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痢疾

脈宜微小,不宜浮滑大,不宜弦急。身寒則生,身熱則死。

痢者,古之滯下是也。多由感受風寒暑濕之氣,及飲食不節,有傷脾胃,宿積鬱結而成者也。其症大便窘迫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腹中疼痛。所下或白或赤,或赤白相雜,或下鮮血,或如豆汁,或如魚腦,膿血相雜,或如屋漏水。此為感之有輕重,積之有深淺也。其濕熱滯積於血分則赤,

於氣分則白。赤白兼下,氣血俱受邪也。雖有赤白二色,終無寒熱之分,通作濕熱治之。但分新久,更量元氣用藥。凡痢初患,元氣未虛,必須下之。下後未愈,隨症調之。痢稍久者,不可下,胃氣敗也。痢多屬熱,亦有虛與寒者。虛者宜補,寒者宜溫。年老及虛弱人,不宜下。

不便了而不了者,血虛也。數至圊而不便者,氣虛也。丹溪曰:痢赤屬血,自小腸來;白屬氣,自大腸來。

白話文:

對於痢疾這疾病,理想的脈象應當是微小,而非浮滑大或是弦急。如果病患體溫正常或偏低,則病情有望康復;反之,若體溫升高,則可能代表病情惡化。

痢疾,即古人所稱的滯下。此病主要因受到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在環境影響,以及飲食不節制,對脾胃造成傷害,長期積累而發病。其主要症狀為大便頻繁且急迫,排便時腹部感到緊繃與沉重,多次前往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,伴隨腹部疼痛。排泄物可能是白色、紅色,或是兩者相間,甚至呈現鮮血、類似豆漿、魚腦的樣子,或是帶有膿血,如同屋漏的水。這些不同表現,反映出感染程度和積累深度的差異。如果濕熱積聚在血液中,會導致紅色;如果積聚在氣體中,則會呈現白色。若紅白兩色並存,表示氣血皆受病邪侵襲。雖然有紅白兩種顏色,但並不會有寒熱之分,統一按濕熱進行治療。然而,需根據病程新舊,調整藥物使用,評估病患的基本體質。

剛罹患痢疾的人,如果體力尚未過度消耗,應該採取瀉下的治療方式。瀉下後若病情未改善,再依症狀調整治療策略。對於病程較長的患者,則不適合瀉下,因為這可能會使胃氣衰竭。痢疾多因熱毒引起,但也存在虛弱或寒涼的情況。虛弱的患者應接受滋補,寒涼的患者則需溫暖調理。老年人或體弱者,通常不建議採用瀉下療法。

若出現排便不暢的現象,可能是血虛的緣故。頻繁想要排便卻無法順利排出,則可能是氣虛的表現。丹溪指出,痢疾中的紅色症狀與血液相關,源於小腸;白色的症狀則與氣體有關,源於大腸。

2. 下痢不治症

下如魚腦。半生半死。下若屋漏水者。必亡。

下若塵腐色者。必死。下純黑者。死。

下如竹筒直出者死。下純紅者難治。

身熱脈大者。死。是亦大概言之耳。小便絕不通。為胃絕

鎮國將軍丸,治痢之總司也。

錦紋好大黃一斤。切薄片。分作四分。聽用。一分用川黃連去毛一兩。切片。水浸汁。用拌大黃。同炒乾為度。一分用吳茱萸去梗一兩。用水泡成汁。拌大黃同炒乾為度。一分用人乳汁。浸拌大黃。炒乾為度。一分用童便浸大黃。炒乾為度。

上四分共合一處。為細末。酒打米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將一半三蒸三曬。將一半曬乾。各包聽用。如白痢。用吳茱萸煎湯送下三十丸。半生半熟。如赤痢。用黃連煎湯送下三十丸。半生半熟。如赤白痢。用吳茱萸黃連煎湯送下三十丸。半生半熟。

一論赤白痢疾初起。積滯不行。裡急後重。頻登圊而去少。腹痛等症。宜先用此下之。

香連化滯湯

當歸尾(一錢),白芍(一錢半),黃連(一錢去毛),黃芩(一錢去皮),黃柏(一錢去皮),枳殼(去穰麩炒一錢五分),檳榔(一錢),木香(一錢),大黃(三錢虛人用半),滑石(二錢),甘草(二分)

上銼。水煎。空心服下。

一論下痢白多。不拘新久。或用前藥。復未愈者。用此和之。

白朮和中湯

當歸(酒洗二錢五分),白芍(土炒一錢),白朮(去蘆土炒),白茯苓(去皮各二錢),陳皮(一錢),黃芩(炒一錢),黃連(炒八分紅者多加),甘草(五分),木香(少許)

上銼。水煎。食前服。

一論下痢紅多。不拘新久。或用前藥下後未愈者。用此調之。

當歸調血湯

當歸(二錢五分),川芎(一錢),白芍(三錢),黃連(一錢),黃芩(一錢),桃仁(去皮另研一錢),升麻(五分)

上銼一劑。水煎。空心服。如白痢。加吳茱萸炒一錢。芩、連用酒炒,赤白痢。加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香附各一錢。

一治赤痢血痢。痛不可忍。又治血痔。其效如神。病雖垂殆。一服即愈。

逐瘀湯

阿膠(炒),枳殼(麩炒),茯神,茯苓,白芷,川芎,生地黃,莪朮,木通,五靈脂(炒盡煙),赤芍,生甘草,桃仁(去皮尖),大黃

上銼一劑。水一盅半。入蜜三匙再煎。溫服。

一治素有積熱。下痢白膿。腹痛膨脹。晝夜無度。漸至大便閉結。小便不通。此三焦有實熱也。服此即愈。或下痢純紅。或赤白相雜。皆效。

清臟解毒湯
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大黃,連翹,滑石,木通,車前子,海金沙,枳實,莪朮

上銼。水煎。空心服。

一治脾疳泄瀉痢疾。屬氣虛。宜此

加味六君子湯

人參,白朮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黃耆(各一錢),懷山藥(二錢),砂仁(研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銼一劑。棗三枚。水煎。空心服。如腹痛。加炒黑乾薑、木香各五分。烏梅一個。

一論下痢赤白。膿血相雜。服痛裡急後重。晝夜無度。日久不愈。不能起床。不思飲食。疲倦之甚。或服寒涼峻利太過者。宜加減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依本方去柴胡。加白芍炒、澤瀉、木香、砂仁、白豆蔻、地榆、御米殼。(醋炒三分)

一論曾經服推滌藥過多。又服攻擊克伐等他藥所不效者。以致形氣極弱。去無休息。積久惡候出者。並與救之。

養臟復元湯

人參(三錢),白朮(去蘆炒一錢半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白豆蔻(去殼研一錢),乾薑(炒黑一錢),粟殼(去蘆炒一錢半),製附子(五分),烏梅(二個),木香(一錢),甘草(炒五分)

上銼一劑。北棗三枚。水煎。空心服。渣再煎服。謹節飲食。

一論噤口痢。其疾有冷有熱。有冷熱不調。皆須先發散表邪。如手心熱目赤。是熱。宜敗毒散加陳米煎服。如手心冷。及純下白痢者。是寒。宜用蓮肉不去心為末。用米飲調服三錢。

敗毒散(方見感冒)

(又治疫痢發熱。合境皆然者。神效。加白芍、黃連。尤效。)

一治虛弱之人噤口痢。飲食不下。參苓白朮散。(方見內傷)依本方加石蓮肉、石菖蒲各一兩。或有氣加木香五錢。共為末。每服二錢。棗湯調下。噤口痢。粳米湯下。休息痢。砂糖送下。

一治下痢諸藥不效者。以好醇酒半盞。薑汁半盞。倉米湯半盞。三味合一處。入陳干松菜一撮。揉爛。一併食之。胃口立開。如口不開。用鐵箸撥開牙齒。灌下立已。

一治噤口。藥食俱不受。用田螺數枚。連殼搗爛。入麝香少許。調勻。填滿臍內。引熱下降。服藥再不吐矣。

一治噤口痢食不下。老倉米炒香熟。為末。淮鹽火煅。每米粉三四匙。鹽少許。白滾水下。

一治下痢噤口點眼方。(黃賓江傳)用首胎糞炙乾。每一錢加雄黃一分。胡黃連四分。片腦少許。共為細末。篩點眼兩角。

一治下痢噤口。(傅明坡傳)用首胎糞。瓷器收入。水銀養住。入麝少許點眼角。即能食。

一治下痢噤口。(胡養恆傳)用雞一隻。去毛糞。切片。入罐內。用胡椒末五錢。入水同煎。用皮紙重重密封。待熟。用簪子刺孔。令患痢人鼻孔聞之。即立時思食。

一治下痢噤口。飲食不下。多是胃氣熱甚。

用黃連三錢。人參一錢五分。甘草五分。一方。加石蓮肉一錢。

上用水煎。終日呷之。如吐。再強飲。但得一呷下咽。便好。

又方。以秤錘燒紅。用好醋淋。令病人開口吸氣吞之。即效。

一治痢疾發呃。益元散。有人參、白朮煎湯送下。頻服即止。

一治年老久痢不止。肌瘦如柴。晝夜苦楚。命已垂危。用人參一兩。水煎服之。鼻有微汗而蘇。後用十全大補湯。調理而安。

一治久痢休息不止。百方不效。用黃連末、木香末十分之一。豬腸頭去油。入藥。水煮爛。搗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空心米湯送下。

一人下痢。小腹急痛。大便欲去不去。此脾胃氣虛而下陷也。用補中益氣。送八味丸。二劑而愈。此等症候。因利藥致損元氣。肢體腫脹而死者。不可枚舉。

一人停食患痢。腹痛下墜。或用疏導之劑。兩足腫脹。食少體倦。煩熱作渴。脈洪數。按之微細。予以六君子加薑、桂各二錢。吳茱萸、五味各一錢。煎熟。冷服之。即睡。覺而諸症退。再劑全安。此假熱而治以假寒也。

一人嘔吐不食。腹痛後重。自用大黃等藥。一劑腹痛益甚。自汗。發熱昏瞶。脈大。予用參、術各一兩。炙甘草、炮乾薑各三錢。升麻一錢。水煎。一服而蘇。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乾薑。二劑而愈。

一人痢後兩足浮腫。胸腹脹滿。小便短少。用分利之劑。遍身腫。兼氣喘。予曰。兩足浮腫。脾氣下陷也。胸腹脹滿。脾虛作痞也。小便短少。肺不能生腎也。身腫氣喘。脾不能生肺也。予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而愈。半載後。因飲食勞倦。兩足浮腫。小便短少。仍服前藥。頓愈。

一人下血。服犀角地黃湯等藥。其血愈多。形體消瘦。發熱少食。裡急後重。此脾氣下陷。余用補中益氣加炮姜。一劑而愈。

一人血痢。及下血不止。以六味丸加地榆、阿膠、炒黃連、黃芩、生地黃。一劑即效。

一人患痢後重。自知醫。用芍藥湯。後重益急。飲食少思。腹寒肢冷。予以為脾胃虧損。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炮姜。三劑而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