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3)

1. 傷寒總論

夫傷寒者。乃大病也。生死反掌之間。要隨機應變而治之也。蓋傷寒發熱惡寒。腰痛脊強。則知病在太陽經也。身熱目痛鼻乾。不得眠。則知病在陽明經也。胸脅痛。耳聾口苦舌乾。往來寒熱而嘔。則知病在少陽經也。腹滿咽乾。手足自溫。或自利不渴。或腹滿時痛。則知病在太陰經也。

煩滿囊縮。則知病在厥陰經也。引衣蜷臥。惡寒。或舌乾口燥。則知病在少陰經也。潮熱自汗。譫語發渴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揭去衣被。揚手擲足。或發黃斑狂亂。五六日不大便。則知病在陽明腑也。設若脈症不明。誤用麻黃。令人汗多亡陽。誤用承氣。令人大便不禁。誤用姜附。

令人失血發狂。正為寒涼耗其胃氣。辛熱損其汗液。燥熱助其邪熱。庸醫殺人。莫此為甚。傷寒之邪。實無定體。或入陽經氣分。則太陽為首。其脈必浮。輕手便得。或入陰經血分。則少陰為先。其脈必沉。重手乃得。浮而有力無力。是知表之虛實。沉而有力無力。是知里之寒熱。

中而有力無力。是知表裡緩急。脈有浮沉虛實。症乃傳變不常。治療之法。先分表裡虛實。寒熱標本。先病為本。次病為標。先以治其急者。此為第一義也。問症以知其外。察脈以知其內。全在活法二字。不可拘於日數。但見太陽症在。直攻太陽。但少陰症在。直攻少陰。但見真寒。

直攻真寒。但見一二症具。便作主張。不必悉具。當何如處。此為活法。若同而異者明之。似是而非者辨之。在表者汗之散之。在裡者下之利之。在上者因而越之。下陷者升而舉之。從乎中者和解之。直中陰經者溫補之。若解表。不可攻裡。日數雖多。但有表症而脈浮者。尚宜發散。

此事不明。攻之為逆。經云。一逆尚引日。再逆促命期。若表症解而里症存者。不可攻表。日數少。但有裡熱而脈沉實者。急當下之。此事不明。禍如反掌。經云。邪熱未除。復加燥熱。如抱薪救火矣。如直中陰經。真寒症也。無熱惡寒不渴。宜溫補。切忌寒涼。此事不明。

殺人甚速。陰症似陽症者溫之。陽症似陰症者下之。陽毒者分輕重下之。陰毒者分緩急溫之。陽狂者下之。陰厥者溫之。濕熱發黃者利之下之。血症發黃者清之下之。發斑者清之下之。譫語者下之清之。痞滿者消之瀉之。結胸者解之下之。太陽症似少陰者溫之。少陰症似太陽者汗之。

衄血者解之止之。發喘者汗之下之。咳嗽者利之解之。正傷寒者。大汗之。大下之。感冒寒者。微汗之。微下之。勞力感寒者。溫之散之。溫熱病者。微解之。大下之。此經常之大法也。有病一經而用熱藥寒藥之不同。如少陰症有用白虎湯、四逆散之寒藥者。少陰症有用四逆湯、真武湯之熱藥者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傷寒的總體討論]

傷寒是一種嚴重疾病,病情變化迅速,生死只在一線間,治療必須靈活應變。如果出現發燒怕冷、腰痛背僵的情況,可判斷為太陽經受病。若是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且失眠,則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。胸脇疼痛、耳鳴口苦、舌乾、寒熱交錯並伴隨噁心,則可推測為少陽經的病狀。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手腳溫暖,或是腹瀉卻不口渴、腹部時常疼痛,這表示病在太陰經。感到煩躁、睪丸收縮,則可能是厥陰經的問題。喜歡蜷縮著睡覺、畏寒,或是舌頭乾燥、口渴,這可能是少陰經的病症。潮熱、自汗、胡言亂語、口渴、不怕冷反而怕熱、掀開被子、手舞足蹈,或是出現黃疸、精神混亂,五、六天沒有排便,可判定為陽明腑的病症。

若脈象和病症不清晰,錯誤使用麻黃,會導致大量出汗,陽氣流失;錯誤使用承氣湯,可能造成大便失禁;錯誤使用生薑和附子,可能會引起出血或精神失常。這是因為寒涼藥物消耗了胃氣,辛辣熱性藥物損害了汗腺分泌,燥熱藥物增強了邪氣的熱性。庸醫誤診,對人的危害莫過於此。

傷寒的邪氣並無固定模式,可能侵入陽經的氣分,首當其衝的是太陽經,脈象會浮動,輕輕一摸就能感知。也可能進入陰經的血分,最先受影響的是少陰經,脈象會沉下去,需用力按壓才能摸到。脈象浮動有力或無力,可以判斷表證的虛實;脈象沉下去有力或無力,可以瞭解體內的寒熱情況;脈象中間有力或無力,可以知道表裡的緩急程度。脈象有浮沉虛實之分,病症的轉化並不固定,治療方法首先要區分表裡虛實、寒熱標本,最先發病的為本,後發病的為標,應優先治療緊急的病狀,這是首要原則。通過詢問病狀瞭解外在表現,通過觀察脈象瞭解體內狀況,關鍵在於「活法」二字,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。只要發現太陽經的病狀,就直接針對太陽經進行治療;只要發現少陰經的病狀,就直接針對少陰經進行治療;只要發現真正的寒症,就直接針對寒症治療;只要發現一兩個病狀,就可以作出判斷,不需要等到所有病狀都出現。面對這種情況,應如何處理,這就是「活法」。對於看似相同但實際不同的病症,要明確辨別;對於看似正確但實際錯誤的病症,要仔細分辨。如果是表證,應發汗散寒;如果是裡證,應通便泄熱;如果是上部的病,應使氣血向上運行;如果是下陷的病,應提升氣血;如果是中間的病,應調和氣血;如果是直接侵入陰經的病,應溫補。如果需要解表,就不能攻裡,即使發病多日,只要存在表證且脈象浮動,仍應發汗。

若不明白這個道理,攻裡就是違背治療原則。經典上說,一次違背治療原則,病情就會延長;再次違背治療原則,生命就會受到威脅。如果表證已解,但裡證仍然存在,就不能再攻表。如果發病時間短,只有裡熱且脈象沉實,應立即通便泄熱。如果不明瞭這個道理,後果將會非常嚴重。經典上說,邪熱未除,再加燥熱,如同抱薪救火。如果是直接侵入陰經的真寒症,沒有發熱、畏寒、口渴等症狀,應溫補,切忌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不明瞭這個道理,會迅速致命。對於類似陽證的陰證,應溫補;對於類似陰證的陽證,應通便泄熱;對於陽毒,應根據病情輕重分別治療;對於陰毒,應根據病情緩急溫補;對於陽狂,應通便泄熱;對於陰厥,應溫補;對於濕熱引起的黃疸,應利尿通便;對於血液病引起的黃疸,應清熱通便;對於皮膚斑疹,應清熱通便;對於胡言亂語,應通便清熱;對於胸脹滿,應消食瀉下;對於結胸,應解表通便;對於類似少陰經的太陽經病,應溫補;對於類似太陽經的少陰經病,應發汗散寒;對於鼻血,應解表止血;對於哮喘,應發汗通便;對於咳嗽,應利尿解表;對於正傷寒,應大汗淋漓;對於感冒,應微微出汗;對於因勞累感受寒氣,應溫補散寒;對於溫熱病,應微微解表、大下泄熱。這些都是常見的治療原則。

對於同一經絡的病,使用的藥物可能有所不同。例如,少陰經的病,有的使用白虎湯、四逆散等寒涼藥物,有的使用四逆湯、真武湯等熱性藥物。對於這種情況,普通人往往猶豫不決,不知如何下手。唉,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傷寒的病名,並且掌握傷寒的方脈,就能成為一位良醫。寒涼藥物治療少陰經的病,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,導致裡熱;熱性藥物治療少陰經的病,是因為邪氣直接侵入真寒。辨別脈象,確定經絡,根據病狀選擇藥物,真正瞭解表證的存在,應發汗;真正瞭解裡熱的存在,應通便泄熱;真正瞭解邪氣直接侵入陰經,應溫補。這樣發汗、通便、溫補,使用麻黃承氣湯不一定有效,使用薑附理中湯一定有效,病情怎能逃脫呢?然而,必須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、年齡的大小、體質的虛實、病程的長短、女性的孕期和產後狀況,以及少女的月經狀況來調整治療方法。對於臨近分娩的女性,傷寒的治療方法與男性不同。如果沒有懷孕或生產,治療方法相同。對於女性和少女,月經剛來或剛停,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可能是熱氣進入血室,應調和表裡。

長期患病,經過治療仍未康復,屬於惡性病變。新發病,剛剛開始。老年人血氣衰弱,年輕人血氣旺盛。病情緩慢表示病情較輕,病情急迫表示病情較重。寒涼藥物應熱服,熱性藥物應涼服,中和藥物應溫服。戰汗分為四種症狀,應瞭解邪氣和正氣的強弱。類似傷寒的四種症狀,應按照常規治療。學習者應深入研究這些知識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