶。加枳殼、桔梗。

一論傷暑飲冷。當風取涼。嘔吐不止。用二陳湯合香薷飲。加生薑、烏梅。煎服。

一論一切外感風寒暑濕之病。內傷飲食生冷之症。悉宜此方。

二香散

香薷(一錢二分),扁豆(炒),厚朴(薑汁拌炒),黃連(薑汁炒),藿香,半夏(薑汁炒),陳皮,大腹皮,桔梗(去蘆),紫蘇,白茯苓(去皮),蒼朮(米泔浸),白芷(各一錢),甘草(二分)

上銼一劑。薑、棗煎服。

一論夏月中暑危篤。而大便下血者。

香薷解毒湯

舊香薷(三錢),厚朴(姜炒),白扁豆(炒),山梔(炒),黃連,黃柏(炒),黃芩(炒各一錢)

上銼。水煎服。

一論傷暑身熱。煩渴引飲。小便不利者。此胃脘積熱也。

益元散,(一名天水散。一名六一散)

白滑石(水飛六兩),粉草(微炒一兩)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三錢。加蜜少許。熱湯冷水任下。如欲發汗。以蔥白豆豉湯調下。或用生蜜和為丸。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。涼水研化服亦可。

一論傷暑身熱。口乾煩渴。心神恍惚。小便赤澀。大便泄瀉者。此脾胃虛而陰陽不分也。宜服。

五苓散

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三錢),肉桂(五分)

上銼散。白水煎服。本方去桂。名四苓散。加茵陳。名茵陳五苓散。加辰砂。名辰砂五苓散。一方。加大黃。治初痢。亦治積聚食黃。並酒疽。量人虛實。多則三錢。少則二錢。須煎藥八分熟。然後入之。陽毒。加芍藥、升麻。去肉桂。狂言亂語。加辰砂、酸棗仁。頭痛目眩。

加川芎、羌活。咳嗽。加五味、桔梗。心氣不定。加人參、麥門冬。痰多加半夏、陳皮。喘急加馬兜鈴、桑白皮。大便不通。加大黃、芒硝。氣塊。加三稜、莪朮。心熱。加黃連、石蓮肉。身痛拘急。加麻黃。口乾噯水。加乾葛、烏梅。眼黃酒疽及五疽。加茵陳、木通、滑石。

鼻衄。加梔子、烏梅。伏暑鼻衄。加茅根煎。調百草霜末。五心熱如勞。加桔梗、柴胡。有痰有熱。加桑白皮、人參、前胡。水腫。加甜葶藶、木通、滑石、木香。

吊腎氣。加吳茱萸、枳殼。小腸氣痛。加小茴、木通。霍亂轉筋。加藿香、木瓜。小便不利。加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。喘咳心煩不得眠。加阿膠炒。疝氣。加小茴香、川楝子、檳榔、官桂、薑、蔥。入鹽一捻同服。女子紅汗。加桃仁、牡丹皮。嘔吐。去桂。加半夏、生薑。

一論伏暑作寒熱未解。宜五苓散合白虎湯主之。伏熱後。或冷水沐浴。或吃冷物。清氣在脾。令日作寒慄壯熱。渾身灑淅。更加桂出汗。便解。

一論傷暑煩渴。小便不利。大便泄瀉者。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。名薷苓湯。加木通二錢。滑石三錢。內熱心煩。加姜炒黃連八分。山梔三錢。調辰砂末。虛。倍加人參三錢。

白話文:

中暑

持續冒虛汗,加黃耆、白朮。心煩躁,加梔子、薑炒黃連,再將辰砂研磨成粉末服用。胸膈飽悶,加枳殼、桔梗。

一種情況是因傷暑後飲用冷飲,或在風中吹涼導致嘔吐不止,可用二陳湯合香薷飲,再加生薑、烏梅煎服。

另一種情況是一切外感風寒暑濕之病,以及內傷飲食生冷引起的症狀,都適用以下這個方子:

二香散:

香薷(一錢二分)、炒扁豆、薑汁拌炒厚朴、薑汁炒黃連、藿香、薑汁炒半夏、陳皮、大腹皮、去蘆桔梗、紫蘇、去皮白茯苓、米泔浸蒼朮、白芷(各一錢)、甘草(二分)

以上藥材磨碎成一劑,用薑、棗煎服。

一種情況是夏月中暑危篤,且大便出血者:

香薷解毒湯:

舊香薷(三錢)、薑炒厚朴、炒白扁豆、炒山梔、黃連、炒黃柏、炒黃芩(各一錢)

將以上藥材磨碎,水煎服。

一種情況是傷暑後身體發熱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,這是胃脘積熱:

益元散(一名天水散,一名六一散):

白滑石(水飛六兩)、微炒粉草(一兩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加少許蜂蜜,熱湯冷水皆可服用。如果想發汗,可用蔥白豆豉湯調服;或用生蜜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用涼水研化服用也可。

一種情況是傷暑後身體發熱,口乾煩渴,心神恍惚,小便赤澀,大便泄瀉,這是脾胃虛弱,陰陽失調,宜服用:

五苓散:

豬苓(二錢)、澤瀉(二錢)、白朮(一錢五分)、白茯苓(三錢)、肉桂(五分)

將以上藥材磨碎,用白水煎服。本方去肉桂,名四苓散;加茵陳,名茵陳五苓散;加辰砂,名辰砂五苓散。另一方,加大黃,治療初痢,也治療積聚、食滯和酒疽。用量根據個人虛實情況而定,多則三錢,少則二錢。需將藥煎至八分熟,然後加入。陽毒加芍藥、升麻,去肉桂;狂言亂語加辰砂、酸棗仁;頭痛目眩加川芎、羌活;咳嗽加五味子、桔梗;心氣不定加人參、麥門冬;痰多加半夏、陳皮;喘急加馬兜鈴、桑白皮;大便不通加大黃、芒硝;氣塊加三稜、莪朮;心熱加黃連、石蓮肉;身痛拘急加麻黃;口乾噯氣加葛根、烏梅;眼黃酒疽及五疽加茵陳、木通、滑石;鼻衄加梔子、烏梅;伏暑鼻衄加茅根煎,調百草霜末;五心煩熱如勞累加桔梗、柴胡;痰熱加桑白皮、人參、前胡;水腫加甜葶藶、木通、滑石、木香;吊腎氣加吳茱萸、枳殼;小腸氣痛加小茴香、木通;霍亂轉筋加藿香、木瓜;小便不利加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;喘咳心煩不得眠加炒阿膠;疝氣加小茴香、川楝子、檳榔、官桂、薑、蔥,加少許鹽同服;女子紅汗加桃仁、牡丹皮;嘔吐去桂,加半夏、生薑。

一種情況是伏暑後寒熱未解,宜用五苓散合白虎湯;伏暑後,或冷水沐浴,或食用冷物,清氣在脾,導致白天寒慄壯熱,渾身灑淅,再加桂枝發汗,即可痊癒。

一種情況是傷暑後煩渴,小便不利,大便泄瀉,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,名薷苓湯,加木通二錢,滑石三錢;內熱心煩加薑炒黃連八分,山梔三錢,調辰砂末;虛弱者,加倍人參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