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4)

1. 救荒辟穀

人參(四兩),白朮(去蘆陳土炒),白茯苓(去皮為末水浮去筋曬乾),薏苡仁(炒),懷山藥(水潤切片同蔥鹽炒黃去蔥鹽不用),芡實仁(去殼各半斤),蓮子肉(蔥鹽炒去心並蔥鹽不用),小茴香(炒四兩),乾薑(炒四兩),白扁豆(薑汁炒半斤),砂仁(炒二兩),青鹽(四兩),甘草(四兩),烏梅肉(二兩熬濃汁半瓶),粳米(炒黃取淨粉五斤末),川椒(去目二兩)

上藥為末。與米粉末和勻。外用小紅棗五升。陳年醇酒五斤。煮棗極爛去核。加煉蜜二斤。共和為丸。如彈子大。每服二丸。不拘冷熱。湯水任下嚼吃。一日服三五次。可不飢。如渴只飲冷水。

白話文:

救荒辟穀

將人參、白朮(去皮,炒過)、白茯苓(去皮磨粉,用水漂洗去除雜質曬乾)、薏苡仁(炒過)、山藥(泡水切片,與蔥、鹽一起炒黃,再把蔥、鹽去掉)、芡實、蓮子肉(去心,與蔥、鹽一起炒,再把蔥、鹽去掉)、小茴香(炒過)、乾薑(炒過)、白扁豆(用薑汁炒過)、砂仁(炒過)、青鹽、甘草、烏梅肉(熬成濃汁)和炒黃的粳米磨成的粉,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。再取紅棗五升、陳年米酒五斤,將紅棗煮爛去核,加入煉蜜二斤,與藥粉混合製成彈珠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兩丸,不限冷熱,用湯水送服,細嚼慢咽。每日服用三到五次,即可不飢餓。若感到口渴,只喝冷水即可。

2. 灸法

3. 定例

一定分寸。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,相屈如環,即以杆心從中節旁側,量兩頭橫紋角,即截斷為一寸,用之不誤,最為的當。

一點穴法,皆要平正四體,勿使歪斜。灸時恐穴不正,徒壞好肉矣。若坐臥立,並不得拳縮,坐點則坐灸,臥點則臥灸,立點則立灸,反此一動,則不得其真穴矣。然下火灸,則先陽後陰,先上後下,先多後少,先左後右,宜審用之。

一論灸艾炷大小,經云:「凡灸要艾根下廣三分,若不及三分,使火氣不得達,病不能愈。」則是炷欲大,惟頭與四肢欲小耳,但去風邪而已。小兒及體弱者如麥大。

一點艾火,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棗竹八木,切宜避之。今用清麻油點燈,傳火於艾莖,點發其艾是也,兼滋潤灸瘡,至愈仍不疼痛,用蠟燭尤佳。

一著艾時,宜正巳午時,方可用火。若午後未時,氣盛不可下火,並失飢傷飽,憂愁恐怒,怒罵喜笑,天陰下雨,風雷閃電,並皆忌之。

一下艾時,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,然後安艾,不然則動止之間,其艾必落矣。

一著艾火,痛不可忍,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,更以鐵物壓之,即止。

一著火有眩暈者,神氣虛也。宜仍以冷物壓灸處,其暈自蘇。再停良久,以稀粥或薑湯與飲之,以壯其神,復如前法,以終其事。

一著艾火後,須要瘡發,所患即瘥;不得瘡發,其疾不愈。若見灸瘡不發者,用故鞋底令熱熨之,三日而發,仍以小雞、鰱魚、豆腐等熱毒者與之食,謂以毒攻,其瘡必發。若氣血虛弱者,調之以藥餌。

一灸後瘡未發,宜柏樹葉貼之。

一灸後切宜避風冷,節飲酒,戒房事,遠七情,可擇幽靜之所,養之為善。

一灸瘡痛不止,用柏葉、芙蓉葉,端午午時採,陰乾為細末,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,水調少許,如膏貼紙上,貼之即愈。

一灸瘡洗法,以蔥、艾、薄荷等物煎水溫洗,令逐風邪。

一灸瘡已發,黑爛疼痛,用桃枝、楊柳枝、胡荽、黃連,煎水溫洗。

一灸瘡出血,用百草霜為末,摻之即止。

一灸瘡已發,可用膏藥貼之,一二日一見,使瘡膿出多而疾除也。其膏必用真麻油,入治病之藥,或祛風除濕,養氣滋血,誠療損補虛之藥,隨症入之為妙。

白話文:

[定例]

  1. 有一個固定的標準,就是取患者左手(男性)或是右手(女性)的中指,彎曲成環狀。然後使用尺子從中指的第二節開始,量到兩端的橫紋線,這個距離就是一寸。這樣測量不會有誤差,是最準確的方法。

  2. 在針灸選穴的時候,患者的姿態必須端正,不能有任何傾斜,否則可能導致穴位定位錯誤,徒然傷害健康組織。不管是坐著、躺著還是站著,都不能蜷縮身體。在哪種姿勢下確定穴位,就在哪種姿勢下進行針灸治療。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改變姿勢,就可能找錯穴位。此外,進行灸療時,應遵循先灸陽經後灸陰經,先灸上半身後灸下半身,先灸較多的穴位後灸較少的穴位,先灸左側後灸右側的原則。

  3. 艾灸的艾炷大小也有講究,根據古籍記載,艾炷底部的直徑應達到三分,如果不到三分,火氣就不夠強烈,無法達到治療效果。因此,一般情況下,艾炷應該做得大一些,只有頭部和四肢的穴位可以稍小一些,因為這些部位主要是驅風除濕。對於兒童和體質虛弱的人,艾炷的大小約為麥粒大小。

  4. 燒艾時,古人忌諱使用松、柏、枳、橘、榆、桑、棗、竹等八種木材,應盡量避免。現在一般使用清麻油點燈,再將火傳到艾莖上,這樣可以讓艾草充分燃燒。此外,麻油還能滋潤灸瘡,直到痊癒,並且不會感到疼痛。使用蠟燭效果更佳。

  5. 燒艾的最佳時間是在正午時分,此時陽氣最盛。如果在下午未時,陽氣已經開始衰退,不宜進行艾灸。此外,空腹、過飽、心情憂鬱、生氣、驚恐、狂怒、大笑、天陰下雨、風雷閃電等情況下,都不宜進行艾灸。

  6. 在放置艾炷前,最好先用蒜片擦拭穴位,然後再放上艾炷,否則艾炷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掉落。

  7. 如果在燒艾時感到疼痛難忍,可以事先用手指緊緊按住穴位,再用鐵器壓住,就可以減輕疼痛。

  8. 如果在燒艾時出現眩暈,可能是神氣虛弱所致。應立即用冷物壓在灸處,暈眩就會緩解。然後休息一段時間,喝些稀粥或薑湯,以壯神氣,再繼續完成治療。

  9. 燒艾後,必須讓灸瘡發作,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如果灸瘡沒有發作,疾病就不會痊癒。如果灸瘡沒有發作,可以用舊鞋底熱熨灸瘡,三天後就會發作。同時,讓患者食用小雞、鰱魚、豆腐等具有熱毒的食物,利用「以毒攻毒」的原理,促使灸瘡發作。如果患者氣血虛弱,可以通過藥膳調理。

  10. 如果灸瘡沒有發作,可以用柏樹葉貼在灸瘡上。

  11. 在艾灸後,必須避免受風著涼,控制飲酒,禁慾,遠離七情六慾。最好選擇一個幽靜的地方進行療養。

  12. 如果灸瘡疼痛不止,可以使用柏葉、芙蓉葉,在端午節午時採集,晾乾後研磨成細粉。當灸瘡的黑色痂皮脫落時,用水調和少量粉末,像膏藥一樣貼在灸瘡上,即可緩解疼痛。

  13. 洗灸瘡的方法:用蔥、艾、薄荷等草藥煎水溫洗,可以幫助排出風邪。

  14. 如果灸瘡已經發作,出現黑色腐爛和疼痛,可以使用桃枝、楊柳枝、胡荽、黃連等草藥煎水溫洗。

  15. 如果灸瘡出血,可以使用百草霜研磨成粉末,撒在灸瘡上,即可止血。

  16. 如果灸瘡已經發作,可以使用膏藥覆蓋,每隔一天檢查一次,讓瘡膿排出,加速病情恢復。膏藥必須使用純正的麻油,加入對應病症的藥材,例如祛風除濕、養氣滋血、療損補虛等,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