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30)
卷二 (30)
1. 中暑
脈虛微細弦芤遲。皆屬於中暑。不可汗下。但解熱利小便為要。
夫暑者。乃長夏盛熱之令也。人當避酷熱之亢。相安於燔炙之宜。毋冒灼灼。毋致愴愴。其知道者。夏以養陰扶陽。順之則祥。逆之則殃。故三伏炎炎。三暑蒸蒸。腠理開泄。真氣不藏。孫思邈云。長夏宜服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。以固耗散之金。真氣不足者。倍加人參。其不善養者。
坐臥於風涼之處。扇不息於寢寐之時。或拭以冷布。或浴以涼泉。則腠理寒侵。逆其時令。即病曰傷暑矣。其藏於肌表之間。至秋收斂陽回。邪正交爭。故寒熱兢兢作病。名曰瘧者也。其有過食瓜果。好飲梅漿冷水。吞泉噙水。及愛食涼湯生蔬。此傷暑於腸胃。或為霍亂等症。
遺於秋病發。曰痢疾脾寒等症。此有人傷於暑者也。飢渴於道途。及乘虛而冒暑。或運氣之兼勝而病。曰暑病。感之深者曰中暑。皆作頭疼昏憒發熱。傷寒則身熱而脈大。惟傷暑則身熱而脈小。又有暑風者。神昏身體拘急。類若中風痓病相似。此為極重之候。蓋必其人元氣素弱。
真陰不足。感於金消水涸之時。則內外兩虛。法當清補。倍加生脈散。緣夏乃陽外陰內。表裡不實。清暑益氣湯。最為精確。以香藿飲為卻暑之藥。
一論暑者。天地炎熱之氣。中之多成吐瀉。身熱頭痛煩渴。甚則昏迷不知人事。如遇是病。切不可飲以冷水。令臥濕地。當以熱湯灌之。俟其甦醒。投之以藥可也。盛暑切戒勞苦淫欲之事。諺云。六月莫入房。勝似灸膏肓。誠哉是言也。虛弱之人。尤宜謹焉。
一論凡行人。或農夫。於日中勞役得之者。名曰中熱。其病必苦頭痛。發燥熱。惡熱。捫之肌膚大熱。必大渴引飲。汗大泄。無氣以動。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。宜人參白虎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)
一論凡人之暑。於深堂大廈而得病者。名曰中暑。其病必頭痛惡寒。身戰而急。肢節痛而心煩。肌膚大熱無汗。為房室之陰寒所遏。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。宜辛溫之劑。以解表散寒。五積散主之。(方見中寒)
一論傷暑。則脈虛而身熱。口燥咽乾。或吐或瀉。或背惡寒者。蓋暑傷心。心不受邪。則包絡受之。包絡相火。以火助火。則熱盛而昏不醒也。大抵清心利小便為主。
黃連香薷飲
川厚朴(去皮薑汁浸炒五錢),白扁豆(微炒五錢),香薷(去土五錢),加黃連薑汁炒。名黃連香薷散。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入酒一分。澄冷。不拘時服。熱則作瀉。心煩熱多。或吐逆。加薑汁炒黃連。手足搐搦。不省人事。加黃連、羌活。小便不利。加滑石、赤茯苓。吐。加藿香、陳皮。少加薑汁。嘔。加生薑、半夏。口渴。加乾葛、天花粉。瀉痢。加白朮、茯苓。脈虛弱。加人參、五味、麥門冬。
白話文:
脈象虛弱、細微、像琴弦一樣又空又遲緩,這些都屬於中暑的表現。這種情況不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式治療,而是以解熱、幫助小便為主要方法。
所謂的暑,指的是盛夏時節炎熱的氣候。人應該要避開酷熱的高溫,適應稍微溫熱的環境,不要冒著被太陽灼傷的危險,也不要讓身體感到寒冷。懂得養生的人,夏天會養陰扶陽,順應時節就會安康,違逆時節就會招致災禍。所以,在三伏天炎熱、暑氣蒸騰的時候,皮膚毛孔會張開,體內的真氣無法固守。孫思邈說,在長夏時節,適合服用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等藥材,來鞏固耗散的精氣。真氣不足的人,要加倍使用人參。那些不善於養生的人,
喜歡在涼爽的地方坐臥,睡覺時不停地用扇子搧風,或用冷布擦拭身體,或用冷水洗澡,這樣就會讓寒氣侵入皮膚毛孔,違逆了時令,就會得一種病叫作「傷暑」。這種病邪會潛伏在肌膚表面,等到秋天陽氣收斂,邪氣和正氣交戰,就會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,這種病就叫做「瘧疾」。還有人因為過食瓜果、愛喝冰鎮梅子湯、冷水,或是生吞冷水,以及喜歡吃涼湯和生冷的蔬菜,這些都會讓腸胃受到暑邪的侵害,可能會導致霍亂等疾病,
這些疾病會遺留到秋天發作,像是痢疾、脾寒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有人傷於暑氣而引起的。此外,還有因旅途飢渴、虛弱時冒暑,或是遇到氣候異常而得病,這些都稱為「暑病」。感受暑邪較深的人稱為「中暑」,通常會出現頭痛、昏沉、發熱等症狀。傷寒是身體發熱但脈象洪大,而傷暑則是身體發熱但脈象細小。還有一種叫做「暑風」的病症,會出現神志不清、身體僵硬等症狀,很像中風或抽搐的樣子,這是病情非常嚴重的表現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患者本身元氣虛弱,
真陰不足,又在金氣消退、水液乾涸的時候感受暑邪,導致內外俱虛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滋補為主,加倍使用生脈散。因為夏天陽氣外散、陰氣內藏,體表和內部都不實在,所以清暑益氣湯是最精確的治療方法,也可以用香藿飲來解暑。
總之,暑是指天地間炎熱的氣候,受到暑氣侵襲通常會導致嘔吐、腹瀉、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渴,嚴重時還會昏迷不省人事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千萬不可以喝冷水,也不可以躺在潮濕的地方,應該用熱湯灌入病人口中,等他甦醒後再給予藥物治療。盛夏時節要避免過度勞累和性慾,俗話說「六月莫入房,勝似灸膏肓」,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,身體虛弱的人更應該謹慎。
另外,凡是行走或務農的人,在烈日下勞動而得的病,叫做「中熱」。這種病必定會出現頭痛、煩躁發熱、怕熱、觸摸皮膚會感覺很燙,而且會大量口渴想喝水、大汗淋漓、沒有力氣活動,這是因為天氣炎熱,外邪傷到了肺氣。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傷寒篇)
另外,凡是人在涼爽的房子裡或大廈裡得的病,叫做「中暑」。這種病必定會出現頭痛、怕冷、身體發抖、四肢關節疼痛、心煩、皮膚發熱但不出汗,這是因為室內陰寒之氣阻礙了體內的陽氣無法外散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,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。(藥方在傷寒篇)
另外,傷暑會導致脈象虛弱、身體發熱、口乾咽燥,或吐或瀉,或背部怕冷。這是因為暑氣傷害了心臟,心臟不受邪,則會由心包絡承受。心包絡的相火會助長邪火,導致熱勢更盛,造成昏迷不醒。總的來說,應該以清心火、利小便為主來治療。
黃連香薷飲
川厚朴(去皮用薑汁浸泡後炒五錢),白扁豆(稍微炒過五錢),香薷(去除泥土五錢),加上薑汁炒過的黃連。此方名為黃連香薷散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,用水煎煮,加入少許酒,放涼後不拘時間服用。如果發熱則會腹瀉。心煩熱多,或是嘔吐,可以加入薑汁炒過的黃連。如果出現手腳抽搐、不省人事,可以加入黃連、羌活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加入滑石、赤茯苓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藿香、陳皮,少加薑汁。如果想吐,可以加入生薑、半夏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葛根、天花粉。如果腹瀉或痢疾,可以加入白朮、茯苓。如果脈象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