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翻胃

脈浮緩者生。沉澀者死。脈澀而小。血不足。脈大而弱。氣不足。

夫翻胃之症。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。膈噎者喜怒不常。憂思勞役。驚恐無時。七情傷於脾胃。鬱而生痰。痰與氣搏。升而不降。飲食不下。血氣留於咽嗌。五噎結於胸膈者為五膈。法當順氣化痰。溫脾養胃。如陽脈緊而澀者。為難治之症。夫翻胃即膈噎。膈噎即翻胃之漸。

大法有四。血虛氣虛。有痰有熱。血虛者。脈必數而無力。氣虛者。脈必緩而無力。氣血俱虛者。則口中多出沫。但見沫大出者必死。有熱者。脈必數而有力。有痰者。脈必滑數。二者可治。血虛者。則以四物湯為主。左手脈無力。氣虛者。則以四君子為主。右手脈無力。糞如羊屎者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而緩慢,预示着病人會康復。脈搏沉而澀,則意味着病人會死亡。脈搏澀且微小,說明血氣不足。脈搏洪大而虛弱,代表氣不足。

反胃症的發生,大多數情況都是從膈噎開始的。膈噎的病因,通常是喜怒无常、忧思劳碌、惊恐不安,七情损伤脾胃,导致气郁化痰。痰气交搏,上行不降,飲食不下,血气停留在咽喉,五噎结于胸膈,称为五膈。治疗方法应该是顺气化痰,温脾养胃。如果阳脉紧而涩,则难以治疗。反胃和膈噎是相辅相成的,膈噎是反胃的早期表现。

治疗反胃症主要有四种方法,分别针对血虚、气虚、有痰、有热。血虚者,脉象必定是数而无力;气虚者,脉象必定是缓而无力;气血俱虚者,口中会大量出沫,如果沫多而大,则预示着死亡。有热者,脉象必定是数而有力;有痰者,脉象必定是滑数。血虚者,以四物汤为主治;气虚者,以四君子汤为主治。左手脉无力,代表气虚;右手脉无力,代表血虚;粪便如羊屎,也代表气虚。

斷不可治。大腸無血故也。痰以二陳湯為主。寸關脈沉。或伏或大。有氣結滯。通氣之藥皆可用。寸關脈沉而澀大。不可用香燥熱劑。宜薄滋味。又曰。膈噎翻胃之疾。得之六淫七情。遂有火熱炎上之作。多升少降。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。作陰火治之。大便必結。用童便、竹瀝、韭汁、薑汁、牛羊乳。

分別而用。

一論膈有十般之病。其實同出一源。皆因動性不能發泄。則鬱於肝。人之膈膜。屬肝木。否則木乘土位。木曰曲直作酸。然酸則能收塞。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。乃作膈症。宜用此湯。

白話文:

斷不可治,因為大腸無血。痰以二陳湯為主。寸關脈沉,或伏或大,有氣結滯,通氣之藥皆可用。寸關脈沉而澀大,不可用香燥熱劑,宜薄滋味。又說,膈噎翻胃之疾,得之六淫七情,遂有火熱炎上之作,多升少降。又有外為陰火上炎翻胃者,作陰火治之。大便必結,用童便、竹瀝、韭汁、薑汁、牛羊乳,分別而用。

一論膈有十般之病,其實同出一源,皆因動性不能發泄,則鬱於肝。人之膈膜,屬肝木。否則木乘土位,木曰曲直作酸,然酸則能收塞,胃脘因之而收小窒礙,乃作膈症,宜用此湯。

當歸活血潤膈湯

當歸(酒洗一錢半),桃仁(去皮尖一錢),廣陳皮(青色者八分),川厚朴(姜炒一錢),黃連(吳茱萸煎湯炒一錢),大腹皮(甘草湯洗一錢),片白朮(鹽水炒一錢),紅花(七分),炙甘草(三分),善飲酒者。加葛根。

白話文:

用當歸(用酒洗過,一錢半)、桃仁(去皮尖,一錢)、廣陳皮(青色的,八分)、川厚朴(用薑炒過,一錢)、黃連(用吳茱萸湯炒過,一錢)、大腹皮(用甘草湯洗過,一錢)、片白朮(用鹽水炒過,一錢)、紅花(七分)、炙甘草(三分)熬湯,適合喜愛喝酒的人,可以加點葛根。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溫服。

按五噎名雖有五。原其要在於氣弱血枯之人。思慮勞欲而成者也。氣弱則運化不開。血枯則道路閉塞。蓋心生血。腎生氣。任脈乃陰之母。枯則精涸。任脈不潤矣。任脈循咽嗌胸中胃之三脘。一直而下。腎虛則丹田清氣不升。故中焦失順下之化。脾雖思味而愛食。因升降不利而成噎矣。

宜絕欲以後精血。須節順志以和心脾。用當歸活血潤膈湯。去白朮。加人參一錢。白豆蔻七個。黃柏酒炒七分。知母七分。梔子炒一錢。栝蔞仁炒一錢。遠志(甘草湯泡去心)八分。紅棗三個。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一劑藥,用清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

五噎病症雖然有五種,但其根本原因在於氣虛血枯之人,因思慮過度、勞累縱慾而引起。氣虛則運化功能失調,血枯則經絡阻塞。這是因為心主血,腎主氣,任脈是陰氣的根本,血虛則精氣枯竭,任脈失於滋潤。任脈循行於咽喉、食道、胸部、胃部等三脘,一直向下。腎虛則丹田清氣不能上升,導致中焦失於順暢,消化功能下降。脾胃雖然思味喜食,但因升降失調而出現噎食。

應當戒除縱慾,以保精血。需節制情志,以調和心脾。服用當歸活血潤膈湯,去掉白朮,加入人參一錢、白豆蔻七個、黃柏酒炒七分、知母七分、梔子炒一錢、栝蔞仁炒一錢、遠志(甘草湯泡去心)八分、紅棗三個,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

一論膈噎。胸中不利。大便結燥。痰嗽喘滿。脾胃壅滯。此能推陳致新。治膈氣之聖藥也。

人參利膈丸

人參(三錢),當歸(二錢),藿香(一錢五分),厚朴(薑汁炒一兩),枳實(麩炒一兩),大黃(酒蒸一兩),木香(一錢五分),檳榔(一錢五分),甘草(炙三錢)

上為末。滴水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溫水送下。

一論噎食轉食。宜

白話文:

如果胸悶不適、大便乾燥、痰多咳嗽喘不過氣,表示脾胃積滯,這時候需要推陳致新,促進消化。人參利膈丸是治療膈氣的良藥,由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厚朴、枳實、大黃、木香、檳榔、甘草等藥材製成,研磨成粉,滴水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水送服。噎食轉食的治療方法,宜...

加減不換金正氣散

蒼朮(米泔浸一錢半),陳皮(去白二錢),厚朴(薑汁炒八分),藿香(三錢),半夏(薑汁炒二錢),枳實(麩炒二錢),白朮(去蘆一錢五分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白豆蔻(去殼八分),甘草(八分),黃連(土炒六分)

上銼。生薑三片煎服。

一論噎膈翻胃之症。皆由七情之氣太過。鬱則生火生痰而致病。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。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。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。或朝食而暮吐。或暮食而朝吐。或食已即吐者。日久不愈。誤投香燥攻克之藥過多。以致危殆。宜以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依本方去柴胡、升麻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噎膈翻胃的方劑,叫做「加減不換金正氣散」,由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藿香、半夏、枳實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白豆蔻、甘草、黃連等藥物組成,生薑煎服。此方用於治療因七情鬱結導致的氣血虛弱,脾胃不和,導致的嘔吐等症狀,適用於食後即吐、或日夜不停嘔吐等情況,避免使用過多燥熱的藥物,可以參考補中益氣湯,去除柴胡和升麻。

加半夏二錢。白茯苓三錢。白芍酒炒三錢。枳實麩炒一錢。神麯炒二錢。黃連姜炒六分。

一翻胃不食。脾胃虛弱。不進飲食。宜

人倉丸

丁香(一兩),砂仁(一兩),白豆蔻(去殼一兩),陳倉米(六兩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)

上為細末。生薑自然汁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食後。用淡薑湯送下。有怒氣。加香附子薑汁炒一兩。

一論五噎者。氣憂勞食思也。氣噎者心悸。上下不通。噫噦不得。胸脅苦痛。憂噎者。天際苦厥逆。心下悸動。手足厥冷。勞噎者苦氣。膈脅下支滿。胸中填塞。令手足厥冷。不能自溫。食噎者。食無多少。胸中苦塞。常痛。不能喘息。思噎者。心悸動。善忘。目視䀮䀮。皆憂恚嗔怒。寒氣上攻胸膈。

白話文:

人倉丸 方劑說明與服用方法

藥方:

  • 半夏:二錢
  • 白茯苓:三錢
  • 白芍(酒炒):三錢
  • 枳實(麩炒):一錢
  • 神麯(炒):二錢
  • 黃連(姜炒):六分

主治:

  • 胃口不佳,不思飲食。
  • 脾胃虛弱。

服用方法:

  1. 將以下藥材研磨成細末:
  • 丁香:一兩
  • 砂仁:一兩
  • 白豆蔻(去殼):一兩
  • 陳倉米(六兩,黃土炒熟後去土,不用黃土):六兩
  1. 用生薑汁將藥末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
  2. 每服百丸,飯後用淡薑湯送服。
  3. 若患者有怒氣,可加入香附子(姜汁炒)一兩。

五噎症論述:

五噎症是指因五種不同原因導致的吞咽困難,分別為:

  • 氣噎: 由於氣鬱導致,症狀為心悸、胸悶、噯氣、胸脇疼痛。
  • 憂噎: 由於憂思過度導致,症狀為胸悶、心悸、手足冰冷、反胃。
  • 勞噎: 由於勞累過度導致,症狀為胸脇脹滿、胸悶、手足冰冷、無法自行保暖。
  • 食噎: 由於飲食不節導致,症狀為食後胸悶、疼痛、喘不過氣。
  • 思噎: 由於思慮過度導致,症狀為心悸、健忘、視力模糊。

以上五種噎症均因憂怒傷脾,寒氣上攻胸膈而致。

注:

  • 方劑中的藥材重量單位為錢,一兩等於十錢。
  • 藥方中提到的炒制方法,例如「酒炒」、「麩炒」、「姜炒」,是指用不同的材料輔助加熱藥材,以改變藥性。

五噎丸,治胸中虛寒。日久咽喉氣逆。飲食不下。結氣不消用。

人參(五分),白朮(去蘆四分),白茯苓(四分),陳皮(四分),細辛(四分),川椒(五分)吳茱萸(五分),大附子(煨去皮臍四分),桂心(五分),乾薑(炒五分)

上為末。煉蜜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丸。酒送下。日服三次。

保和丸,治實熱翻胃。

陳皮,半夏(薑汁炒),白茯苓(去皮),連翹,神麯,山楂肉,蘿蔔子(炒各三錢),黃連(姜炒二錢)

白話文:

五噎丸主要治療胸中虛寒、久病導致咽喉氣逆、飲食不下的症狀。將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細辛、川椒、吳茱萸、附子、桂心、乾薑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丸如梧子般大小,每次服用三丸,以酒送服,每天三次。

保和丸則針對實熱翻胃的症狀,以陳皮、半夏、白茯苓、連翹、神麴、山楂肉、蘿蔔子、黃連等藥材組成。

上為末。稀米糊為丸。胭脂為衣。粟米大。每服六七十丸。人參煎湯。入竹瀝同下。

一論胃反不受食。食已即嘔吐出。

人參(二兩),白朮(去蘆一兩),半夏(湯泡三兩),生薑(三兩),白蜜(一兩)

上五味㕮咀。以水五升。和蜜攪之二三百下。煮取一升半。分三次服之。

一論反胃。嘔吐無常。粥飲入口即吐。困弱無力。垂死者。人參二兩。咀片。水煎頓服。立效。再用人參汁稀粥與服。

一治翻胃。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白豆蔻、黃連。(用吳茱萸酒拌過宿炒去茱萸)

白話文:

用稀米糊做成丸藥,再用胭脂粉裹成藥衣,粟米要大顆一點,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用人參煎湯,加入竹瀝一起服用。

如果病人胃部逆反,無法進食,吃下去就吐出來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半夏、生薑和白蜜,一起研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拌入蜂蜜,攪拌兩三百次,煮至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
如果病人反胃,經常嘔吐,喝粥也會吐出來,身體虛弱無力,快要不行了,可以將人參研磨成片,用水煎服,馬上就會見效,之後再用人參汁煮稀粥給病人吃。

治療翻胃,可以用六君子湯,再加上炮薑、白豆蔻、黃連,用吳茱萸酒拌過後,炒去茱萸再用。

一治轉食方。反翅雞一隻。煮熟去骨。入人參、當歸、鹽各五錢為末。再煮取與食之。勿令人共食。

一人年過五十。得噎症。胃脘作痛。食不下。或食下良久復出。大便結燥。人黑瘦甚。診其脈。右關弦滑而洪。關後略沉小。二部俱沉弦帶芤。此中氣不足。木來侮土。上焦濕熱。鬱結成痰。下焦血少。故大便結燥。陰火上衝吸門。故食不下。用四物湯以生血。四君子湯以補氣。

二陳湯以祛痰。三合成劑。加姜炒黃連。麩炒枳實。栝蔞仁。少加砂仁。又間服潤腸丸百餘劑全安。(潤腸丸方見大便秘方)

白話文:

治療食積的方子:取一隻反翅雞,煮熟去骨,加入人參、當歸、鹽各五錢研磨成粉末,再煮熟後食用。不可與他人共食。

一位五十歲以上的老人,患有噎食症,胃脘疼痛,食慾不振,或飯後很久又吐出來,大便乾燥,人也變得又黑又瘦。診斷脈象,右關脈弦滑洪大,關後略沉小,二部皆沉弦而帶虛,這是中氣不足,木氣過盛克土,上焦濕熱鬱結化痰,下焦血虛,因此大便乾燥。陰火上衝食道,所以食慾不振。用四物湯補血,四君子湯補氣,二陳湯化痰,三者合用,再加入姜炒黃連、麩炒枳實、栝蔞仁,少量砂仁。並間隔服用潤腸丸百餘劑,病症痊癒。

一治翻胃。用大附子一個最大者。坐於磚上。四面著火漸逼。淬入生薑自然汁。又依前火逼干。復淬之。約生薑汁可盡半碗許。搗為末。每服一錢。用粟米湯下。不過三服立效。

一治噎膈大便燥結。

橘杏麻仁丸

陳皮(為末),杏仁(去皮尖),火麻仁(去殼各三兩),郁李仁(去殼五錢)

上三仁俱搗為膏。用棗肉和入石臼杵為丸。每服五十丸。枳實煎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胃翻。取最大的一個附子,放在磚上,用火從四面慢慢逼近烤它。待附子烤熱後,放入生薑汁中淬火,再依照之前的方法用火烤干,然後再次淬入生薑汁中。如此反复,直到生薑汁用去約半碗。將附子搗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粟米湯送服。一般服用不超過三服便能見效。

治療噎膈,大便燥結。

橘杏麻仁丸

將陳皮研磨成粉,杏仁去皮尖,火麻仁去殼,各取三兩,郁李仁去殼取五錢。

將上述三仁一起搗成膏狀,用棗肉混合後在石臼中搗成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枳實煎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