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9)

1. 傷寒諸方

一論鼻血成流不止者。或熱毒入胃。吐血不止者並治。若見耳目口鼻並出血者。則為上厥下竭。不治之症也。

生地芩連湯

生地黃(四錢),柴胡(八分),黃連(八分),黃芩(二錢),犀角(五分),山梔子(三錢),甘草(八分),川芎(一錢五分),桔梗(八分),芍藥(二錢)

上銼。棗煎。臨服。入搗韭汁、磨墨各一匙。調之溫服。

一論煩躁。渴欲飲水。水入不下者。屬瘀血在上焦。則邪熱入里也。

加減犀角地黃湯

犀角(五分),生地黃(三錢),當歸(三錢),黃連(八分),苦參(二錢),甘草(八分),枳殼(一錢),桔梗(八分),赤芍(二錢),紅花(八分),牡丹皮(三錢)

上銼。生薑一片。臨服。入藕汁二匙。如無。韭汁亦可。

一論有傷寒衄血。將解未淨。或熱極及吐血不盡。醫不知其症。遂用涼藥之劑。止住其衄血。留積於心胸之分。故滿痛而成血結胸也。用加減犀角地黃湯治之。

一論傷寒初起。無頭痛。無身熱。便就怕寒。四肢厥冷。或過於肘膝。或腹痛吐瀉。或口吐白沫。或流冷涎。或戰慄面如刀刮。引衣蜷臥。不渴。脈沉遲無力。即是寒中陰經真寒症。不從陽經傳來。

回陽救急湯

大附子(八分制),乾薑(八分),人參(二錢),肉桂(五分),半夏(二錢),五味子(四分)白茯苓(三錢),甘草(八分炙),白米(一撮炒),陳皮(一錢五分)

上銼。薑、棗煎服。無脈者。加豬膽汁一匙。嘔吐不止。加薑汁。泄瀉不止。加升麻八分。黃耆二錢。嘔泄吐沫。或有小腹痛。加鹽炒吳茱萸。

一論陰極發躁。微渴面赤。欲坐臥於泥水井中。脈沉遲無力。或脈全無欲絕者。不可服涼藥。若誤認為熱症而用涼藥。死不可復生矣。服熱藥而躁不止者。宜再服。躁自定矣。決不可服涼藥。

回陽返本湯

大附子(八分麵裹火煨去皮臍),乾薑(八分炒),甘草(八分炙),人參(二錢),肉桂(五分),麥門冬(三錢),五味子(四分),陳皮(一錢五分),臘茶(一錢)

上銼。薑、棗煎。臨服。入蜜二匙。頓合服之。無脈。加豬膽汁一匙。嘔者。入薑汁炒半夏二錢。

一論傷寒瘥後。昏沉發熱。渴而譫語失神。及百合、勞復、食復等症。

柴胡百合湯

柴胡(八分),人參(二錢),黃芩(二錢),百合(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芍藥(二錢),鱉甲(三錢),甘草(八分)

上銼。薑、棗煎。臨服。入生地黃搗汁一匙。溫服。

一論傷寒重感寒濕。則成剛柔二痙。頭面赤。項強直。手足搐。頭搖口噤背張。與瘛瘲同治法。

如聖飲

羌活(二錢),防風(一錢五分),川芎(一錢五分),白芷(二錢),柴胡(八分),甘草(一錢),芍藥(二錢),當歸(三錢),烏藥(二錢),半夏(二錢),黃芩(二錢)

白話文:

傷寒諸方

一、鼻出血不止,或吐血不止,皆因熱毒入胃所致。若耳目口鼻同時出血,則屬上厥下竭,為不治之症。

生地芩連湯:生地黃(四錢)、柴胡(八分)、黃連(八分)、黃芩(二錢)、犀角(五分)、山梔子(三錢)、甘草(八分)、川芎(一錢五分)、桔梗(八分)、芍藥(二錢)。上藥磨碎,用紅棗煎煮。服藥前,加入搗碎的韭菜汁和磨墨各一匙,調勻後溫服。

二、煩躁,口渴欲飲水卻喝不下,屬瘀血在上焦,邪熱入里。

加減犀角地黃湯:犀角(五分)、生地黃(三錢)、當歸(三錢)、黃連(八分)、苦參(二錢)、甘草(八分)、枳殼(一錢)、桔梗(八分)、赤芍(二錢)、紅花(八分)、牡丹皮(三錢)。上藥磨碎,加一片生薑。服藥前,加入兩匙藕汁,無藕汁則用韭菜汁代替。

三、傷寒導致鼻出血,將要痊癒卻未完全好轉,或熱毒過盛導致吐血不止,若醫生不知其症,誤用涼藥止血,則會使瘀血滯留於心胸,導致胸悶疼痛,形成血結胸。此時可用加減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
四、傷寒初期,無頭痛、無發熱,卻畏寒,四肢厥冷,冷感可達肘膝,或伴有腹痛、腹瀉、口吐白沫、流涎、戰慄、面色蒼白如刀刮般,蜷縮臥床,不渴,脈象沉遲無力,這是寒邪侵犯陰經的真寒症,並非由陽經傳來。

回陽救急湯:大附子(八分,炮製)、乾薑(八分)、人參(二錢)、肉桂(五分)、半夏(二錢)、五味子(四分)、白茯苓(三錢)、甘草(八分,炙)、白米(一撮,炒)、陳皮(一錢五分)。上藥磨碎,用薑、棗煎服。若無脈搏,加豬膽汁一匙;若嘔吐不止,加薑汁;若腹瀉不止,加升麻(八分)、黃耆(二錢);若嘔吐、腹瀉、吐沫,或伴有小腹疼痛,加鹽炒吳茱萸。

五、陰氣極盛導致煩躁,輕微口渴,面紅,想坐在泥水井中,脈象沉遲無力,或脈搏全無,危在旦夕。不可服用涼藥,若誤認為熱症而用涼藥,則必死無疑。服用溫熱藥物後煩躁不止,宜再次服用,煩躁之症自然會平息,絕對不可服用涼藥。

回陽返本湯:大附子(八分,麵裹火煨去皮臍)、乾薑(八分,炒)、甘草(八分,炙)、人參(二錢)、肉桂(五分)、麥門冬(三錢)、五味子(四分)、陳皮(一錢五分)、臘茶(一錢)。上藥磨碎,用薑、棗煎煮。服藥前,加入兩匙蜂蜜,一次服下。若無脈搏,加豬膽汁一匙;若嘔吐,加入薑汁炒半夏(二錢)。

六、傷寒痊癒後,昏沉發熱,口渴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以及百合病、勞復病、食復病等症。

柴胡百合湯:柴胡(八分)、人參(二錢)、黃芩(二錢)、百合(三錢)、知母(一錢五分)、茯苓(三錢)、芍藥(二錢)、鱉甲(三錢)、甘草(八分)。上藥磨碎,用薑、棗煎煮。服藥前,加入搗碎的生地黃汁一匙,溫服。

七、傷寒後感受寒濕,則會導致痙攣,頭面紅赤,項部強直,手足抽搐,頭搖、口噤、背部僵硬,與瘛瘲症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如聖飲:羌活(二錢)、防風(一錢五分)、川芎(一錢五分)、白芷(二錢)、柴胡(八分)、甘草(一錢)、芍藥(二錢)、當歸(三錢)、烏藥(二錢)、半夏(二錢)、黃芩(二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