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噯氣

噯氣嘈雜。審右寸關。緊滑可治。弦急則難。兩寸弦滑。留飲胸間。脈橫在寸。有積上攔。

夫噯氣者。胃虛火鬱之所成也。因胃中有火。治療之法。虛則補之。熱則清之。氣則順之。氣順則痰消也。

一論噯氣者。胃中有火痰也。宜用

星半湯

南星(薑製二錢),半夏(薑製二錢),石膏(二錢),香附(二錢),梔子(炒三錢)
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或以姜搗汁亦可。蓋胃中有鬱火。膈上有稠痰故也。一論噯氣聲聞於外。因氣胸膈悶。有痰。舌黑。乃痰之症也。宜服

導痰湯

陳皮(二錢),半夏(姜炒二錢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白朮(一錢五分去蘆),香附(二錢)青皮(去穰二錢),黃芩(炒二錢),栝蔞仁(三錢),砂仁(八分),黃連(姜炒二錢),甘草(八分)
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服。

一論婦人噯氣。胸緊。連噯十餘聲不盡。噯出氣。心頭略寬。不噯即緊。宜

破郁丹

香附(四兩),梔子仁(炒四兩),黃連(薑汁炒二兩),枳實(麩炒一兩),檳榔(二兩),莪朮(制二兩),青皮(去穰一兩),蘇子(一兩),栝蔞仁(一兩)

上共為末。水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食後。滾水送下。或以分心氣飲服之。立效。

一上舍飲食失宜。胸膈膨脹。噯氣吞酸。以自知醫。用二陳、枳、連、蒼、柏之類。前症益甚。更加足指腫痛。指縫出水。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治之而愈。若腿足浮腫。或焮腫寒熱嘔吐。亦用前藥。

白話文:

[打嗝]

打嗝且感到胸中煩亂,應檢查右手的脈搏。如果脈象緊滑,表示病情可以治療;但如果呈現弦急,就較難處理。如果兩寸脈象弦滑,表示胸間有積水。脈橫在寸部,表示上方有積塊。

打嗝是由胃虛和鬱火所造成的。因為胃中有火,治療方法是,虛弱就補充,熱就清涼,氣滯就順暢。氣順了,痰自然就會消失。

一種情況是打嗝,表示胃中有火和痰。應該使用「星半湯」。

另一種情況是打嗝聲音大到外面都聽得到,這是因為胸膈悶,有痰,舌頭變黑,這就是痰的症狀,應該服用「導痰湯」。

對於女性打嗝,胸口緊繃,連續打十多聲都未完,打嗝後心頭會稍微舒緩,不打嗝時又會緊繃,應該使用「破鬱丹」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飲食不當,胸膈脹滿,打嗝反酸。自己知道醫學知識,使用二陳、枳、連、蒼、柏等藥物,但症狀反而更嚴重,甚至腳趾腫痛,腳趾縫出水。我用補中益氣加上茯苓、半夏治療,症狀好了。如果腿腳浮腫,或者紅腫寒熱嘔吐,也使用相同的藥物。

2. 吞酸

脈弦而滑。兩手或浮或弦。或浮而滑。或沉而遲。或緊而洪。或洪而數。或沉而遲。胸中有寒飲。洪數者。痰熱在胸膈。時吐酸水。欲成翻胃也。

夫酸者。肝木之味也。由火盛制金。不能平木。則肝木自甚。故為酸也。如飲食熱。則易於酸矣。或言吐酸為寒者。誤也。乃濕熱在胃口上。飲食入胃。被濕熱鬱遏。食不得化。故作吞酸。如穀肉覆蓋在器。濕則易於為酸也。必用吳茱萸。順其性折之。方為得法。

一論吞酸嘈雜。酸水刺心者。乃痰火鬱氣也。宜

清郁二陳湯

陳皮,半夏(姜炒),茯苓,香附,黃連(姜炒),梔子(炒各一錢),蒼朮(米泔浸),川芎枳實(炒各八分),神麯(炒三錢),白芍(炒七分),甘草(二分)

上銼一劑。生薑煎服。

一論鬱結吐酸者。用

茱連丸

蒼朮(米泔浸一兩),陳皮(一兩),半夏(姜炒一兩),白茯苓(去皮一兩),黃連(一兩半姜炒夏月倍用),吳茱萸(炒一兩冬月倍用)

上為細末。蒸餅為丸。如綠豆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食後。白滾水送下。

一論噫氣吞酸嘈雜。有痰有熱。有氣有食。胸膈不寬。飲食不化。以

香蔻和中丸

白朮(去蘆炒),山楂肉,連翹(各四兩),萊菔子(炒五錢),白茯苓(去皮),枳實(去穰麩炒),陳皮(去白),半夏(薑汁炒),神麯(炒各二兩),乾生薑(一兩),白豆蔻(炒五錢),木香(五錢)

上為細末。神麯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百丸。食後。白滾湯送下。

一論婦人心酸。乃痰飲積在脾胃間。時時酸心或吐水。用

吳茱萸丸

大麥芽(炒五錢),肉桂(五錢),吳萸(一兩鹽水洗),蒼朮(米泔浸一兩),陳皮(去白五錢),神麯(炒五錢)

上為細末。稀粥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。米飲送下。

一論酸心。每酸氣上攻如釅醋不可當者。用吳茱萸一合。水一盅。煎七分。頓服。縱濃亦須強飲。曾有人心如螫破。服此方立效。

一治口吐清水。用蒼朮(二錢壁土炒),白朮(一錢半去蘆炒),陳皮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三錢),滑石(炒三錢)

水煎服。

一儒者。四時喜極熱飲食。或吞酸噯腐。或大便不實。足指縫濕癢。此脾氣虛寒下陷。用六君子湯。加薑桂治之而愈。稍為失宜。諸疾仍作。用前藥更加附子錢許。數劑則不再發。

一婦人吞酸噯腐。嘔吐痰涎。面色純白。或用二陳、黃連、枳實之類。加發熱作渴。肚腹脹滿。予曰。此脾胃虧損。末傳寒中。不信。仍作火治。肢體腫脹如蠱。余以六君加附子、木香治之。胃氣漸醒。飲食漸進。虛火歸原。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、木香、茯苓、半夏兼服。全愈。

一治食後吐酸水。用乾薑、吳茱萸各二兩為末。每服方寸匙。酒調服。日二服。胃冷者。服之立效。

白話文:

[吞酸]

脈象呈現弦滑狀。兩手的脈或浮或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。這表明胸中有寒飲存在。脈象洪數的人,是痰熱在胸膈部位,時常吐出酸水,可能即將形成翻胃症狀。

酸味,是肝木的特性。當火氣過盛,剋制了肺金,使其無法平衡肝木,導致肝木過度活躍,從而產生酸味。例如飲食過熱,就容易引發酸感。有人說吐酸是因爲寒,這是錯誤的。實際上是溼熱在胃部上口,食物進入胃中,被溼熱阻礙,食物無法消化,因此造成吞酸。就像穀物肉類覆蓋在容器裏,潮溼時容易變酸一樣。必須使用吳茱萸,順其性質來治療,才能正確處理。

一方論吞酸嘈雜,酸水刺激心臟,是痰火鬱氣所致,適用"清鬱二陳湯"。

一方論鬱結吐酸,使用"茱連丸"。

一方論噯氣吞酸嘈雜,有痰有熱,有氣有食,胸膈不寬,飲食不化,適用"香蔻和中丸"。

一方論婦人心酸,是痰飲積在脾胃間,時時酸心或吐水,使用"吳茱萸丸"。

一方論酸心,每當酸氣上攻如同濃醋難以承受,使用吳茱萸一合,水一盅,煎至七分,頓服,即使濃烈也要強飲。曾有人心如被蜂蜇破,服用此方立即見效。

一方論口吐清水,使用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白茯苓、滑石等藥物,水煎服。

一方論一位學者,四季喜歡極熱飲食,或吞酸噯腐,或大便不實,足指縫溼癢,這是脾氣虛寒下陷,使用六君子湯,加生薑、肉桂治療而愈。稍微不慎,疾病復發,使用前藥再加附子少許,幾劑後不再發作。

一方論一位婦人吞酸噯腐,嘔吐痰涎,面色純白,或用二陳、黃連、枳實之類,反而加發熱作渴,肚腹脹滿。我認爲這是脾胃虧損,末傳寒中,不信,仍然當作火病治療,肢體腫脹如蠱。我以六君子湯加附子、木香治療,胃氣逐漸恢復,飲食逐漸增加,虛火歸原,再以補中益氣湯加炮姜、木香、茯苓、半夏兼服,完全痊癒。

一方論食後吐酸水,使用乾薑、吳茱萸各二兩爲末,每次服方寸匙,酒調服,每日兩次。胃冷者,服用後立即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