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斑疹

脈多沉伏。或細而散。或絕無。滑伯仁曰。脈者血之波瀾。故發斑者。血散於肌膚。故脈伏。脈陽浮而數。陰實而大。火盛在表。故陽脈浮數。下焦實熱。故陰脈實大。

夫斑。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。疹浮小有頭粒者。隨出隨收。收則又出者是也。非若斑之無頭粒者。當明辨之。若斑發赤紅。為胃熱。若紫而不赤者。為熱甚。如紫黑者。為胃爛。故赤者半生半死。黑色者九死一生。大抵鮮紅起發稀朗者吉。紫黑者難治。雜黑斑爛者死也。凡斑欲出未出之際。

宜先以升麻湯透其毒。脈虛。加人參。食少而大便不實。加白朮。斑已出不宜再發者。斑不可汗。斑爛者不宜下。如脈洪數。熱甚煩渴者。人參化斑湯

一論陽毒赤斑。口出狂言。吐膿血。乃熱毒蘊於胸中而發斑。宜以

升麻

升麻(二錢),犀牛角屑,射干,人參,生甘草(各一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
一論只因內熱發出。皮膚如蚊蟲之齧。不宜汗下。但清熱降火涼血氣為要。若斑黑為不治之症。宜用

人參化斑湯

人參(三錢),石膏(一兩),知母(二錢五分),當歸紫草茸,白茯苓(去皮),甘草(各三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

一論氣分有熱發斑者。宜用

柴胡湯

柴胡(三錢),黃芩(二錢),半夏(姜炒二錢),人參(一錢),紫草(二錢),黃連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二錢)
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

一論血分有熱發斑者。宜

當歸散

當歸(三錢),赤芍(二錢),生地黃(三錢),黃連(六分),紅花(八分),石膏(二錢),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

一論癮疹。因風熱客於肌腠。氣血積阻而成也。宜

加味敗毒散

羌活獨活前胡,柴胡,當歸,川芎枳殼(去穰),桔梗,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薄荷,甘草,白朮,防風荊芥蒼朮(米泔水浸),赤芍,生地黃(各五分)

上銼一劑。薑、棗。水煎。溫服。此因感冒風濕。以致發斑者。服之良驗。

一論斑者。如胭脂點而不起粒者是也。紅斑可治。紫斑十活其一。黑斑十無一生。如有斑見。宜服

解毒化斑湯

牡丹皮,生地黃,木通,歸尾,遠志甘草湯泡去心),犀角(以乳汁磨下一二錢),紫草茸,知母,牛蒡子,茜根,甘草(生帶梢者),穿山甲(炒成珠研末一錢)

上用水煎藥。調下山甲末並犀角汁同服。

2. 發熱

夫發熱者。非止一端。雜病中俱有發熱。醫者宜照各門治法治之。蓋病有虛實寒熱之不同。豈可一律而治耶。

一論傷寒發熱。是寒邪入衛。與陽氣交爭。而為外熱。陽氣主外。為寒所薄。而失其職。故為熱。其脈緊而有力。是外之寒邪傷衛也。治主外。宜服九味羌活湯。(方見傷寒)

一論傷暑發熱。是火邪傷心。元氣耗散。而熱邪入客於中。故發為熱。汗大泄。無氣以動。其脈虛遲而無力。是外之熱邪傷榮也。治主內。宜服清暑益氣湯。(方見中暑)

一論內傷發熱。是陽氣自傷。不能升達。降下陰分。而為內傷。乃陰虛也。故其脈大而無力。屬肺脾。宜服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

一論陰虛發熱。是陰血自傷。不能制火。陽氣升騰內熱。乃陽旺也。故其脈數而無力。屬心腎。經曰。脈大無力為陽虛。脈數無力是陰虛。宜服清離滋坎湯。(方見勞瘵)

一論大病後。氣血兩虛。遂成勞怯。潮熱往來。盜汗自汗。或無汗燥熱。世俗更以柴胡地骨皮。往往不效。其病愈甚。

一論男子血虛。有汗潮熱者。以人參養榮湯。(方見後)

一論男子氣虛。有汗潮熱者。以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

一論血虛。無汗潮熱者。以茯苓補心湯。(方見婦人虛勞)

一論氣虛。無汗潮熱者。以人參清肌散。(方見後)

一論女子血虛。有汗潮熱者。以茯苓補心湯

一論氣血兩虛。無汗潮熱者。以逍遙散。(方見婦人虛勞)

一論發熱咳嗽咯血。以人參五味子散。骨蒸者五蒸湯清骨散。以上皆治勞熱之聖藥也。(方俱見後)

一論男婦四肢肌表。發熱如火烙。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。或胃虛遇食冷物。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。火即上越。宜用

升陽散火湯

升麻葛根白芍羌活獨活人參(各五分),柴胡(八分),生甘草防風,炙甘草(各三分)
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忌寒涼生冷之物。

一論夜則靜。晝則發熱者。此熱在氣分也。宜小柴胡湯。(方見傷寒)依本方加梔子黃連、地骨皮。

一論晝則靜。夜則發熱者。此熱在血分也。宜四物湯。(方見補益)依本方加梔子、黃柏知母、黃連、牡丹皮、柴胡。

一論晝夜俱發熱者。此熱在氣血之分也。宜四物湯(方見補益)合小柴胡湯。(方見傷寒)依本方加五味。再加黃連、山梔仁。一劑而安。

一論子午潮熱者。

加減逍遙散

當歸(二錢),白芍(二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柴胡(八分),甘草(八分)胡黃連(六分),麥門冬(二錢),黃芩(二錢),地骨皮(三錢),秦艽(三錢),木通(二錢),車前子(三錢),燈草(十根)

上銼。水煎服。

一論一應發熱憎寒。非雜病發熱者。此邪在半表半裡也。宜用

柴苓湯,小柴胡湯方見傷寒)五苓散方見中暑)二方相合是也。

一論積勞虛損。四肢倦怠。肌肉消瘦。顏色枯槁。汲汲短氣。飲食無味也。

人參養榮湯

人參(三錢),當歸(二錢),陳皮(一錢五分),蜜炙黃耆(二錢),桂心(五分),白朮(去蘆一錢五分),白芍(二錢酒炒),熟地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去皮),五味子(四分),遠志(八分去心),甘草(炙八分)

上銼。薑、棗煎服。

一論男婦氣虛。無汗潮熱者。宜用

人參清肌散

人參(二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三錢去皮),當歸(二錢),赤芍(二錢),柴胡(八分),半夏(二錢),葛粉(二錢),甘草(八分)

上銼。薑、棗煎服。其藥服之自愈。

一論虛勞潮熱咳嗽。紅痰盜汗。宜

人參五味散

黃耆(二錢),人參(三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熟地黃(三錢),桔梗(八分),地骨皮(三錢),陳皮(二錢),前胡(二錢),柴胡(八分),五味子(四分)枳殼(一錢),桑白皮(三錢),甘草(八分)

上銼。生薑烏梅半個。水煎。加知母二錢。

一論男婦五心煩熱。骨蒸勞熱。宜

清骨散

人參(一錢),赤茯苓(五錢),柴胡(二錢),蓁艽(五錢),生地黃(二錢),熟地黃(二錢),薄荷(七分),胡黃連(五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溫服。

一論發熱口乾。小便赤澀。夜則安靜。晝則發熱。此症在氣分也。清心蓮子飲。(方見赤白濁)

一論男婦肌肉燥熱。目赤面紅。煩渴引飲。日夜不息。其脈洪大而虛。重按全無。內經曰。脈虛血虛。脈實血實。又名血虛發熱。症象白虎。若誤服白虎。必死。此病因飢餓勞役而起。宜服

當歸補血湯

嫩黃耆(蜜水炒一兩),當歸(酒洗二錢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
一人虛勞發熱自汗。諸藥不能退其熱者。服當歸補血湯。一劑如神。

一沈大尹不時發熱。日飲冰水數碗。寒藥兩劑。熱渴益甚。形體日瘦。尺脈洪大而數。時或無力。王太僕曰。熱之不熱。責其無火。寒之不寒。責其無水。又云。倏往倏來。是無火也。時作時止。是無水也。法宜補腎。用加減八味丸。不月而愈。

一男子七十九。頭痛發熱。眩暈喘急。痰涎壅塞。小便頻數。口乾引飲。遍舌生刺。縮斂如荔枝然。下唇黑裂。面目俱赤。煩躁不寐。或時喉間如煙火上衝。急飲涼水少解。已瀕於死。脈洪大而無倫。且有力。捫其身烙手。此腎經虛火遊行於外。投以十全大補。加山茱萸澤瀉、丹皮、山藥、麥門冬、五味、附子一鍾。

熟睡良久。脈症各減三四。再與八味丸服之。諸症悉退。後畏冷物而痊。

一儒者發熱口乾。小便頻濁。大便秘結。盜汗遺精。遂致廢寢。用當歸六黃湯二劑。盜汗頓止。用六味地黃丸。二便調和。用十全大補湯。及前丸兼服。月餘諸症悉愈。

一人年近四旬。忽發潮熱。口乾。喜飲冷水。求醫治。以涼藥投之。數服罔效。四五日。渾身沉重。不能舉止。四肢強直。耳聾譫語妄言。眼閉不省人事。六脈浮大無力。此氣血脾胃虛損至極。余將十全大補湯。去地黃、白芍。加熟附子一服。須臾病者睡。口鼻痰響。人咸以為服桂、附、參、耆之誤。

余曰。此病藥交攻。不必憂疑也。又強進一服。過一二時許。即能轉身動止。次日連進數劑。則諸病次第而潛瘳矣。此病從脈不從症而治之也。

一人發熱煩渴。或頭痛。因服發散藥。反增喘急腹痛。自汗如雨。日夜囈語。余意此勞傷元氣。誤汗所致。其腹必喜手按。詢之果然。與十全大補湯。加熟附子一錢服之。熟睡久而不醒。舉家驚惶。及覺。諸症頓進。再劑而痊。凡人飲食勞役。起居失宜。見一切火症。悉系內真寒而外假熱。

故肚腹喜暖。口畏冷物。此乃形氣病。氣血既虛。屬不足。法當純補元氣。為善治者矣。

六味丸,十全大補湯俱見補益)八味丸亦見補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