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九(外科諸症) (9)
卷九(外科諸症) (9)
1. 囊癰
丹溪曰。囊癰者。濕熱下注也。有作膿者。此濁氣順下。將流入滲道。因陰道或虧。水道不利而然。膿儘自安。不藥可也。惟在善於調攝耳。又有因腹腫。漸流入囊。腫甚而囊自裂開。睪丸懸掛。水出以烰炭末敷之。外以紫蘇葉包裹。仰臥養之。一論癰疽入囊者。曾治數人。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。而用補陰藥佐之。雖膿潰皮脫。睪丸懸者。皆不死。
一方用野紫蘇葉。面青背紅是也。焙乾為末。敷之。如燥者。以香油調敷。囊無皮者。外以青荷葉包之。其皮自生也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,囊癰這種病症,主要是因為濕熱之氣向下流竄所導致。有時會形成膿液,這是身體內的濁氣順著往下排,本應流入排泄系統,但由於生殖系統可能有些虛弱,或是泌尿系統運行不暢所致。一旦膿液排盡,自然就會恢復,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,主要在於平日的保養和調整生活習慣。
還有一種情況,是由於腹部腫脹,漸漸地影響到囊部,腫脹嚴重時,囊部可能自行破裂,睪丸可能會垂掛出來,此時,可以使用燒燼的木炭粉敷在傷口上,再用紫蘇葉包裹住,然後保持仰臥姿勢休息,讓身體自行修復。
對於囊部長了癰疽的情況,我曾經治療過幾個人,他們都是因為濕熱進入肝臟經絡,我採用治療濕熱的方法,同時輔以滋補陰虛的藥物。即使皮膚潰爛、睪丸垂掛,這些患者都沒有死亡。
有一個方子是使用野生的紫蘇葉,要選取葉面青綠,背面紅色的那種。將它們烘焙乾燥後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。如果太乾燥,可以用香油調和再敷。如果囊部皮膚已經完全消失,可以在外面包上青荷葉,這樣新的皮膚會自己生長出來。
2. 懸癰
一論懸癰。此瘡生穀道外腎之間。初發甚癢。狀如松子。四十日赤腫如松。治遲則破。而大小便皆從此出。不可治矣。
國老湯
用橫紋大甘草一兩。截長三寸許。取出山澗中流水一碗。不用井水河水。以甘草蘸水。文武火慢炙。不可性急。須用三時久。俟水盡為度。劈視草中潤透。卻以無灰酒二碗。煮至一碗。溫服。一日一服。半月消盡為度。
將軍散
大黃(煨),貝母,白芷,甘草節
上為末。酒調。空心服。虛弱。加當歸一半。
一論肝經濕熱。玉莖患瘡。或便毒懸癰腫痛。或潰爛作痛。小便澀滯。或睪囊掛。
龍膽瀉肝湯
龍膽草(酒拌炒黃),澤瀉(各一錢),車前子(炒),木通,生地黃(酒炒),當歸尾(酒炒)山梔(炒),黃芩(炒),甘草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空心服。
3. 瘰癧
瘰癧屬血氣痰熱。必起於少陽一經。不守禁忌。延及陽明。大抵食味之厚。鬱氣之積。曰風曰熱。皆此二端。扼引變換。須分虛實。實者易治。虛者可慮。此屬膽經。主決斷。有相火。且氣多血少。婦人見此。其月經如期。不作寒熱者。易治。積久轉為潮熱。危矣。自非斷欲食淡。神仙不治也。
一論瘰癧者。經所謂結核是也。或有耳前後連及頸項。下連缺盆。皆為瘰癧。或在胸前。及胸之側。下連兩脅。皆為馬刀。手足少陽主之。獨形而小者為結核。續數連接者為瘰癧。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也。
一論繞項起核。名曰蟠蛇癧。延及胸前及連腋下者。名曰瓜藤癧。左耳根腫核者。名曰串袋癧。右耳根腫核者。名曰蜂窩癧。
一論瘰癧馬刀。生耳前後。或項下胸腋間。累累如珠者。未破已破皆治。
消毒化堅湯
當歸(一錢),黃耆(一錢),白芍(一錢),玄參(六分),天花粉(六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柴胡(一錢),黃芩(五分),牛蒡(七分),龍膽草(四分),升麻(七分),桔梗(一錢),陳皮(八分),羌活(七分),薄荷(四分),海昆布(七分),甘草(四分)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
一方。加甘草節、知母、貝母海藻。更佳。
升陽調經丸
升麻(八錢),葛根(五錢),芍藥(二錢煨),連翹(五錢),黃連(五錢),黃芩(酒炒五錢)生黃芩(四錢),黃柏(酒炒五錢),桔梗(五錢),歸尾(二錢),三稜(酒炒三錢),莪朮(酒炒),膽草(酒洗),甘草(炙各五錢),夏枯草(五錢)
上藥秤一半。另研為末。煉蜜為丸。如綠豆大。每服一百二十丸。白湯下。一半作飲片。每服五錢。水煎服。半月即痊。
一論久患瘰癧流注。以致血氣兩虛。懷抱抑鬱。飲食少思。或四肢患腫。肉色不變。或日晡發熱。或潰而不愈。久不愈者。
益氣養榮湯
黃耆(炙),人參,白朮(去蘆炒各一錢五分),當歸(酒洗),川芎,白芍(炒),懷生地黃(炒),陳皮,香附,貝母(各一錢),柴胡,地骨皮,桔梗,甘草(各五分)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食後服。如有痰。加橘紅。如脅下刺痛。加青皮。或木香。如午後有熱。或頭微眩。加黃柏炒。如膿水清。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。如女人有鬱氣。胸膈不利。倍香附、貝母。如月經不調。加牡丹皮、當歸。
一論瘰癧兼諸瘤皆治。
抑氣內消散
當歸,川芎,白芍(炒),白朮(去蘆炒),青皮,白芷,半夏(姜炒),陳皮,桔梗,羌活獨活厚朴(姜炒),防風,黃芩,烏藥,香附,檳榔(各一兩),蘇子(一兩五錢),沉香(三錢),木香,人參,粉草(各五錢)
上銼。水煎。溫服。十餘服即消。若再發。照分兩製為末。酒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酒送下。
白話文:
瘰癧這種病是因體內血氣、痰和熱累積造成的。通常起因於少陽經脈的問題,如果沒有注意禁忌,就會蔓延到陽明經脈。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油膩或情緒鬱悶積聚而引起,這與「風」和「熱」兩種因素脫不了關係。治療時要區分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,實證比較容易治療,虛證則要多加留意。瘰癧病位在膽經,膽經主要掌管決斷,且有相火存在,容易氣多血少。如果婦女患有此病,但月經能正常來潮,沒有發冷發熱的現象,就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拖延很久變成潮熱,那就很危險了,除非能斷絕慾望、清淡飲食,否則就算神仙也難以治療。
瘰癧就是醫書上說的結核,有時會出現在耳朵前後,連到脖子甚至鎖骨,這些都是瘰癧。如果長在胸前或胸側,連到兩脅,就叫做馬刀。這些都與手足少陽經脈有關。單獨一個且比較小的稱為結核,連續好幾個連接在一起的稱為瘰癧,形狀長得像蛤蜊的則稱為馬刀。
還有一種是長在脖子周圍的,像盤曲的蛇一樣,稱為蟠蛇癧。如果從脖子延伸到胸前或連到腋下的,則稱為瓜藤癧。左耳根腫大的稱為串袋癧,右耳根腫大的稱為蜂窩癧。
瘰癧或馬刀,長在耳朵前後,或脖子下、胸部、腋下,像一串珠子一樣,無論有沒有破潰都可以治療。
[消毒化堅湯]
用當歸一錢、黃耆一錢、白芍一錢、玄參六分、天花粉六分、連翹一錢五分、柴胡一錢、黃芩五分、牛蒡七分、龍膽草四分、升麻七分、桔梗一錢、陳皮八分、羌活七分、薄荷四分、海昆布七分、甘草四分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加生薑煎煮後服用。
另外,加甘草節、知母、貝母和海藻效果更好。
[升陽調經丸]
用升麻八錢、葛根五錢、煨過的芍藥二錢、連翹五錢、黃連五錢、酒炒過的黃芩五錢、生黃芩四錢、酒炒過的黃柏五錢、桔梗五錢、當歸尾二錢、酒炒過的三稜三錢、酒炒過的莪朮、酒洗過的龍膽草,以及炙甘草各五錢、夏枯草五錢。
將一半的藥材磨成粉,用蜂蜜煉成藥丸,像綠豆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一百二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另一半藥材則做成飲片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大約半個月就會痊癒。
如果久病瘰癧,導致血氣兩虛,心情憂鬱,食慾不佳,或四肢出現腫脹,但膚色不變,或者在傍晚發熱,或潰瘍不癒,久久不能痊癒的,
[益氣養榮湯]
用炙黃耆、人參、去蘆炒過的白朮各一錢五分、酒洗過的當歸、川芎、炒過的白芍、炒過的懷生地黃、陳皮、香附、貝母各一錢、柴胡、地骨皮、桔梗、甘草各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,飯後服用。如果痰多,可以加橘紅。如果脅肋疼痛,可以加青皮或木香。如果午後發熱或頭暈,可以加炒過的黃柏。如果膿水清稀,可以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。如果婦女有鬱悶之氣,胸膈不暢,可以加倍香附、貝母。如果月經不調,可以加牡丹皮、當歸。
瘰癧同時合併其他腫瘤的,也都可以治療。
[抑氣內消散]
用當歸、川芎、炒過的白芍、去蘆炒過的白朮、青皮、白芷、薑炒過的半夏、陳皮、桔梗、羌活、獨活、薑炒過的厚朴、防風、黃芩、烏藥、香附、檳榔各一兩,蘇子一兩五錢,沉香三錢,木香、人參、粉甘草各五錢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大約服用十幾劑就會消退。如果再次復發,就按照相同的比例製成藥粉,用酒糊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酒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