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痞滿
脈來堅實者順。虛弱者逆。
痞滿與脹滿不同。脹滿是內脹而外亦形。痞則內覺痞悶。而外無脹急之形也。蓋由陰伏陽蓄。氣血不運而成。位心下之中。腹滿痞塞。皆土邪之所為耳。有因誤下。裡氣虛。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。有因食痰積。不能施行而作痞者。有濕熱太甚。上來心下而為痞者。治之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之苦以泄之。
生薑、半夏、厚朴之辛以散之。人參、白朮之甘溫以補之。茯苓、澤瀉之鹹淡以滲之。大概與濕同治。使上下分消可也。
白話文:
脈象解讀及痞滿病症的分析
脈來堅實者順。虛弱者逆。
脈象堅實有力,表示氣血運行順暢。脈象虛弱無力,則表示氣血運行不暢,逆行而上。
痞滿與脹滿不同。脹滿是內脹而外亦形。痞則內覺痞悶。而外無脹急之形也。
痞滿與脹滿雖然都是腹部不適,但兩者有所區別。脹滿是腹部內部脹滿,且外觀上也能看出肚子膨脹。而痞滿則是內部感到痞悶,但外觀上並無明顯的膨脹現象。
蓋由陰伏陽蓄。氣血不運而成。位心下之中。腹滿痞塞。皆土邪之所為耳。
痞滿的成因是陰氣積聚,陽氣鬱滯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心下痞悶、腹部滿塞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脾胃失調,土邪犯脾所致。
有因誤下。裡氣虛。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。有因食痰積。不能施行而作痞者。有濕熱太甚。上來心下而為痞者。
痞滿的病因有很多:
- 誤用瀉下藥物,導致脾胃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犯心之分野而致痞滿。
- 飲食不節,痰濕積聚,不能運行而致痞滿。
- 濕熱過盛,上行侵犯心下,導致痞滿。
治之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之苦以泄之。
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等苦寒藥物,可以瀉除濕熱,通暢氣機。
生薑、半夏、厚朴之辛以散之。
用生薑、半夏、厚朴等辛溫藥物,可以散寒化痰,溫通氣血。
人參、白朮之甘溫以補之。
用人參、白朮等甘溫藥物,可以補益脾胃,增強正氣。
茯苓、澤瀉之鹹淡以滲之。
用茯苓、澤瀉等鹹淡藥物,可以利水滲濕,消除水腫。
大概與濕同治。使上下分消可也。
總體來說,治療痞滿的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而有所調整,但主要以祛濕為主。通過以上藥物的運用,使上下氣機通暢,達到消痞的效果。
一論按之堅而軟。無塊為痞。多是痰氣鬱結。或飲食停滯者。
加味二陳湯
陳皮(二錢),半夏(姜炒二錢),枳實(麩炒一錢),黃連(姜炒六分),山楂(去子二錢),木香(八分),青皮(去穰二錢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砂仁(八分),甘草(八分),
上銼。生薑煎服。
白話文:
按壓腹部,感覺到堅硬卻又柔軟,沒有腫塊,這叫做痞症。大多是因為痰氣鬱結或飲食停滯造成的。
可以使用加味二陳湯:陳皮、半夏(姜炒)、枳實(麩炒)、黃連(姜炒)、山楂(去子)、木香、青皮(去穰)、白茯苓(去皮)、砂仁、甘草,以上藥物切碎,用生薑煎服。
一論痞滿。宜調中補氣血。清痞清熱。攻補兼施。簡而當也。
平補枳朮丸
白朮(去蘆土炒三兩),白芍(酒炒一兩),陳皮,枳實(麩炒),黃連(酒炒各一兩),人參木香(各五錢)
上為細末。荷葉煎湯。打米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食遠。米湯下。漸加至六七十丸。一論內傷元氣脾胃。而作心下痞者。宜大補元氣也。服加減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
如脈緩有痰而痞。加半夏、黃連。脈弦。四肢滿閉。便難而心下痞。加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。大便閉燥。黃連桃仁。少加大黃、歸身。心下痞醃悶。加白芍。黃連。心下痞腹脹。加白芍、砂仁、五味子。天寒少加乾薑。或官桂。心下痞。中寒者。加附子、黃連。心下痞。嘔逆者。
白話文:
治療痞滿症,應該調理脾胃,補益氣血,清除痞塊和熱邪,攻補並用,簡潔有效。
用白朮(去蘆頭土炒)、白芍(酒炒)、陳皮、枳實(麩炒)、黃連(酒炒)、人參、木香製成細末,用荷葉煎湯,打米糊製成丸藥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服用,米湯送服,逐漸增加至六七十丸。
對於內傷元氣,脾胃虛弱,導致心下痞滿的患者,應該大力補益元氣,服用加減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脈象緩慢,有痰且痞滿,加用半夏、黃連;如果脈象弦緊,四肢沉重,大便不通,心下痞滿,加用黃連、柴胡、甘草;如果大便乾燥閉結,加用黃連、桃仁,少量添加大黃、當歸身;如果心下痞滿,感覺醃悶,加用白芍、黃連;如果心下痞滿,腹部脹滿,加用白芍、砂仁、五味子;如果天寒,加用乾薑或肉桂;如果心下痞滿,伴有寒邪,加用附子、黃連;如果心下痞滿,伴有嘔逆,加用…
加陳皮、生薑、黃連。夏月加黃連。少加丁香、藿香。能食而心下痞。加枳實三錢。黃連五分。如不能食。心下痞者。勿加之。依本方。食已心下痞。服前枳朮丸而愈。
一論一切心下痞。及年久不愈者。宜用
大消痞丸
黃連(土炒六錢),黃芩(土炒六錢),枳實(麩炒五錢),半夏(泡四錢),陳皮(四錢),厚朴(姜炒四錢),豬苓(四錢),澤瀉(四錢),薑黃(二兩),乾生薑(三錢),人參(四錢),神麯(五錢炒),砂仁(三錢),甘草(三錢炙),白朮(去蘆土炒一兩)
白話文:
加陳皮、生薑、黃連。夏天要加黃連。少加丁香、藿香。如果能吃但心下痞,加枳實三錢、黃連五分。如果不能吃,心下痞者,就不要加了。按照這個方子,吃完飯後心下痞,服前枳朮丸就能治癒。
針對所有心下痞,以及多年不愈者,宜用大消痞丸。大消痞丸由黃連(土炒六錢)、黃芩(土炒六錢)、枳實(麩炒五錢)、半夏(泡四錢)、陳皮(四錢)、厚朴(姜炒四錢)、豬苓(四錢)、澤瀉(四錢)、薑黃(二兩)、乾生薑(三錢)、人參(四錢)、神麴(五錢炒)、砂仁(三錢)、甘草(三錢炙)、白朮(去蘆土炒一兩)組成。
上為細末。蒸餅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漸加至百丸。空心。白滾湯送下。
一男子胸膈作痞。飲食難化。服枳朮丸。久而形體消瘦。發熱口乾。脈浮大而微。用補中益氣加薑、桂。諸症悉退。唯見脾胃虛寒。遂用八味丸。補命門相火。不月而飲食進。三月而形體充。此症若不用前丸。多變腹脹喘促。腿足浮腫。小便淋澀等症。急用加減腎氣丸。亦有得生者。
一治痞悶氣結食積。宜服
內消丸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。用蒸餅做成丸藥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逐漸增加到一百丸。空腹服用,用白開水送服。
一個男子胸膈處有痞塊,飲食難以消化。他服用枳朮丸,過了很久,身體消瘦,發熱口乾,脈象浮大而微弱。於是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、桂枝。各種症狀都消失了,只是脾胃虛寒。於是服用八味丸,補益命門相火。不到一個月,飲食就恢復正常,三個月後身體就恢復了充實。如果沒有服用之前的丸藥,很容易變成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、腿腳浮腫、小便淋澀等症狀。需要緊急服用加減腎氣丸,纔有可能得救。
治療痞塊、悶氣、氣結、食物積聚,應該服用內消丸。
青皮,陳皮,三稜(煨),莪朮(煨),神麯(炒),麥芽,香附(炒各等分)
上為細末。醋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清茶送下。
一腹中窄狹。須用蒼朮。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。乃是濕痰流注臟腑。氣不升降。燥飲。用蒼朮、香附行氣。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。乃是熱氣熏蒸臟腑。宜黃連、蒼朮。
一論心下堅如盤者。
枳實(麩炒一錢),白朮(去蘆三錢)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,八味丸(方見補益)
白話文:
青皮、陳皮、三稜(煨)、莪朮(煨)、神麴(炒)、麥芽、香附(炒)各等分,研成細末,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三五十丸,用清茶送服。
如果腹部感覺狹窄,需要用蒼朮。如果是肥胖者感覺腹部狹窄,這是因為濕痰流注臟腑,氣機升降失調,導致口渴。可用蒼朮、香附行氣。如果是瘦弱者感覺腹部狹窄,這是因為熱氣熏蒸臟腑,可用黃連、蒼朮。
如果心下堅硬如盤,可以用枳實(麩炒一錢)、白朮(去蘆三錢)一劑,水煎溫服。
此外,也可以參考補中益氣湯(方劑詳見內傷篇)和八味丸(方劑詳見補益篇)。
2. 鼓脹
經云。其脈大堅以澀者。脹也。關上脈浮則內脹。遲而滑者脹。脈盛而緊者脹。脹。脈浮大者易治。虛小者難治。
水病腹大如鼓。脈實者生。虛者死。脈洪者生。微細者死。中惡腹大。四肢滿。脈大而緩者生。浮而緊者死。
丹溪云。七情內傷。六淫外感。飲食不節。房勞致虛。脾土之陰受傷。轉輸之官失職。胃雖受谷。不能運化。故陰陽不交。清濁相混。隧道壅塞。鬱而為熱。熱留為濕。濕熱相生。遂成脹滿。經云鼓脹者是也。以其外雖堅滿。中空無物。有似於鼓。其病膠固。難以治療。又名曰蠱。
若蠱侵蝕之義。陰陽愆伏。榮衛凝滯。三焦不能宣行。脾胃不能傳布。脹滿之所由生也。曰谷脹。曰水脹。曰氣脹。曰血脹。謂之四病。或寒或熱。或虛或實。又不可以無別也。若久病羸乏。卒病脹滿。喘息不得。與夫臍心突起。或下痢頻數。百方調治。未見一愈者矣。
白話文:
經書中提到,脈象如果又大又硬且有些澀,這代表有脹氣的情況。如果在關節的脈浮起來,那麼內部也有脹氣。如果脈象遲緩且滑順,也有脹氣的症狀。脈象如果強盛而緊繃,也代表有脹氣。一般來說,脈浮大的人較容易治療,而脈象虛弱的小者則較難治療。
水腫病的腹部會如同鼓般膨脹,脈實的人有生機,虛弱的人則可能會死去。脈象洪亮的人有生機,而微細脈則是死兆。中毒所致的腹部膨脹,四肢腫滿,脈象大且緩的人有生機,浮而緊的脈象則預示死亡。
丹溪說,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再加上飲食不節制,以及房勞過度導致虛弱,造成脾土的陰氣受損,轉運功能失常。雖然胃接受了食物,但無法運化,陰陽無法交洽,清濁混淆,通道梗塞,鬱結化熱,熱又轉化為濕,濕熱相互產生,最終形成脹滿。經書上所說的鼓脹就是這種情況,外表雖然堅硬膨脹,實際內部卻空洞無物,像鼓一樣,這種病很難治療,另外又稱為蠱病。
蠱的本義是指陰陽失調,營衛凝滯,三焦無法宣通,脾胃無法運行,因此導致脹滿。這些症狀可分為谷脹、水脹、氣脹和血脹,共四種疾病,可能是寒或熱,虛或實,不能混為一談。如果長期生病導致虛弱,突然病發脹滿,呼吸困難,或肚臍及心部隆起,或者出現頻繁的腹瀉,經過多種治療方法,卻無法見到任何改善的情況。
朝寬暮急者為血虛。暮寬朝急者為氣虛。朝暮俱急者。氣血俱虛。
脈經曰。胃中寒則脹滿。此論內傷不足之邪。乃久病也。寒者非寒冷之寒。乃陽虛之義。故用參、術以補脾為君。蒼朮、茯苓、陳皮為臣。黃芩、麥門冬為使。以制肝木。少加厚朴。以消腹脹。氣不運。加木香。氣下陷。加升麻、柴胡提之。血虛。加四物湯。有痰。加半夏。
白話文:
早上脈搏寬緩,晚上脈搏急促,是血虛;晚上脈搏寬緩,早上脈搏急促,是氣虛;早上晚上脈搏都急促,則是氣血俱虛。脈經說,胃中寒則脹滿,這是指內傷不足的病邪,是久病的表現。這裡的寒不是指寒冷,而是指陽虛。因此用人參、黃芪補脾為君,蒼朮、茯苓、陳皮為臣,黃芩、麥門冬為使,以制肝木;少加厚朴,以消腹脹;氣不運,加木香;氣下陷,加升麻、柴胡提之;血虛,加四物湯;有痰,加半夏。
經云塞因塞用者是也。病脹久。脾胃虛者。雖有大小便不利之症。乃氣不運血不潤也。當大補氣血為主。慎不可用下藥也。鼓脹為病多端。宜照後方加減調治。毋得執泥以誤人也。
一論病人初起。心腹脹滿。因於食傷脾胃。濕痰氣鬱。食積而作脹也。用此通治之劑。宜
香砂和中湯
藿香(一錢二分),砂仁(一錢二分),蒼朮(炒一錢半),厚朴(薑汁炒),廣陳皮(去白),半夏(薑汁炒),白茯苓(去皮),神麯(炒),枳實(麩炒),青皮(去穰),山楂肉(各一錢),白朮(去蘆炒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
白話文:
經書上說,塞因塞用就是這個道理。病患腹脹已久,脾胃虛弱,雖然有大小便不利的症狀,但其實是氣機不運,血液不濡潤所致。應當以大補氣血為主要治療原則,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物。鼓脹病症繁多,宜參考後方加減調整治療,不可固執己見而誤治病人。
一論病人初起,心腹脹滿,由於飲食傷脾胃,濕痰氣鬱,食積而導致腹脹。用此通治之劑,宜:
香砂和中湯
藿香(一錢二分),砂仁(一錢二分),蒼朮(炒一錢半),厚朴(薑汁炒),廣陳皮(去白),半夏(薑汁炒),白茯苓(去皮),神麯(炒),枳實(麩炒),青皮(去穰),山楂肉(各一錢),白朮(去蘆炒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
一論脾虛鼓脹。手足倦怠。短氣溏泄者。此調治脹滿王道之藥。久病虛弱之人。宜服
六君子湯
人參(二錢),白朮(一錢五分去蘆炒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半夏(薑製二錢),陳皮(去白二錢),甘草(八分)
上銼。生薑煎服。一方。加當歸、白豆蔻、蘇梗。尤妙。
按經曰。塞因塞用。故用補劑以治脹初服則脹。久服則通。此唯精達經旨者知之。庸醫未足道也。若朝寬暮急為血虛。加當歸、川芎。暮寬朝急為氣虛。依本方。朝暮俱急。亦加芎、歸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用生薑水煎服。
有一種治療脾虛導致的腹脹、手腳無力、呼吸短促、大便稀溏的方法,這是一種治療腹脹的最佳藥方。對於久病體虛的人,適合服用六君子湯,藥材包括:人參(兩錢)、白朮(一錢五分,去蘆頭炒)、茯苓(去皮三錢)、半夏(用薑汁制,兩錢)、陳皮(去白,兩錢)、甘草(八分)。
將藥材切碎,用生薑水煎服。另外,也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當歸、白豆蔻、蘇梗,效果更佳。
古籍記載:病因堵塞,治療方法也要堵塞。因此使用補益藥物來治療腹脹,初次服用時可能會加重腹脹,但長期服用就能通暢。只有真正理解經文的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,庸醫是不懂的。如果早晨腹脹,晚上減輕,這是血虛所致,可以加當歸、川芎;如果晚上腹脹,早晨減輕,這是氣虛所致,可以按照原方服用;如果早晚都腹脹,也應該加川芎、當歸。
一論男婦因於氣惱。而心腹脹滿。或痰嗽喘急者。予常見因氣而作脹滿者甚多。用此方甚效。分心氣飲。(方見諸氣)依本方。加檳榔、枳殼、香附、烏藥。
木香消脹丸,治症同前。
木香(二錢半),檳榔(五錢),陳皮(一兩),大腹皮(一兩洗),枳殼(麩炒一兩),桑白皮(一兩),蘇子(一兩),香附子(一兩炒),蘿蔔子(五錢炒)
白話文:
很多人因為生氣煩惱導致胸口脹滿、痰多咳嗽喘不過氣,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,這個方子非常有效。依據這個方子,再加入檳榔、枳殼、香附、烏藥,就是木香消脹丸,可以用來治療同樣的症狀。
上為細末。水煮稀神麯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。淡薑湯送下。
一論腹脹發熱。以陽並陰。則陽實而陰虛。陽盛則外熱。陰虛生內熱。脈必浮數。浮則為虛。數則為熱。陰虛不能宣導。飲食如故。因致脹滿者。謂之熱脹。宜用
枳實分消湯
川厚朴(去皮薑汁炒五分),枳實(麩炒一錢半),大黃(酒蒸一錢半),官桂(一錢二分),甘草(炙一錢五分)
上銼一劑。薑、棗煎服。嘔吐。加半夏。自利。去大黃。寒多。加乾薑。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水煮稀釋神曲(一種中藥)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論述腹脹發熱
腹脹發熱,屬於陽盛陰虛,即陽氣實而陰氣虛。陽氣盛則導致外熱,陰氣虛則生內熱。脈象必定浮數,浮則為虛,數則為熱。陰虛不能宣導,飲食照常,導致腹脹,稱為熱脹。宜用枳實分消湯。
枳實分消湯配方
川厚朴(去皮用薑汁炒至五分熟),枳實(麩炒一錢半),大黃(酒蒸一錢半),官桂(一錢二分),甘草(炙一錢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薑、棗煎服。若嘔吐,加半夏。若腹瀉,去掉大黃。若寒症較重,加乾薑。
一論中滿鼓脹、氣脹、水脹、熱脹。宜
中滿分消丸
人參(二錢半),白朮(去蘆炒二錢半),薑黃(二錢半),豬苓(去黑皮二錢),甘草(炙二錢),砂仁(二錢),乾生薑(二錢),澤瀉(三錢),陳皮(三錢),知母(去毛酒炒三錢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枳實(麩炒三錢),半夏(姜炒三錢),黃連(薑汁炒二錢),黃芩(酒炒三錢),川厚朴(姜炒五錢)
白話文:
一論中滿鼓脹、氣脹、水脹、熱脹。宜
中滿分消丸
此方主治中滿鼓脹、氣脹、水脹、熱脹等症。
藥方如下:
- 人參(二錢半):補氣益血,健脾益肺。
- 白朮(去蘆炒二錢半):健脾燥濕,益氣和中。
- 薑黃(二錢半):行氣活血,消積止痛。
- 豬苓(去黑皮二錢):利水滲濕,清熱解毒。
- 甘草(炙二錢):補脾益氣,緩急止痛。
- 砂仁(二錢):行氣化濕,溫中止痛。
- 乾生薑(二錢):溫中散寒,止嘔逆。
- 澤瀉(三錢):利水滲濕,清熱瀉火。
- 陳皮(三錢)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。
- 知母(去毛酒炒三錢):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。
- 白茯苓(去皮三錢):利水滲濕,健脾寧心。
- 枳實(麩炒三錢):理氣消積,化痰止咳。
- 半夏(姜炒三錢):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。
- 黃連(薑汁炒二錢):清熱瀉火,燥濕止痢。
- 黃芩(酒炒三錢)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- 川厚朴(姜炒五錢):行氣消積,燥濕化痰。
註:
- 以上藥量為傳統中藥計量單位,現代應用需參考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。
- 各藥材需根據其特性進行炮製,例如去蘆、去皮、炒制等,以增強藥效或減少毒副作用。
上為細末。水浸蒸餅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食遠。白湯送下。
一論老人虛人中寒下虛。心腹膨脹。不喜飲食。脈浮遲而弱。此名寒脹。宜
樸香丸
川厚朴(薑汁炒五錢),大附子(泡去皮臍三錢八分),木香(一錢半)
上銼一劑。生薑七片。棗二枚。水煎熱服。
一論中滿寒脹寒疝。大小便不通。陰躁。足不收。四肢厥逆。食入反出。下虛中滿。腹脹心下痞。下焦躁寒沉厥。奔豚不收。宜
中滿分消湯
益智(五分),半夏(姜炒五分),升麻(二分),茯苓(五分),木香(三分),黃耆(炒五分)吳茱萸(炒五分),川烏(二分),川樸(姜炒五分),草豆蔻(五分),人參(三分),澤瀉(三分),青皮(去穰三分),當歸(五分),柴胡(二分),黃連(二分),澄茄(二分),黃柏(酒炒三分),乾薑(三分),生薑(三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浸泡蒸餅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後服用,用白開水送服。
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體虛者,出現腹部寒氣導致的腹脹、食慾不振、脈象浮弱等症狀,稱為寒脹,可以用樸香丸治療。
樸香丸的配方包括川厚朴、大附子、木香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、紅棗,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
如果患者出現腹部寒氣導致的腹脹、大小便不通、躁熱、四肢發冷、食慾不振、下焦寒涼、奔豚氣逆等症狀,可以用中滿分消湯治療。
中滿分消湯的配方包括益智、半夏、升麻、茯苓、木香、黃耆、吳茱萸、川烏、川樸、草豆蔻、人參、澤瀉、青皮、當歸、柴胡、黃連、澄茄、黃柏、乾薑、生薑。
上銼一劑。水煎服。房勞酒濕面生硬冷物等。一切忌之。
一論中滿腹脹。內有積聚。如石堅硬。令人坐臥不寧。二便澀滯。上氣喘促。或通身虛腫。宜
廣朮潰堅湯
川厚朴(姜炒五分),黃芩(炒五分),黃連(五分),益智仁(五分),草豆蔻(五分),當歸(五分),半夏(姜炒七分),蓬莪朮(三分),升麻(二分),紅花(二分),吳茱萸(二分),生甘草(二分),柴胡(二分),澤瀉(三分),神麯(五分),陳皮(五發),青皮(去穰二分),口乾。加葛根四分。
白話文:
煎藥一劑服用。房事勞累、飲酒過量、面部生瘡、食用寒涼食物等,一切都要忌口。
如果腹中脹滿,內有積聚,如同石頭般堅硬,讓人坐卧不安,大小便不暢,呼吸急促,甚至全身浮腫,可以使用廣朮潰堅湯。
藥方:川厚朴(姜炒五分)、黃芩(炒五分)、黃連(五分)、益智仁(五分)、草豆蔻(五分)、當歸(五分)、半夏(姜炒七分)、蓬莪朮(三分)、升麻(二分)、紅花(二分)、吳茱萸(二分)、生甘草(二分)、柴胡(二分)、澤瀉(三分)、神麯(五分)、陳皮(五分)、青皮(去穰二分),口乾者加葛根四分。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食遠。溫服。忌酒醋濕面。
一論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。宜
木香順氣湯
木香(三分),厚朴(姜炒四分),青皮(去穰五分),陳皮(五分),益智仁(五分),澤瀉(五分),乾生薑(五分),茯苓(五分),半夏(姜炒五分),吳茱萸(五分),當歸(五分),蒼朮(米泔炒五分),升麻(二分),柴胡(二分),草豆蔻(三分),白朮(一錢)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忌生冷硬物。
一治蠱脹。
黑醜(頭末),木香,甘遂(各一錢)
白話文:
取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生薑煎煮服用,飯後溫熱服用,忌酒、醋、濕面。
如果濁氣在上,則會導致腹脹;清氣在下,則會導致腹瀉。
適合服用木香順氣湯:木香三分,厚朴(薑炒四分),青皮(去穰五分),陳皮(五分),益智仁(五分),澤瀉(五分),乾生薑(五分),茯苓(五分),半夏(薑炒五分),吳茱萸(五分),當歸(五分),蒼朮(米泔炒五分),升麻(二分),柴胡(二分),草豆蔻(三分),白朮(一錢)。
取藥材研磨成粉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,忌生冷硬物。
可治療蠱脹:黑醜(頭末),木香,甘遂(各一錢)。
上為細末。用豬腰一對。俱分破。將藥撒在腰子內合住。紙包。炭火燒熟。空心或食一個。或食二個。大便行膿血見效。一論血蠱。腹如盆脹。積聚痞塊。宜
化蠱丸
三稜(煨),莪朮(煨),乾漆(炒盡煙),硇砂,虻蟲(糯米炒),水蛭(石灰炒),琥珀,肉桂,牛膝(去蘆酒炒),大黃(各等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用豬腰子一對,將藥末撒在腰子內,合住後用紙包好,用炭火燒熟。空腹時或飯後食用,每次吃一個或兩個,直到大便排出膿血,即可見效。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血蠱引起的腹部脹大如盆、積聚痞塊等症狀。
上為末。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。調勻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。空心。溫酒服下。童便亦可。
四炒枳殼丸,治脾胃不和。血氣凝滯。腹內蠱脹。
枳殼四兩。去穰。切作兩指面大塊。分四處。一兩用蘿蔔子一兩炒。去蘿蔔子不用。一兩用蒼朮四兩炒。去蒼朮不用。一兩用乾漆一兩炒。去幹漆不用。一兩用小茴香一兩炒。去小茴香不用。
上用炒枳殼四兩。研末。煮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食後。米湯下。
白話文:
將生地黃的自然汁液與米醋混合,調勻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空腹時溫酒送服,童便也可用。
四炒枳殼丸可治療脾胃不和、血氣凝滯、腹內蠱脹等症狀。
將枳殼四兩,去掉籽,切成兩指面大小的塊狀,分為四份。每份枳殼一兩,分別用蘿蔔子一兩、蒼朮四兩、乾漆一兩、小茴香一兩炒至焦黃,再將蘿蔔子、蒼朮、乾漆、小茴香去除,只留炒過的枳殼。
將所有炒過的枳殼四兩研成細末,煮成糊狀,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