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 傷寒諸方

一論足太陰脾經。腹滿而痛。咽乾而渴。手足溫。脈沉而有力。此因熱邪從陽經傳入陰經也。

桂枝大黃湯

桂枝(一錢),大黃(二錢),芍藥(二錢),甘草(八分),枳實(二錢),柴胡(八分)

上銼。生薑煎。臨服。加檳榔磨水二匙入藥。溫服。

一論傷寒。自受其寒。病直中陰經是也。初得病無熱。無頭痛。止有腹痛。怕寒厥冷。或下利嘔吐不渴。脈沉遲無力。

加味理中湯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乾薑(一錢炮),甘草(八分),肉桂(八分),陳皮(一錢五分)
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水煎。臨服。加木香磨一匙薑汁同服。

一論足太陰脾經腹滿。身目發黃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實。發渴。或頭汗至頸而還。脈來沉重者。宜此方。

茵陳將軍湯

茵陳,大黃,梔子,黃芩,枳實(各一錢),甘草梢(三分),滑石末(二錢),厚朴(八分)

上銼。滾水煎。熱服。以利為度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小便不利。渴飲水漿。身目發黃。小便不利。宜此藥調下五苓散。

一論傷寒小水不利。小腹滿。或下焦蓄熱。或引飲過多。或小水短赤而澀。脈沉數者。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。與陽明汗多者。則以利小便為戒。

導赤飲

茯苓(三錢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桂枝(八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,滑石(三錢),山梔(三錢)

上銼散。生薑一片。燈心十根。入鹽二字調服。中濕身目黃者。加茵陳三錢。水結胸症。加木通二錢。燈心十根。如小水不利。而見頭汗出者。乃陽脫也。如得病起無熱。多譫語。煩燥不安。精采不與人相當。此藥治之。

一論傷寒。邪熱傳裡。大便結實。口燥咽乾。怕熱譫語。揭衣狂妄。揚手擲足。斑黃陽厥。潮熱自汗。胸腹滿硬。繞臍疼痛等症。可代大小承氣、調胃承氣、三一承氣、大柴胡、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。譫語妄語。身當有熱。脈宜洪大。手足厥冷。脈沉細而微者死。

六一順氣湯

柴胡(八分),黃芩(二錢),芍藥(二錢),枳實(二錢),厚朴(八分),大黃(二錢),芒硝(一錢),甘草(八分)

上銼散。水煎。臨服。入鐵鏽水二匙調服。

一論身熱。渴而有汗不解。或經汗過。渴不解者。脈來微洪。無渴不可服。

如神白虎湯

石膏(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,糯米(一撮),人參(二錢),麥門冬(三錢),五味子(四分),山梔子(三錢),天花粉(四錢)

上銼。生薑一片。棗一枚。淡竹葉十片。同煎。溫症熱不退而大便溏者。依此方加蒼朮一錢。

一論陽毒發斑。身黃如塗朱。眼珠如火。狂叫欲走。六脈洪數。煩渴不堪。鼻乾面赤齒黃。過經不解。已成壞病。表裡皆然。欲發其汗。病熱不退。又復下之。大便遂頻。小便不利。亦有錯治溫病而成此症者。又治汗下後。三焦生熱。脈洪譫語。晝夜喘息。鼻時加衄。狂叫欲死者。

白話文:

傷寒諸方

  1. **脾經熱邪:**患者腹部脹痛,口乾舌燥,手腳溫熱,脈象沉而有力。這是陽經的熱邪侵入陰經所致。

方劑:桂枝大黃湯
桂枝、大黃、芍藥、甘草、枳實、柴胡。煎服前加入磨碎的檳榔水。溫服。

  1. **寒邪直中陰經:**患者受寒後,初期無發熱、頭痛,僅腹部疼痛,怕冷畏寒,可能腹瀉嘔吐,不渴,脈象沉遲無力。

方劑:加味理中湯 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肉桂、陳皮。煎服前加入磨碎的木香及薑汁。

  1. **脾經腹脹黃疸:**患者腹部脹滿,皮膚和眼睛發黃,小便不利,大便乾燥,口渴,可能頭汗出到頸部就停止,脈象沉重。

方劑:茵陳將軍湯 茵陳、大黃、梔子、黃芩、枳實、甘草梢、滑石、厚朴。煎服,以利尿為度。若頭汗出、身無汗、小便不利、口渴、身目發黃,小便不利,宜加五苓散同服。

  1. **小便不利:**患者小便不利,下腹部脹滿,可能下焦蓄熱,或飲水過多,或小便短赤澀滯,脈象沉而數。應以利尿為先,但汗出後津液不足,或陽明經汗多者,則不宜強行利尿。

方劑:導赤飲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、滑石、山梔。煎服,加入燈心草和鹽。若濕熱型黃疸,加茵陳;若水結胸,加木通及燈心草。若小便不利而頭汗出,是陽氣脫失;若發病初期無發熱,多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精神萎靡,用此方治療。

  1. **邪熱入裡:**患者邪熱深入內臟,大便乾燥,口乾舌燥,怕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揭衣露體,躁動不安,皮膚出現黃色斑點,發熱,自汗,胸腹脹滿堅硬,繞臍疼痛等症狀,此方可替代大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三一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等。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,手腳厥冷,脈象沉細微弱者則預後不良。

方劑:六一順氣湯 柴胡、黃芩、芍藥、枳實、厚朴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煎服前加入鐵鏽水。

  1. **熱病汗不解渴:**患者發熱,口渴,出汗但汗出不解渴,或汗出過多後仍口渴,脈象微洪。無口渴者不宜服用。

方劑:如神白虎湯 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糯米、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山梔子、天花粉。煎服,加入生薑、大棗、淡竹葉。若溫病發熱不退而大便溏瀉者,加蒼朮。

  1. **陽毒發斑:**患者陽毒發病,皮膚發黃如塗朱砂,眼珠紅如火,狂躁不安,想逃跑,脈象洪數,口渴,鼻乾、面赤、齒黃,發熱不解,已成危重病症,表裡皆病,需發汗退熱,但病熱不退又瀉下,大便頻繁,小便不利,也可能是誤治溫病而導致此症。也用於汗下後,三焦生熱,脈洪,神志不清,晝夜喘息,時有鼻衄,狂躁欲死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