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痰飲
脈雙弦者。寒飲也。其脈偏弦者。飲也。肺飲不弦。但喘短氣。經云。脈浮而細滑。傷飲。脈弦數。有寒飲。春夏難治。脈沉而弦者。懸飲內痛。其人短氣。四肢歷節走痛。脈沉者有留飲。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。膈上有稠痰也。宜吐之。病人百藥不效。關上脈伏而大者。
痰也。眼胞及眼下。如炭煙燻黑者。亦痰也。久得澀脈。痰飲膠固。脈道阻澀也。卒難得開。必費調理。
痰者。病名也。生於脾胃。然脾胃氣盛。飲食易克。何痰之有。或食後。因之氣惱勞碌。驚恐風邪。致飲食之精華。不能傳化。而成痰飲矣。有流於經絡皮膚者。有鬱於臟腑支節者。遊溢遍身。無所不至。痰氣既盛。客必勝主。或奪於脾之大絡。壅氣則倏然仆地。此痰厥也。
白話文:
脈搏摸起來像兩條弦一樣,是寒飲所致。脈搏偏向一邊像弦一樣,則是飲邪。肺部積水則脈搏不弦,只會喘不過氣。古籍記載,脈搏浮而細滑,是傷寒飲邪;脈搏弦而數,是寒飲邪。春夏季節難以治療。脈搏沉而弦,是積水在內部導致疼痛,病人會氣短、四肢關節疼痛。脈搏沉則表示留有積水。左右手腕關脈處摸起來浮弦、粗大而實,表示隔膜上有濃痰,應該要吐出來。病人如果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關脈處摸起來伏而粗大,也是痰邪。眼皮和眼窩像被炭煙燻黑,也是痰邪。長期積累,脈搏變得澀滯,痰飲膠固,脈道阻塞,很難疏通,必須要花費時間調治。
痰是一種病症,起源於脾胃。但如果脾胃氣盛,飲食容易消化,怎麼會有痰呢?可能是因為飯後氣惱勞碌、驚恐受寒,導致飲食精華無法消化,而形成痰飲。痰飲可以流入經絡皮膚,也可以積聚在臟腑關節,在全身遊走,無處不在。痰氣旺盛,就會侵犯正氣,甚至會堵塞脾臟的大血管,使氣血阻塞,突然倒地,這就是痰厥。
升於肺者。則喘急咳嗽。迷於心者。則怔忡恍惚。走於肝則眩暈不仁。脅肋脹滿。關於腎則咯而多痰。唾流於中脘。則嘔瀉而作寒熱。注於胸。則咽膈不利。眉稜骨痛。入於腸。漉漉有聲。散於胸背。則揪觸一點疼痛。或塞於手足。或背痹一邊。散則有聲。聚則不利。一身上下。
變化百病。治當各從所因。是以虛宜補之。火宜降之。氣宜順之。郁宜開之。食宜導之。風寒濕熱。宜發散清燥以除之。故曰治病必求其本。一論有濕痰。熱痰。風痰。老痰。寒痰。食積痰。宜後方加減。
二陳湯
陳皮(去白一錢),半夏(湯泡二錢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甘草(五分)
白話文:
氣往上衝到肺部,就會喘不過氣,咳嗽不止。氣迷失在心臟,就會心神不寧,恍恍惚惚。氣跑到肝臟,就會頭昏眼花,四肢麻木,脅肋脹滿。氣跑到腎臟,就會不停地咳嗽,痰多,口水流到胃部,就會嘔吐腹瀉,發冷發熱。氣停留在胸部,就會咽喉不暢,眉骨疼痛。氣進入腸道,就會腸鳴漉漉作響。氣散佈在胸背部,就會觸碰一點就疼痛。氣阻塞在手腳或背部,就會一邊疼痛。氣散開就會發出聲音,氣積聚就會不利。氣在全身上下流動,變化無常,導致各種疾病。治療疾病必須根據病因,虛則補之,火則降之,氣則順之,鬱則開之,食則導之。風寒濕熱,就要用發散、清燥的方法去除。所以說,治病一定要找到病根。痰分為濕痰、熱痰、風痰、老痰、寒痰、食積痰,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痰,調整藥方加減。
二陳湯:陳皮(去白一錢)、半夏(湯泡二錢)、白茯苓(去皮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。
上銼一劑。生薑三片。水煎溫服。
一濕痰盛者。身軟而重。加蒼白二術。
一熱痰。加黃連、黃芩。痰因火盛逆上。降火為先加白朮、黃芩、軟石膏、黃連。
一眩暈嘈雜者。火動其痰也。亦加山梔、黃連、黃芩。
一風痰。加天麻、枳殼、南星、白附子、殭蠶、牙皂之類。氣虛者。加竹瀝。氣實者。加荊瀝。俱用薑汁。
白話文:
取藥材煎成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溫熱服用。若濕痰過盛,導致身體沉重無力,則加入蒼朮和白朮。若為熱痰,則加入黃連和黃芩。痰因火氣過盛逆流而上,需先降火,因此加入白朮、黃芩、石膏和黃連。若出現頭暈目眩、胃中嘈雜,則說明火氣上擾痰液,需要加入山梔、黃連、黃芩。若為風痰,則加入天麻、枳殼、南星、白附子、殭蠶、牙皂等。氣虛者,加入竹瀝;氣實者,加入荊瀝,兩種情況都用薑汁調和。
一老痰。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連翹之類。五倍子佐此藥。大治頑痰。宜丸藥。喉中有物。咯不出。咽不下。此痰結也。用藥化之。加咸藥軟堅之類。宜栝蔞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、香附。少佐朴硝、薑汁。煉蜜和丸。噙服之。脈澀者。卒難得開。必費調理。氣實痰熱結者。吐難得出。或成塊吐咯不出。氣滯者。難治。
一寒痰痞塞胸中。倍加半夏。甚者加麻黃、細辛、烏頭之類。痰厥頭痛。加半夏。
白話文:
老痰症狀可以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、香附、連翹等藥物治療,五倍子可以輔助。這些藥物可以有效化解頑固痰結。建議製成丸藥服用。如果喉嚨有異物,咳不出也咽不下,就是痰結。可以用藥物來化解,並加入軟堅的藥材,例如栝蔞、杏仁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、香附,再佐以少許朴硝、薑汁,煉蜜製成丸藥含服。脈象澀滯的人,痰結很難化開,需要長期調理。氣盛痰熱結聚的人,難以吐出,甚至成塊狀吐不出來。氣滯的人也難以治療。
寒痰阻塞胸腔,可以加倍使用半夏,嚴重者可以加入麻黃、細辛、烏頭等藥物。痰厥頭痛,可以加用半夏。
一食積痰。加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炒黃連、枳實以消之。甚者必用攻之。宜丸藥。兼血虛者。用補血藥送下。中焦有痰者。食積也。胃氣亦賴所養。卒不使虛。若攻之盡則虛矣。噫氣吞酸。此係食積而鬱。有熱。火氣動上。加黃芩、南星。
一血虛有痰。加天門冬、知母、栝蔞仁、香附米、竹瀝、薑汁。帶血者。更加黃芩、白芍、桑皮。血滯不行。中焦有飲者。取竹瀝加生薑汁、韭汁。飲三五盞。必胸中煩躁不寧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食物積聚成痰,可以加入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炒黃連、枳實來消解。如果情況嚴重,就必須用藥物攻治,宜製成丸藥服用。如果伴隨血虛,則需用補血藥物送服。中焦有痰,其實是食物積聚的結果,胃氣也需要滋養,不可過度消耗。如果一味攻治,就會導致虛弱。如果出現噯氣、吞酸,這是食物積聚鬱結,伴有熱氣,火氣上逆。可以加入黃芩、南星。
如果血虛伴有痰,可以加入天門冬、知母、栝蔞仁、香附米、竹瀝、薑汁。如果痰中帶血,還要加入黃芩、白芍、桑皮。血滯不通,中焦有積液,可以取竹瀝加入生薑汁、韭菜汁,飲用三到五杯,必定會在胸中煩躁不安後痊癒。
一氣虛有痰。加人參、白朮。脾虛者。宜補中氣以運痰。降下加白朮、白芍、神麯、麥芽。兼用升麻提起。內傷夾痰。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之類。薑汁傳送。或加竹瀝尤妙。
一痰在膈上。必用吐法。瀉之不去。膠固稠濁者。必用吐。脈浮者。宜吐。痰在經絡間。非吐不可。吐中就有發散之義。凡用吐藥。宜升提其氣。便吐。加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茶芽、生薑、齏汁之類。或瓜蒂散。凡吐。用布緊勒肚。於不通風處行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氣虛有痰,可以加人參、白朮。如果是脾虛,就應該補中氣來運化痰液。如果要降痰,可以加白朮、白芍、神麴、麥芽,並用升麻提起。內傷夾痰的話,可以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,用薑汁送服,或加竹瀝更佳。
如果痰在膈上,就必須用吐法。如果瀉藥不能去除,或是痰液膠固稠濁,也必須用吐法。脈象浮者,也適合用吐法。痰在經絡間,非吐不可。吐法本身就具有發散的作用。凡是用吐藥,都應該用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茶芽、生薑、齏汁等,或用瓜蒂散。凡是吐法,都要用布緊勒肚子,在不通風的地方進行。
一痰在腸胃間。可下而愈。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之類。凡痰用利藥過多。脾氣易虛。則痰易生而多。
一痰在脅下。非白芥子不能達。
一痰在皮裡膜外。非薑汁、竹瀝不可及。在四肢非竹瀝不開。在經絡亦用竹瀝。必佐以生薑、韭汁。膈間有痰。或顛狂。或健忘。或風痰。俱用竹瀝。與荊瀝同功。氣虛少食。用竹瀝。氣實能食。用荊瀝。
一凡人身上中下有塊。是痰也。問其平日好食何物。吐下後。方用藥。
白話文:
如果痰停留在腸胃之間,可以用瀉藥往下引導,就能痊癒。常用的藥物有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等。但如果過度使用利藥,容易傷脾氣,導致脾虛,反而更容易生痰。
如果痰積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可。
如果痰停留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能去除。痰在四肢,也需要用竹瀝來疏通。在經絡中,也可用竹瀝,並佐以生薑、韭汁。如果痰停留在膈間,可能導致顛狂、健忘或風痰,都可用竹瀝治療,與荊瀝功效相同。如果氣虛少食,用竹瀝;氣實能食,則用荊瀝。
凡是人身上有塊狀物,大多是痰。要問病人平時喜歡吃什麼,吐下痰之後,再根據情況用藥。
一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。不痛不紅。不作膿者。皆痰注也。宜隨處用藥消之。
一凡痰之為物。無處不到。為隨氣升降故也。
一論竹瀝。大治熱痰。又能養血清熱。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。得竹瀝灌之。遂蘇。誠起死回生妙藥也。
用水竹早姜竹。截長二尺許。小者每段劈作二片。大者劈作四片。入井水浸一時許。以薄磚兩塊排定。將竹片排於磚上。兩頭露一二寸。下以烈火迫之。兩頭以盆盛瀝。每六分中。加薑汁一分服之。熱甚者。只可加半分耳。以竹瀝加入湯藥內服之尤妙。取荊瀝亦治熱痰。亦照此法取之。
一論痰屬濕。乃津液所化。因風寒濕熱之感。或七情飲食所傷。以致氣逆液濁。變為痰飲。故曰痰因火動。降火為先。火因氣逆。順氣為要。
白話文:
凡是人頭面頸頰身體上出現的結核,不痛不紅,也不化膿,都是痰積聚在那裡。應該針對這些地方用藥消散它。
痰這種東西,沒有地方去不到,因為它會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。
竹瀝是治療熱痰的良藥,它也能滋養血液,清熱解毒。有些人生痰厥,昏迷不醒,幾乎要死了,用竹瀝灌下去,就醒過來了。真是起死回生的妙藥!
取用早生長的水竹或薑竹,截取長度約兩尺,小的每段劈成兩片,大的劈成四片,放入井水裡浸泡一小時左右。用兩塊薄磚排好,把竹片放在磚上,兩頭露出一兩寸。用猛火烤它,兩頭用盆子盛接竹瀝。每隔六分鐘,加入薑汁一份服用。如果熱度很嚴重,只需要加半份即可。用竹瀝加入湯藥一起服用效果更佳。取用荊瀝也可以治療熱痰,方法也跟取竹瀝一樣。
痰屬於濕,是由津液轉化而成的。由於風寒濕熱的入侵,或者七情飲食的損傷,導致氣逆液濁,變成痰飲。所以說痰是因為火氣上升,降火為先;火氣上升是因為氣逆,順氣為要。
加減二陳湯
橘紅(去白一錢),半夏(制一錢半),白茯苓(去皮一錢),貝母(一錢半),枳實(炒一錢)白朮(去蘆一錢二分),連翹(五分),黃芩(酒炒一錢),防風(去蘆五分),天花粉(七分),香附(童便炒一錢),甘草(三分)
上銼。生薑三片。水煎。溫服。
一論熱痰在胸膈間不化。吐咯不出。寒熱氣急。滿悶作痛者。名曰痰結。
開結化痰湯
陳皮(一錢),半夏(制二錢),茯苓(二錢),桔梗(八分),枳殼(七分),貝母(一錢),栝蔞仁(二錢),黃連(五分),黃芩(二錢),梔子(二錢),蘇子(二錢),桑皮(三錢),朴硝(八分),杏仁(三錢),甘草(八分)
白話文:
橘皮去除白色部分一錢,半夏用醋制一錢半,白茯苓去皮一錢,貝母一錢半,枳實炒一錢,白朮去蘆一錢二分,連翹五分,黃芩酒炒一錢,防風去蘆五分,天花粉七分,香附用童便炒一錢,甘草三分。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這個藥方適用於熱痰停留在胸膈之間,無法咳出,伴隨寒熱氣急,胸悶作痛的症狀,稱為痰結。
陳皮一錢,半夏用醋制二錢,茯苓二錢,桔梗八分,枳殼七分,貝母一錢,栝蔞仁二錢,黃連五分,黃芩二錢,梔子二錢,蘇子二錢,桑皮三錢,朴硝八分,杏仁三錢,甘草八分。
上銼。水煎。入薑汁磨木香服。
一論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。牽引胸背。亦作寒熱。喘咳煩悶。或作腫塊。痛難轉側。或四肢麻痹不仁。或背心一點如冰冷。脈來沉滑。乃是濕痰流注。經絡關節不利故也。
清濕化痰湯
南星(泡二錢),半夏(制二錢),陳皮(一錢五分去白),茯苓(三錢去皮),蒼朮(一錢五分米泔炒),羌活(二錢),白芥子(三錢),白芷(二錢),甘草(八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,加入薑汁,再將木香研磨成粉末,混合服下。
這種疼痛遍布全身四肢骨節,牽引著胸背,並伴隨寒熱、喘咳、煩悶,甚至出現腫塊,疼痛難忍,難以翻身。也可能出現四肢麻木不仁,或背心一點冰冷,脈象沉滑。這是因為濕痰流注,阻礙經絡關節所致。
可以服用清濕化痰湯治療,藥方如下:南星(泡製,二錢)、半夏(制,二錢)、陳皮(一錢五分,去白)、茯苓(三錢,去皮)、蒼朮(一錢五分,米泔炒)、羌活(二錢)、白芥子(三錢)、白芷(二錢)、甘草(八分)。
上銼。水煎。入竹瀝、薑汁。磨木香。溫服。骨節痛甚。及有種塊作痛者。名曰痰塊。加乳香一錢。沒藥一錢。海石三錢。朴硝五分。頭頂痛。加川芎一錢五分。威靈仙三錢。手臂膊痛。加薄桂引南星至痛處。
一論內傷七情。痰迷心竅。神不守舍。神出舍空。空則痰生。以致憎寒壯熱。頭痛昏沉迷悶。上氣喘急。口出涎沫。症類傷寒。兼治中風痰厥氣厥。不省人事者。
清熱導痰湯
人參(二錢),白朮(一錢五分去蘆),茯苓(三錢去皮),陳皮(二錢去白),半夏(二錢薑製),南星(二錢薑製),枳實(三錢麩炒),桔梗(八分),黃連(五分),黃芩(二錢),栝蔞仁(三錢),甘草(八分)上銼。生薑煎。入竹瀝、薑汁同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用清水煮沸,加入竹瀝和薑汁,再將木香研磨成粉末,溫熱服用。如果骨節疼痛非常嚴重,並且有腫塊作痛,稱為痰塊,可以加入乳香一錢、沒藥一錢、海石三錢、朴硝五分。如果頭頂疼痛,可以加入川芎一錢五分、威靈仙三錢。如果手臂肩膀疼痛,可以加入薄桂引導南星至疼痛處。
這是一種治療內傷七情導致痰迷心竅、神志不清、神魂出竅、虛空生痰的方劑。症狀包括怕冷發熱、頭痛昏沉、精神恍惚、呼吸急促、口吐唾液,類似傷寒,也能治療中風痰厥氣厥、昏迷不醒。
這個方劑叫做清熱導痰湯,由人參二錢、白朮一錢五分(去蘆)、茯苓三錢(去皮)、陳皮二錢(去白)、半夏二錢(薑製)、南星二錢(薑製)、枳實三錢(麩炒)、桔梗八分、黃連五分、黃芩二錢、栝蔞仁三錢、甘草八分組成。將藥材切碎,用生薑水煮沸,加入竹瀝和薑汁一起服用。
家傳清氣化痰丸
(製造甚得法。化痰清火。開膈順氣。消痞除脹。醒酒消食殊效。)
天南星(四兩),大半夏(四兩)
二味先用米泔水。各浸三五日。以透為度。洗淨切片。以碗一個。盛貯曬乾。先薑汁。次皂汁。又次礬汁。又次硝水曬乾。一用生薑汁。浸一旦夕曬乾。一用皂角煎水去渣。浸一旦夕曬乾。一用白礬一兩煎水。浸一旦夕曬乾。一用朴硝一兩煎水。浸一旦夕曬乾。
),青皮(去穰),陳皮(去白),枳殼(去穰麩炒),枳實(麩炒),白朮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蘇子(炒),白芥子(炒),蘿蔔子(炒),香附(鹽水炒),栝蔞仁,乾葛,桔梗(去蘆),苦杏仁(去皮),黃芩(酒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山楂(蒸去子),白豆蔻(去殼),前胡(去蘆),甘草(各一兩)
白話文:
這是一種家傳的清氣化痰丸,製作方法精良,能化痰清火,開膈順氣,消痞除脹,醒酒消食效果顯著。主要成分包括天南星、半夏、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枳實、白朮、白茯苓、蘇子、白芥子、蘿蔔子、香附、栝蔞仁、乾葛、桔梗、苦杏仁、黃芩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白豆蔻、前胡、甘草。其中天南星和半夏需先用米泔水浸泡三五天,再用薑汁、皂汁、礬汁、硝水依次浸泡曬乾。其他藥材也需經過不同的處理,例如青皮要去穰,陳皮要去白,枳殼要去穰麩炒等等。
上為細末。用前浸四味藥水。加竹瀝一碗。泡蒸餅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。或茶或薑湯送下。
一論健脾胃。清火化痰。頑痰能軟。結痰能開。疏風養血。清上焦之火。除胸膈之痰。清頭目。止眩暈。
千金化痰丸
膽星(四兩),半夏(姜礬牙皂同煮半日用四兩),陳皮(去白三兩),白茯苓(去皮二兩),枳實(麩炒一兩),海石(火煅一兩),天花粉(二兩),片芩(酒炒二兩),黃柏(酒炒二兩),知母(酒炒一兩),當歸(酒炒四兩),天麻(火煨三兩),防風(去蘆二兩),白附子(炮二兩),甘草(生三兩),大黃(酒蒸九次五兩),白朮(米泔浸炒四兩),氣虛。加人參八錢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使用前用四味藥水浸泡,再加入竹瀝一碗,將蒸餅泡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六十粒,用茶水或薑湯送服。功效為健脾胃、清火化痰,能軟化頑痰,化解結痰,疏風養血,清上焦之火,消除胸膈之痰,清頭目,止眩暈。
上為細末。神麯二兩。打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。茶水送下。
一秤金
一名金珠化痰丸。治痰嗽如神。又治勞嗽。
用半夏十斤。米泔水浸十日。換水三次。取出。切作兩半曬乾。用白礬五斤。水一桶。入鐵鍋內化開。將半夏入礬水內。浸二十日取出。切作四瓣曬乾。用生薑十斤。另研取汁。再入半夏浸二十日取出。曬乾為細末。聽用。粉草十斤。去皮。為粗末。入鍋內。添水煮數沸。取出。
以布濾去渣。將淨水仍入鍋內。熬成膏子。和成劑。每病重者。用藥二錢半。輕者二錢。金箔十張。和一大丸。與病人噙化。忌房事。此藥神效。不可輕忽。
白話文:
上級的配方為細粉末,神麯兩兩兩,打糊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籽,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,以茶水送服。
「一秤金」,別名金珠化痰丸,對治療咳嗽有奇效,同時也能治療勞累引發的咳嗽。
首先,準備半夏十斤,浸泡於米漿水中十天,更換水三次後取出,切成兩半晾乾。接著,使用五斤白礬與一桶水,放入鐵鍋中溶解,將半夏放入礬水中浸泡二十天後取出,再切成四瓣晾乾。接著,使用十斤生薑,研磨取汁,再將半夏放入浸泡二十天後取出,晾乾後研磨成細粉末,備用。
其次,準備十斤甘草,去皮後切為粗末,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幾次,取出後用布過濾掉殘渣,將清液回鍋加熱成膏狀,與上述粉末調和成為藥劑。對於病情嚴重的人,使用藥劑二錢半;病情較輕的人則使用二錢。每丸加入十張金箔,與藥丸一起讓患者含服。服用期間需避免房事,此藥效果極佳,不可輕視。
一治痰壅方
梨汁(一錢),生薑汁(半鍾),蜜(半鍾),南薄荷末(三兩)
上為勻。重湯煮十餘沸。任意食。降痰。驗如奔馬。
一論痰飲為病。或狂或眩暈等症。無不奏效。
白丸子,中州傳明岐傳。
川南星(四兩),半夏(十兩),白附子(五兩),小川烏(三兩)
上俱切片。春七夏三。秋八冬十日。水浸。一日一換。日曬夜露。南星、半夏放瓷器內。少加薑汁同浸。去麻性。次將前藥磨。又將絹巾濾去渣。澄白粉曬乾。白米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。薑湯滾水任下。其藥放舌上不麻為度方妙。
白話文:
一治痰壅方
方劑:
梨汁(一錢),生薑汁(半鐘),蜜(半鐘),薄荷末(三兩)
將以上材料混合均勻,以重湯煮沸十餘次,隨意食用。具有降痰之效,驗效如奔馬般迅速。
方論:
痰飲為病,無論是狂躁、眩暈等症狀,此方皆可奏效。
此方名為「白丸子」,源於中州傳明岐傳。
白丸子方劑:
川南星(四兩),半夏(十兩),白附子(五兩),小川烏(三兩)
將以上藥材切片,春七夏三、秋八冬十日浸泡於水中,每日更換水一次,白天曬太陽,晚上露水。南星、半夏放置於瓷器中,加入少許薑汁一同浸泡,去除其麻性。之後將藥材磨成粉末,並以絹布過濾掉渣滓,將澄清的白粉曬乾。用白米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以薑湯或滾水送服。藥丸放置舌頭上,不麻痺為度,此為方妙之處。
釣痰仙方,魯府秘方
硼砂(一錢),白礬(半生半焙一錢),瓷青(上細瓷器打下青研細一錢),甜瓜蒂(五分),青礞石(煅紅浸薑汁內一錢)
上共研細末。每用二釐。薄荷濃湯調入鼻內即愈。
一人氣短有痰。小便赤澀。足跟作痛。尺脈浮大。按之則澀。此腎氣丸補飲也。用四物送六味丸。不月而康。仲景先生云。氣虛有飲。用腎氣丸補而逐之。誠開後學之蒙瞶。濟無窮之夭枉。腎氣丸即六味丸也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治痰的秘方,用硼砂、白礬、瓷青、甜瓜蒂和礞石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兩釐,用薄荷濃湯調入鼻中即可。此外,文中還提到一個治氣虛有痰的方子,即用四物湯送服六味丸,可治氣短有痰、小便赤澀、足跟疼痛等症狀。
一儒者體肥善飲。仲秋痰喘。用二陳、芩、連。益甚。加桑皮、杏仁。盜汗氣促。加知母、枳殼。不時發熱。余以為脾肺虛寒。用八味丸以補土母。補中益氣以安中氣而愈。
一婦人因怒吐痰。胸滿作痛。服四物、二陳、芩連、枳殼之類。不應。更加祛風之劑。半身不遂。筋漸攣縮。四肢痿軟。日晡益甚。內熱口乾。形體倦怠。余以為鬱怒傷肝脾。氣血復損而然。遂用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調治。喜其謹疾。年餘悉愈。形體康健。
白話文:
一位讀書人體型肥胖,喜歡喝酒。仲秋時節,他出現痰喘的症狀。醫生開了二陳湯、黃芩、黃連的藥方,但病情反而加重。後來又加了桑皮、杏仁,仍然無效。患者還出現盜汗、氣促的症狀,醫生於是再加入知母、枳殼。之後,患者又開始不時發熱。我認為這是脾肺虛寒導致的,於是開了八味丸來補益脾胃,並用補中益氣湯來補氣安中,患者最終痊癒。
一位婦女因為生氣而吐痰,胸口悶痛。她服用了四物湯、二陳湯、黃芩黃連、枳殼等藥物,但病情沒有好轉。醫生又加了一些祛風的藥物,結果患者半身不遂,筋脈攣縮,四肢無力,並且在下午症狀更嚴重。患者還出現內熱口乾,身體倦怠的症狀。我認為這是鬱怒傷了肝脾,導致氣血虧損而引起的。因此,我用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來調理她的身體。患者很注意保養,一年多後就完全康復了,身體也變得健康強壯。
補中益氣湯(見內傷),六味丸,八味丸(俱見補益)
白話文:
以下是簡化的回答: 補中益氣湯:一種用於增強人體正氣、改善疲勞和虛弱狀態的中藥方劑。 六味丸:一種用於滋陰清熱、潤燥生津的中藥方劑。 八味丸:一種用於溫腎助陽、固精止瀉的中藥方劑。