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瘧疾
脈弦數滑實者順。沉細虛微為逆。瘧脈自弦。微則為虛。代散則死。
瘧症皆因先傷於暑。後感於風。客於營衛之間。腠理不密。復遇風寒。閉而不出。舍於腸胃之外。與榮衛並行。晝行於陽。夜地於陰。並則病作。離則病止。並於陽則熱。並於陰則寒。淺則日作。深則間日。在氣則早。在血則晏。按本經曰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。
弦滑者多痰。弦而緊者宜下。浮大者宜吐。弦遲者宜溫。此治瘧之大法。其病熱多寒少。心煩少睡者屬心。名曰溫瘧。用柴芩湯。但寒少熱。腰疼足冷者屬腎。名曰寒瘧。用桂附二陳湯。先寒而後大熱咳嗽者屬肺。名曰癉瘧。用參蘇飲。熱長寒短。筋脈拘縮者屬肝。名曰風瘧。
白話文:
脈搏有力而快速,滑順有力,代表身體氣血順暢。脈象沉細虛弱,則代表氣血運行不順。瘧疾的脈象,往往表現為弦緊,脈微弱代表虛弱,脈象散亂則預示危險。
瘧疾的病因,通常是先受暑熱侵襲,之後再感受風寒,停留在營衛之間,毛孔腠理不密,再次遇到風寒,就會被阻擋在體內,停留在腸胃之外,與營衛氣血一起運行,白天在陽氣旺盛時發作,晚上在陰氣盛時停止。營衛氣血一起運行時就發病,分離時就病癒。營衛氣血一起在陽氣旺盛時發病,就會出現發熱;在陰氣盛時發病,就會出現發冷。病症淺表,就會每天發作;病症深在,就會隔天發作。病症在氣分,發病時間就會早;病症在血分,發病時間就會晚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,瘧疾的脈象為弦緊,弦緊而快速的脈象多為熱證,弦緊而遲緩的脈象多為寒證,弦緊而短促的脈象多為傷食。
弦緊而滑的脈象多為痰證,弦緊而緊密的脈象宜用瀉法治療,浮大而有力脈象宜用吐法治療,弦緊而遲緩的脈象宜用溫法治療。這些都是治療瘧疾的原則。瘧疾的症狀多以熱證為主,寒證較少。
心煩、少睡屬於心熱證,稱為溫瘧,可以用柴芩湯治療。但如果以寒證為主,腰痛、足冷,則屬於腎寒證,稱為寒瘧,可以用桂附二陳湯治療。如果先出現寒證,之後出現發熱、咳嗽,則屬於肺熱證,稱為癉瘧,可以用參蘇飲治療。熱證持續時間長,寒證持續時間短,筋脈拘縮,則屬於肝熱證,稱為風瘧。
用小柴胡湯。加烏藥、香附。寒熱相停。嘔吐痰沫者屬脾。名曰食瘧。用清脾飲。瘧愈之後。陰陽兩虛。夢遺咳嗽。不善保養。遂成勞瘵。若能清心養體。節食避風。如此調治。無不愈矣。
一論瘧疾無汗要有汗。散邪為主。大凡瘧疾初起。宜服此發散。出汗立愈。用此方。
散邪方
川芎,白芷,麻黃,白芍,防風,荊芥,紫蘇,羌活,甘草
白話文:
可以用小柴胡湯,再加烏藥和香附,因為是寒熱相停,嘔吐痰沫屬於脾胃的問題,叫做食瘧,可以用清脾飲。瘧疾好了之後,容易陰陽兩虛,出現夢遺、咳嗽等症狀,需要好好保養,否則就會變成勞瘵。如果能清心養體,節制飲食、避風寒,這樣調理,就一定能痊癒。
治療瘧疾,無汗者要讓它出汗,散邪為主。一般瘧疾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服用這個發散的藥方,出汗就能痊癒。
這個方子叫做散邪方,裡面包含川芎、白芷、麻黃、白芍、防風、荊芥、紫蘇、羌活、甘草。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蔥白三根。水煎露一宿。次早溫服。有痰。加陳皮。有濕。加蒼朮。夾食。加香附。
一論瘧疾有汗要無汗。正氣為主。宜用
正氣湯
柴胡(八分),前胡(二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白芷(一錢五分),半夏(二錢),麥門冬(二錢),檳榔(一錢),草果(一錢),青皮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桂枝(六分),甘草(八分),
白話文:
先將生薑三片、蔥白三根用水煎煮,然後放置一夜,隔天早上溫熱服用。如果有痰,就加陳皮;如果有濕,就加蒼朮;如果有夾食,就加香附。
治療瘧疾,無論是有汗或無汗,都以增強正氣為首要原則,建議使用正氣湯:柴胡八分、前胡二錢、川芎一錢五分、白芷一錢五分、半夏二錢、麥門冬二錢、檳榔一錢、草果一錢、青皮二錢、茯苓三錢、桂枝六分、甘草八分。
上銼。薑、棗煎。預先熱服。
一論瘧疾。不論先寒後熱。先熱後寒。諸瘧通用。
清脾飲
青皮(去穰二錢),厚朴(姜炒八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半夏(二錢姜炒),柴胡(八分),黃芩(二錢),茯苓(三錢),草果(一錢),甘草(八分),
上銼。生薑五片。水煎。溫服。
一論諸瘧。寒熱交作。陰陽不分。口乾發渴。小便赤澀。或作吐瀉。用
加減柴芩湯
柴胡(八分),黃芩(三錢),半夏(薑製二錢),豬苓(二錢),蒼朮(一錢五分),青皮(二錢),厚朴(姜炒八分),檳榔(一錢),草果(一錢),烏梅(二錢),甘草(八分),澤瀉(二錢),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和紅棗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此方可治療瘧疾,不論是先發冷後發熱,還是先發熱後發冷,以及各種瘧疾,都可通用。
清脾飲:將青皮(去果核)、厚朴(薑炒)、白朮、半夏(薑炒)、柴胡、黃芩、茯苓、草果、甘草切碎,加入生薑五片,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
此方可治療各種瘧疾,症狀為寒熱交替,陰陽失調,口乾舌燥,小便赤澀,或伴有嘔吐腹瀉。
加減柴芩湯:將柴胡、黃芩、半夏(薑製)、豬苓、蒼朮、青皮、厚朴(薑炒)、檳榔、草果、烏梅、甘草、澤瀉切碎,水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
上銼。薑棗煎服。
一論五臟氣虛。喜怒不節。致陰陽相勝。結聚涎飲。與衛氣相搏。發為瘧疾。並治諸瘧。
四獸飲
人參(一錢五分),白朮(一錢五分),白茯苓(去皮三錢),橘紅(一錢),半夏(薑製二錢)草果仁(三錢),烏梅(去核二錢),甘草(八分),生薑(二片),棗子(四個)
上銼。以鹽少許醃食頃。用皮紙包裹甚厚。以水濕之。慢火炮令香熟焙乾。每服一兩。水一碗。煎半碗。溫服。未發前。連進數服。神效。
白話文:
將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橘紅、半夏、草果仁、烏梅、甘草、生薑、棗子等藥材切碎,用少許鹽醃製一段時間,再用皮紙包裹厚厚地,用水濕潤後,以慢火烘烤至香氣濃郁,並烤乾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水一碗煎至半碗,溫熱服用。在瘧疾發作之前連續服用數次,效果顯著。此方可治五臟氣虛、喜怒不節導致的陰陽失調,以及由此引起的痰飲積聚、衛氣受阻而引起的瘧疾。
一論人平素不足。兼以勞役內傷。挾感寒暑。以致瘧疾。寒熱交作。肢體倦怠。乏力少氣。或瘧發經年不愈。則氣血皆虛。瘧邪深入。名曰痎瘧。此方主之。
加味補中益氣湯
黃耆(蜜炒二錢),人參(八分),白朮(去蘆八分),陳皮(六分),當歸(八分),柴胡(一錢),升麻(三分),白芍(八分),黃芩(一錢),半夏(制八分),甘草(五分)
上銼。薑、棗煎。空心服。有汗。加桂枝五分。倍黃耆。熱甚。倍柴、芩。渴。加麥門冬、天花粉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平時體質虛弱,再加上勞累过度,损伤内脏,又容易受寒暑之气侵袭,最终导致疟疾。这种疟疾会表现出寒热交替、四肢乏力、气短无力等症状。如果长期反复发作,就会导致气血双虚,疟邪深入,称为“痎瘧”。以下这个方子主治此病。
加味补中益气汤:黄耆(蜜炒二钱)、人參(八分)、白朮(去蘆八分)、陈皮(六分)、當歸(八分)、柴胡(一钱)、升麻(三分)、白芍(八分)、黃芩(一钱)、半夏(制八分)、甘草(五分)。
将以上药物切碎,用生姜、大枣煎服,空腹服用。如果患者有汗,可加入桂枝五分,黄耆加倍;如果发热严重,可加倍柴胡、黄芩;如果口渴,可加入麦门冬、天花粉。
一治傷暑發瘧。宜服
香薷散
香薷(四錢),厚朴(薑汁炒),扁豆(各一錢),烏梅(一錢)
上水煎。臨熟。入薑汁一匙。溫服。一論熱藥火盛。舌卷焦黑。鼻如煙色。六脈弦洪而緊。此乃陽毒內深。先以青布摺疊數重。新汲水浸之。搭於胸上。須臾更易。如此三次。熱勢稍退。即服此藥。
龍虎湯
柴胡(一錢五分),黃芩(七分),半夏(七分),石膏(二錢五分),知母(一錢),黃連(一錢五分),黃柏(八分),梔子(八分),粳米(五十粒)
白話文:
治療中暑引起的瘧疾,應服用香薷散:香薷四錢,厚朴(用薑汁炒),扁豆、烏梅各一錢,加水煎煮,快熟時加入薑汁一匙,溫服。若患者出現熱藥火盛、舌頭卷曲焦黑、鼻孔如煙色、六脈弦洪而緊的症狀,這表明陽毒深入,需要先用青布摺疊數層,浸入新汲的水中,搭在胸前,片刻後更換,如此三次,熱度稍退後,即可服用香薷散。此外,也可服用龍虎湯:柴胡一錢五分,黃芩七分,半夏七分,石膏二錢五分,知母一錢,黃連一錢五分,黃柏八分,梔子八分,粳米五十粒。
上銼。薑、棗煎服。
一治瘴瘧。大熱煩躁。宜用
地龍飲子
生地龍三條研。入生薑汁、薄荷汁、生蜜各少許。新汲水調和服。如熱。加龍腦少許。
一治虛弱之人。患瘧初起感寒者。宜五積散。依本方用薑、蔥煎服。(方見中寒)
一論體虛之人。患瘧寒多。久不愈者。不可用截藥。宜用
分利順元散
川烏(一兩去皮半生半熟),附子(一兩去皮半生半熟),南星(二兩半生半熟),木香(五錢不見火)
白話文:
先用銼刀將藥材磨碎,加入生薑、大棗,煎煮後服用。這個方子適合治療瘴氣和瘧疾引起的發熱煩躁。
如果患者是體質虛弱,初次患瘧疾,並伴有受寒症狀,可以服用五積散,用生薑、蔥煎煮服用。
對於體虛、寒氣重、久治不愈的瘧疾患者,不可使用截斷病情的藥物,應服用分利順元散,藥材包括川烏(去皮,半生半熟,一兩)、附子(去皮,半生半熟,一兩)、南星(半生半熟,二兩)、木香(未經火烤,五錢)。
上銼。每服四錢。生薑十片。棗七枚。水一碗。煎七分。當發早晨。速進二三服。半生半熟。能分解陰陽也。
一論諸瘧。不問先寒後熱。或先熱後寒。或寒熱獨作。或連日併發。或間日一發。頭痛惡心。煩渴引飲。氣息喘急。口苦咽乾。諸藥不效者。宜服此截之。
常山飲子
常山(二錢),草果(不去皮二錢),知母(二錢),良薑(一錢五分),烏梅(一錢五分),甘草(炙一錢)
上銼。一兩一劑。棗五個。未發之前。連進二服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四錢常山,生薑十片,大棗七枚,加水一碗煎煮至七分,在發病前早晨快速服用兩三服,藥性半生半熟,可以有效分解陰陽。
針對各種瘧疾,不論是先寒後熱、先熱後寒、單純寒熱、連續發作、間日發作,伴隨頭痛、噁心、口渴、呼吸急促、口苦咽乾等症狀,且其他藥物無效者,皆可服用常山飲。
常山飲的藥方包括:常山二錢、草果(不去皮)二錢、知母二錢、良薑一錢五分、烏梅一錢五分、甘草(炙)一錢。將藥材切碎,每劑一兩,大棗五個,在發病前連續服用兩服。
一論瘧疾夜發者。乃陰經有邪。宜散血中之風寒也。用此
麻黃桂枝湯
麻黃(一錢去節),桂枝(二錢),黃芩(一錢),桃仁(去皮三十個),甘草(炙三錢)
上銼。水煎服。桃仁散血緩肝之藥。
一久瘧腹中有癖。用水磨沉香。下雄黃解毒丸。打下黑血如泥。極臭。是其驗也。(方見通治)
一海外高僧。傳於周少峰。治瘧疾。不問新久虛實寒熱。諸般鬼瘧、邪瘧、溫瘧、瘴瘧。一服立愈。其效如神。
白話文:
瘧疾在夜晚發作,是因為陰經有邪氣,需要散去血中的風寒。可以用麻黃桂枝湯,麻黃(一錢去節)、桂枝(二錢)、黃芩(一錢)、桃仁(去皮三十個)、甘草(炙三錢),將藥材切碎,水煎服。桃仁散血緩肝。
如果瘧疾發作時間長,腹中積聚癖疾,可以用水磨沉香,再服用雄黃解毒丸,可以打出黑色的血塊,如同泥土一般,而且極其臭,這就是有效的證明。(藥方見通治)
一位海外高僧傳授給周少峰一個治療瘧疾的藥方,不論是新發作的瘧疾還是久病的瘧疾,也不論是虛寒還是熱症,各種鬼瘧、邪瘧、溫瘧、瘴瘧,服用一劑就能立即痊癒,其效果如同神明一般。
番木鱉(即馬錢子去殼莢炒至黑色一兩),黃雄(一錢),硃砂(一錢),甘草(一錢),
上共為細末。每服四分。其瘧將發。預先吃飯一碗。將藥水酒調服。蓋被臥即愈。
一治瘧先寒後熱。熱多寒少。或單熱不寒者。
桂枝(五錢),石膏(一兩半),知母(一兩五錢),黃芩(一兩)
上銼。水煎服。
一治瘧疾服藥。轉加寒熱者。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。小柴胡湯加石膏、知母、桂枝。水煎服。
一治久瘧不能食。胸中鬱郁。欲吐而不吐。以此吐之。
白話文:
番木鱉、黃雄、硃砂、甘草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分。在瘧疾發作前,先吃一碗飯,將藥粉用酒調和服用,蓋好被子躺下,就能痊癒。
此方適用於瘧疾先寒後熱,熱多寒少,或單熱不寒的患者。
桂枝、石膏、知母、黃芩切碎,水煎服用。
若服用瘧疾藥物後,寒熱症狀加重,則說明是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陽合病,可用小柴胡湯加石膏、知母、桂枝,水煎服用。
若久患瘧疾,食慾不振,胸中鬱悶,想吐卻吐不出來,可用此方催吐。
雄黃,甜瓜蒂,赤小豆(各等分)
上為末。每服五分。溫水調下。以吐為度。
一論久瘧積成癥瘕。癖在胸脅之間。諸藥不愈者。宜
咳瘧飲
蒼朮(米泔浸),草果(去皮),桔梗,青皮,陳皮,良薑(各五錢),白芷,白茯苓,半夏(湯泡姜炒),枳殼(麩炒),桂心,蘇葉,乾薑(炮各三錢),川芎(二錢),甘草(炙三錢)
上每服一兩。水煎。入鹽少許。空心服。
白話文:
「雄黃、甜瓜蒂、赤小豆(各等量)」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分(約0.5公克)。用溫水調和後服用。以產生嘔吐為目的。
「論述長期瘧疾累積成癥瘕。癥瘕存在於胸部或腹部。其他藥物未能痊癒時,適合使用」
「咳瘧飲」
「蒼朮(用米漿浸泡)、草果(去皮)、桔梗、青皮、陳皮、良薑(各五錢,約15公克)、白芷、白茯苓、半夏(用湯浸泡後再用姜炒)、枳殼(用麩炒)、桂心、蘇葉、乾薑(用火炮製)、川芎(二錢,約6公克)、甘草(炙後,三錢,約9公克)」
以上配方每次服用一兩(約30公克)。加水煎煮,加入少量鹽。於空腹時服用。
一治久瘧腹中痞塊。用
阿魏丸
鱉甲(醋炙五錢),三稜(醋浸炒),莪朮(醋浸炒),香附子(米泔浸各一兩),陳皮(五錢),真阿魏(五錢)
上為末。醋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淡薑湯送下。
一論瘧疾一日一發。或二日一發。或三五日一發。或經三兩月。或半年一載。或誤用止截太過。久不能愈者。此元氣脾胃大虛。以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依本方加常山、知母、檳榔、貝母。一二劑自效。已愈後。去四味。只用本方調理。多服自然正氣盛。邪氣自退矣。
白話文:
治療久瘧腹中痞塊
用阿魏丸
鱉甲(醋炙五錢)、三稜(醋浸炒)、莪朮(醋浸炒)、香附子(米泔浸各一兩)、陳皮(五錢)、真阿魏(五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製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論瘧疾
瘧疾發作時間,一日一發,或二日一發,或三五日一發,甚至經三兩月,或半年一載。若因誤用止截藥物過度,久久不能痊癒,則說明元氣脾胃大虛。
治療方法
可用補中益氣湯(方見內傷)作為基礎方,並加入常山、知母、檳榔、貝母,服用一兩劑即可見效。痊癒後,去除四味藥,只用阿魏丸調理,多服用自然正氣旺盛,邪氣就會自行退散。
一論患瘧寒熱。用止截之劑。反發熱惡寒。飲食少思。神思昏倦。脈或浮洪。或微細。此陽氣虛寒。以補中益氣湯。(方見內傷)依本方參、耆、歸、術各用三錢。甘草一錢五分。加炒乾薑、炮附子各一錢。一劑。寒熱止。數劑。元氣復。
一論經年久瘧。氣血俱虛。而三日五日一發者。以十全大補湯(方見補益)依本方。蓋邪氣在陽分。淺而易治。邪氣在陰分。深而難治。宜多服為良。
一治三年久瘧不瘥。用揀參、乾生薑各五錢。酒調服。汗出立止。
一凡瘧後。形體骨立。發熱惡寒。食少體虛。補中益氣內。參、耆、歸、術各加二錢。甘草一錢五分。炮姜二錢。一劑而寒熱止。數劑而元氣復。
白話文:
瘧疾發作時,寒熱交替,可以用止截的藥物治療。但如果反覆發熱、畏寒、食慾不振、思慮減退、精神昏沉、倦怠乏力,脈象浮洪或微細,這是陽氣虛寒所致。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,方中參、耆、歸、術各用三錢,甘草一錢五分,再加炒乾薑、炮附子各一錢,一劑即可止住寒熱。服用幾劑之後,元氣就會恢復。
如果患有長期瘧疾,氣血兩虛,每隔三五天發作一次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治療。因為邪氣在陽分比較淺,容易治療;邪氣在陰分就比較深,難以治療。所以應該多服用藥物。
如果患有三年以上的瘧疾,久治不愈,可以用揀參、乾生薑各五錢,用酒調服,汗出後即可止住瘧疾。
凡是患過瘧疾後,體形消瘦,發熱畏寒,食慾不佳,體虛乏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方中參、耆、歸、術各加二錢,甘草一錢五分,炮薑二錢,一劑即可止住寒熱,服用幾劑之後,元氣就會恢復。
一婦人瘧久不已。發後口乾。倦甚。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冬、五味。作大劑煎與恣飲。再發稍可。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十餘劑而愈。凡截瘧。余常以參、術各一兩。生薑四兩煨熟。煎服即愈。或以大劑補中益氣加煨姜尤效。生薑一味亦效。
一凡久瘧。多屬元氣虛寒。蓋氣虛則寒。血虛則熱。胃虛則惡寒。脾虛則發熱。陰火下流。則寒熱交作。或吐涎不食。戰慄泄瀉。手足厥冷。皆脾胃虛弱。宜補中益氣。諸症悉愈。若手足厥冷。加大附子。
一婦人久患瘧。瘧作則經不行。形虛脈大。頭痛懶食。大便泄瀉。小便林瀝。口乾唇裂。內熱腹脹。蓋由久瘧。正氣已虛。陰火獨旺。以益氣湯治之即愈。惟不時頭痛。加蔓荊子而止又兼六味丸而經行。
白話文:
一位婦女久患瘧疾,一直不好。發病後口乾舌燥,非常疲倦。醫生用七味白朮散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,開了大劑量煎服,讓她盡情飲用。第二次發病時症狀稍微減輕。於是醫生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,連續服用十幾劑,病就好了。凡是治療瘧疾,我常使用人參、白朮各一兩,生薑四兩煨熟後煎服,就能治癒。或者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上煨姜,效果更佳。單用生薑也能有效。
一般來說,久患瘧疾,大多是元氣虛寒。因為氣虛則寒,血虛則熱,胃虛則怕冷,脾虛則發熱。陰火下降,就會寒熱交替出現。患者可能吐口水不思飲食,四肢發抖,腹瀉,手腳冰冷,都是脾胃虛弱造成的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,各種症狀都會痊癒。如果手腳冰冷,可以再加附子。
一位婦女長期患有瘧疾,每次發病經期都不來。身體虛弱,脈搏洪大,頭痛,食慾不振,大便稀溏,小便淋漓不斷,口乾唇裂,腹部脹滿。這是因為長期患病,正氣虛弱,陰火旺盛。用益氣湯治療,就會痊癒。只有頭痛時,可以加入蔓荊子治療,頭痛就會停止。同時服用六味丸,經期就會恢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