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咯血

一論咯血者。出於腎。咯出血屑者是也。亦有痰帶血絲出者。宜

清咯湯

陳皮半夏(薑汁炒),白茯苓知母,貝母(去心),生地黃(各一錢),桔梗梔子(炒各七分),杏仁(去皮),阿膠(炒),甘草,柳桂(各五分),桑白皮(一錢五分)

上銼。生薑煎服。

一方。治同前。

白朮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),芍藥(一錢),牡丹皮(一錢五分),桃仁(研一錢),山梔(炒黑八分),桔梗(七分),貝母(一錢),黃芩(八分),青皮(五分),甘草(三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一方。無青皮、黃芩。有知母、麥門冬黃柏

一論吐血咯血。大能潤肺止咳。宜

天門冬丸

天門冬(去心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阿膠,杏仁(去皮尖),貝母,甘草(各五錢)

上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。含口中噙化下。日夜可服十丸。

2. 嘔血

一論先噁心。而後嘔出成升成碗者。由怒氣逆甚所致。治方用

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芍藥(三錢),生地黃(四錢),炒山梔(三錢)

上銼。水煎。臨服。入童便一盞。薑汁少許同服。

一論嘔血。脈大發熱。喉中痛者。此是氣虛。用

黃耆(二錢),人參(二錢),黃柏(一錢五分),生地黃(三錢),荊芥(一錢),當歸(二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

一論怒氣逆甚而嘔血。宜

栝蔞仁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生地黃(四錢),桔梗(八分),通草(一錢五分),牡丹皮(三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

3. 唾血

一論唾血者。出於腎。鮮血隨唾而出也。

麥門冬天門冬知母,貝母,黃柏桔梗熟地黃玄參遠志(各等分),乾薑(炒減半)

上銼。水煎服。

4. 便血

一論下血者。大便出血也。乃臟腑蘊積濕熱之毒而成。或因氣鬱。酒色過度。及多食炙爆熱毒之物。或風邪之冒。或七情六淫所傷。使氣血逆亂。榮衛失度。皆能令人下血。此方治大便下血。不問糞前糞後。並腸風下血皆治。

解毒四物湯

當歸(酒洗五分),川芎(五分),白芍(炒六分),生地黃(一錢),黃連(炒一錢),黃芩(炒八分),黃柏(炒七分),梔子(炒黑七分),地榆(八分),槐花(炒五分),阿膠(炒六分),側柏葉(六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腹脹。加陳皮六分。氣虛。加人參三分。白朮三分。木香三分。腸風下血。加荊芥五分。氣下陷。加升麻五分。心血不足。加茯苓六分。虛寒。加炒黑乾薑五分。一方。去阿膠。加苦參七分。

一論大便下血。去多心虛。四肢無力。面色痿黃。宜

滋陰臟連丸

懷生地黃,懷熟地黃(各用四兩),山茱萸(酒蒸去核),牡丹皮,白茯苓(去皮各二兩),川黃連(酒炒),澤瀉(三兩),山藥(四兩),槐花(拌蒸),大黃(酒蒸九次極黑各用三兩)

上為細末。裝入雄豬大腸頭內。兩頭扎住。糯米三升。水浸透米。去水。將藥腸藏糯米甑內。蒸一炷香時為度。搗藥腸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八十丸。空心。鹽湯下。

一虛人大便下血。用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加炒阿膠、酒炒椿根皮、地榆、槐花。

一下血。服臟連丸等藥。其血愈多。形體消瘦。發熱少食。裡急後重。此脾氣下陷。以補中益氣湯。加炒黑乾薑。立止。

一論腸風下血者。必在糞前。是名近血。色清而鮮。其脈又浮。宜人參敗毒散。(方見感冒)依本方加黃連。

梔子,治腸風下血。

側柏葉,當歸,生地黃,黃連,枳殼(麩炒),槐花,地榆,荊芥,川芎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
上銼一劑。烏梅一個。生薑切片。水煎。空心服。

槐角丸,治腸風下血。不問糞前糞後。遠年近日。皆效。

槐角子(一兩),枳殼(麩炒),黃芩(酒炒),地榆,荊芥,黃連,側柏葉(酒浸各五錢),黃柏(酒浸),防風,歸尾(酒洗各四錢)

上為細末。酒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空心米湯送下。忌生冷燒酒蒜毒等物。戒房事。

一論臟毒下血。必在糞後。是名遠血。宜

八寶湯
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連翹,槐花(各一錢五分),細辛,甘草(各四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空心服。

一論大便下血。大腸痛不可忍。肛門腫起。此下焦熱毒盛也。宜

加味解毒湯

大黃,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赤芍,連翹,枳殼(麩炒),防風,甘草

上銼。水煎。空心服。

一治腸胃閉悶。下血。積熱臟毒。

黃連(四兩炒),枳殼(去穰炒四兩)

上為細末。水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。清茶下。

一論腸風臟毒便血。痔痛下血。宜

槐黃丸

槐花(四兩),黃連(酒炒四兩)

上為細末。入豬大腸內。兩頭扎住。入韭菜二斤。水同煮爛。去菜。用藥腸搗爛。為丸。如梔子大。如濕加些面。每服八十丸。空心米湯送下。

一論大便下血。久不止者。此臟腑虛寒故也。面色痿黃。身體瘦弱。宜

斷紅丸

鹿茸(去毛醋煮),大附子(炮去皮臍),當歸(酒洗),續斷(酒浸),黃耆(炒),阿膠(蛤粉炒),側柏葉(炒各一兩),白礬(枯五錢)

上為細末。醋煮米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。空心。米湯下。

丹溪云。下血久不愈者。後用溫劑。先用四物湯加炮薑、附子、升麻。後服斷紅丸收效。

一論腸風下血。熱者其血鮮。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塊。

一儒者素勤苦。因飲食失節。大便下血。或赤或黯。半載之後。非便血則盜汗。非惡寒則發熱。血汗二藥。用之無效。六脈浮大。心脾則澀。此思傷心脾。不能攝血歸源。然而即汗。汗即血。其色赤黯。便血盜汗。由火之升降微甚。惡寒發熱。氣血俱虛也。在午前。用補中益氣湯。

以補肺脾之源。舉下陷之氣。午後。用歸脾加麥冬、五味。以補心脾之血。收耗散之液。不兩月。諸症悉愈。

一人素善飲酒。不時便血。或在糞前。或在糞後。食少體倦。面色痿黃。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。以益氣湯加茱萸、黃連。

一男子便血。精滑發熱。一男子便血發熱。一男子發熱遺精。或小便不禁。俱是脾腎虧損。用六味地黃丸、益氣湯。以滋化源。並皆全愈。

一論下血。服犀角地黃湯等藥。其血愈多。形體消瘦。發熱少食。裡急後重。此脾氣下陷。以益氣湯加炮姜。立收效。

一治大便下血。用石蓮肉四兩。去殼捶碎。入公豬肚內。水煮爛。去蓮肉。將肚並湯食之立止。

一治大便下血秘方。

觀音救苦方,馬伏所傳。

木香(四兩),黃連(二兩)

上將黃連切片煎汁。浸木香。慢火焙乾。為末。烏梅肉搗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六十丸。空心。滾湯送下。

一患腸風下血者。何也。人腸皆有脂裹之。厚則腸胃以安。腸中本無血。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。腸遂薄。滲入身中血。初患時。必服涼藥而愈。服之過者。則腸寒而脂愈不生。其血必再作。凡熱者。其血鮮。冷者。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。冷者。用斷紅丸。熱者。用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。加苦參、槐角、地榆、側柏葉。

一腸胃流熱。則糞門暴腫。用蝸牛細研。塗之則消。

一治臟毒下血。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。和調為末。滴水為丸。每服八九十丸。空心。陳米飲下。

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,歸脾湯(方見健忘),六味丸(方見補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